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送別的詩詞一般都有這幾種類型時間和空間出現:
時間類:日暮、清晨、月夜、春、秋,尤其是日暮即傍晚特別多。
空間類:長亭,灞橋、南浦、渡口、古道等等。
長亭送別
送別
01
寫柳是因為:柳者,留也。
折柳,古人離別時,有折柳枝相贈之風俗。折柳也是一首古代歌曲。最早出現在漢樂府《折楊柳歌辭》第一中。折柳”一詞寓含“惜別懷遠”之意。
古人折柳贈別,是大有深意的。
因為“柳”和“留”為諧音,既表達依依不舍的情感,也寓意人去他鄉,宛如柳木隨遇而安、發展壯大。
這一習俗源自何處,已無據可考。
文獻記載最早可見諸《詩經·小雅·采薇》中的“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尤其是隋、唐時期,經過文人雅士們不斷寫詩作賦,折柳贈別那種離愁別緒和深情厚誼就被定格了下來。
◎送別那詩中寫的空間地點、時間都是有原因有演變過程的。
02
送別為什么會在渡口?
渡口:是送別詩詞出現也非常多的。
雖然有些詩詞沒有直接指明是在渡口送別。
但是只要出現水、船那基本是送到渡口,跟長亭一樣的道理。
渡口送別
渡口也會栽柳樹,這也許都是為了柳者,留也吧?
很多重要渡口也有亭閣這類建筑,也是因為這兒不只是尋常人離開的途徑,很多官方、富商也會從這兒登船。
有些還是船只停泊港口,比如唐代的涪陵就是“門泊東吳萬里船”。
渡口送別也是因為:古代最為便利快捷的交通工具還是水路。
所以渡口送就是非常正常了。
在唐代之前已經可以從成都走水路到涪陵,然后再過荊門山,下三峽往東可直達蘇杭一帶;折向北走襄陽走丹水就可以直達洛陽、西安。
京杭大運河也可以直通江南地區。
漓江因為有了靈渠也可以互通。
所以感情深一般就是送到渡口,然后準備點酒菜,寒暄一番,詠詠詩。
這基本就到日近黃昏了,所以很多送別的時間是集中在晚上,那是因為他們不舍啊。
比如李白的《贈汪倫》:
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
汪倫送李白到渡口。在李白將走時,汪倫卻進行了一輪踏歌表演。來抒發自己送別情誼。
踏歌一種民間歌調,邊走邊唱,以腳步為節打拍。應該是汪倫那個地方特殊的送別方式。
而踏歌在宋代的繪畫就出現過。一般是來慶祝豐收這類的。
《踏歌圖》南宋著名畫家馬遠的傳世名作
03
送別為什么會有長亭和在傍晚?
秦漢時期在鄉村大約每十里設一亭,亭有亭長。秦制三十里一傳,十里一亭,故又在驛站路上大約每十里設一亭,負責給驛傳信使提供館舍、給養等服務。
這實際就是官方連鎖旅店了。那亭就成了一個距離代表。一亭就是十里了。
古代禮節肯定講究,尤其那幫文人墨客更講究,畢竟好友要走了,肯定要送。
感情稍微淺點就送個一亭,感情深的甚至送至城外三亭,那就是三十里了。然后邊聊邊送,那走路也慢了,如果中午出發基本也就到晚上就話別了。
所以好多送別詩詞很多是傍晚,那是因為他們消磨到這個時間。
反正離別,那被送的人可以在驛站住一晚上,第二天再趕路。
講究點還帶著酒菜再喝上兩杯,然后再依依告別。或者人家本身亭就備有酒菜這類的。
古代30里雖然比現代的稍微短點,但是邊走邊聊,就算不停走也要3個小時左右。
這邊走邊聊自然就更慢了,到了飯點再吃頓飯,一頓酒飯時間下來基本就到日暮了。
當然也有因為是夏天趁天黑趕路比較涼爽的情況,古代趕夜路的也相當多。
還有一個原因,晚上一般水流平緩,所以晚上上船的也比較多。
