女神節,愿每一個女性不會因性別受到或明顯或隱匿的阻礙,活出自己的精彩。
在成都有這樣一位女子,寧愿放棄原本的安逸生活,隨著一匹狼潛入荒野,度過重返狼群的一段時光,演繹現實版的“美女與野獸”。
2010年,野生動物畫家李微漪去四川諾爾蓋草原寫生時,意外救下了一只剛出生的小狼崽。為了不讓小狼餓死在草原上,她決定將帶它回成都,并為其取名為“格林”。
隨著格林一天天長大,狼的本性也漸漸顯露出來,將一只狼留在城市畢竟不是長久之計,于是在格林3個月大時,李微漪重新將它帶回了出生地。
夏季的諾爾蓋草原綠得一望無際,善良的藏民邀請他們在家中住下。回到草原的格林,瞬間釋放了天性,快活得沒有一分鐘安靜的時間。可是從城市來到草原生活的李微漪,卻因水土不服病倒了。在大多數人的固有印象里,狼根本就是無法與人和平相處的生物,然而當“母親”病倒時,格林卻表現出難以想象的責任感與擔當——它將自己的存食叼到李微漪面前,趴在“媽媽”跟前嗚咽。在狼的觀念里,能吃就能活。
回到成都經歷一番治療后,重返草原的李微漪發現,總跟在藏獒身邊的格林已完全喪失了捕獵能力,每天趴在地上等著人來喂,簡直沒一點狼性。“狗不怕人沒事,狼不怕人就死定了。”帶著對格林的重重擔憂,她與搭檔亦風商量后決定,立刻動身前往狼山。
10月的諾爾蓋草原,已進入白雪皚皚的冬季。海拔3800米,含氧量僅為平原的60%,白天氣溫-15℃,夜晚氣溫-30℃,荒野沒有飲用水,他們就將雪水燒開來喝,大雪封山,外面的物資進不來,萬般無奈下他們還曾“偷拿”過格林藏在雪地里的野兔。
此情此景,讓李微漪對著格林感慨萬千:“孩子陪你走進荒野,才知道你的每口食物都來之不易,我看到了你捕獵時的虔誠,不是我要殺,而是我想活......”李微漪說:“人比狼高級,但狼比人高貴。格林它除了不會說話,什么都懂。”
格林會在李微漪踩入冰河扭到腳時,孤身前往幾公里外的牧場,為她牽回一匹馬;也會在第一次重返狼群失敗后,帶著受傷的腿,返回“母親”的懷抱中嗚咽。它雖然是一只狼,卻擁有和人同樣豐富的情感。按照當地人的說法,狼是最懂得感恩的動物,所以草原人才會流傳著一句話,“怕狼的人都是沒見過狼的。”
然而,分別的日子總要來臨。一天李微漪與格林在嬉鬧時,狼群突然出現了。冬天狼要集體打圍,這正是格林回歸狼群的大好時機。經過幾次接觸后,狼群似乎開始接納這只由人類撫養過的同伴。這一次,格林終于成功重返狼群。
對于送走格林這件事,李微漪坦言:“其實我真的在內心掙扎了好久。我想過干脆在草原上陪它、養它一輩子,我甚至用鐵鏈拴住它,它也沒有反對。但它的狼群在呼喚它,格林遠遠看著我,那是種充滿了渴望的眼神,于是我摘下了鐵鏈,讓它自己去做選擇,它有些驚喜又有點失落,看著它在山坡上三去三回,我在心里想著,孩子走吧,奔向了屬于你的世界吧,沒有什么比自由更重要,走吧。”
遇見格林后,李微漪的生活似乎已被狼與狼群填滿。人們不免好奇這樣一位美女畫家之前的生活狀態是怎樣的。“我畫畫、養花鳥蟲魚、聽音樂、在頂樓的院子里種水果蔬菜、……做一切自己喜歡的事情。”
與格林一起的時光,李微漪曾用各種方法記錄著小狼的生活特點和成長變化,這種記錄不僅給自己的國畫創作提供了素材,還為草原狼種群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憑證。
如今李微漪的本職仍是位野生動物畫家,但除了繪畫,她還多出個身份——動物保護志愿者。在她看來,每個降生在這世上的小生命,都應得到最溫柔的對待。她要把對格林的思念化作動力,去幫助更多可愛的生靈。
出品人│王波 主編│劉愛萍
首席執行│王恩澤 首席記者│高原
編輯│蘭天琦 袁婉怡 穆逸龍 李小樹
視覺總監│杜放 視頻監制│李小姣 設計│劉垚 李心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