04
送別詩詞也會頻繁出現古道:
草 / 賦得古原草送別
唐代:白居易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古代送別的長亭時間都非常長了,官道形成都是有很長的悠久歷史。
比如長安的西出東出的道路從秦漢時期就存在了。
長亭是官方維護,是重要的戰略周轉站,雖然也而向民用,但是更多是軍事戰略用用途。
而且從秦漢到唐宋直到清代,這些長亭古道都是沿用。
而且詩詞中引用古道更能襯托送別的滄桑感。
05
唐詩送別詩詞中出現更為頻繁的灞橋。
灞橋是長安的地名,曾是西安東去的一條必經通道,是西安城東交通要道和戰略重地。
昔日灞橋只余橋墩。
隋灞橋遺址
灞橋地處灞河,為“八水繞長安”的最大一條河流,是渭河的一個支流
《全唐詩》中直接描寫或提及灞橋(灞水、灞陵)的詩篇就達114首之多;
《雍錄》上指出:“此地最為長安沖要,凡自西東兩方而入出峣、潼兩關者,路必由之”;
王昌齡《灞橋賦》中說:“惟于灞,惟灞于源,當秦地之沖口,束東衢之走轅,拖偃蹇以橫曳,若長虹之未翻”;
李白嘆道:“年年柳色,灞陵傷別”;
岑參寫道:“初程莫早發,且宿灞橋頭”;
劉禹錫唱道:“征徒出灞涘,回首傷如何”;
李賀詠道:“灞水樓船渡,營門細柳開”;
李商隱吟道:“灞水橋邊倚華表,平時二月有東巡”
灞橋被人們改稱為“情盡橋”、“斷腸橋”、“銷魂橋”。也是因為送別到此止的原因。東出長安,不論是送朋友還是送親人,都會折柳送別。
雍陶《折柳橋》:
從來只有情難盡,何事名為情盡橋。
自此改名為折柳,任他離恨一條條。
羅隱《柳》:
灞岸晴來送別頻,相偎相依不勝春。
自家飛絮猶無定,爭解垂絲絆路人。
溫庭筠寫的《清平樂·洛陽愁絕》就可以來驗證為什么叫上述名字了:
洛陽愁絕,楊柳花飄雪。
終日行人恣攀折,橋下水流嗚咽。
經這橋上遠行的人絡繹不斷,來這橋上送行的人成群結隊,所以整天都有人折楊柳枝,整天都有人執手嗚咽。
灞橋兩岸古代是“筑堤五里,栽柳萬株,游人肩摩轂擊,為長安之壯觀”,每當早春時節,柳絮飄舞,宛若飛雪,就形成了“灞橋風雪”景觀,這就是著名的“關中八景”之一。
06
送別還有一個地名:南浦。
南浦:本意是指水的南邊,后來演變泛指送別之地,飽含離愁別情
最早跟屈原《九歌?河伯》中的“子交手兮東行,送美人兮南浦”有很大關系。
南朝宋齊之間的文學家江淹所寫的《別賦》中的“春草碧色,春水淥波;送君南浦,傷如之何”,則強化了南浦送別之意象。
南朝宋齊之后的送別詩中,“南浦”的意象明顯多了起來。
唐代就成跟灞橋一樣頻繁使用的詩詞意象了。
王維《送別》:“送君南浦淚如絲,君向東州使我悲。為報故人憔悴盡,如今不似洛陽時。”
李白《贈漢陽輔錄事二首》(其二)前四句曰:“鸚鵡洲橫漢陽流,水引寒煙沒江樹。南浦登樓不見君,君今罷官在何處。”
白居易《南浦別》:“南浦凄凄別,西風裊裊秋。一看腸一斷,好去莫回頭。”
李賀《黃頭郎》詩曰:“黃頭郎,撈攏去不歸。南浦芙蓉影,愁紅獨自垂。”
宋代送別詞中“南浦”的意象也很多,其意趣仍承襲唐詩。
柳永《傾杯》:“離宴殷勤,蘭舟凝滯,看看送行南浦。情知道世上,難使皓月長圓,彩云鎮聚。”韓元吉《薄幸》曰:“送君南浦。對煙柳、青青萬縷。”
劉辰翁《蘭陵王》曰:“秋千外,芳草連天,誰遣風沙暗南浦。”
周邦彥《尉遲杯》曰:“無情畫舸,都不管、煙波隔南浦。”賀鑄《天香》曰:“流浪征驂北道,客檣南浦?幽恨無人晤語。”
辛棄疾《祝英臺近》曰:“寶釵分,桃葉渡,煙柳暗南浦。”
姜夔《念奴嬌》曰:“只恐舞衣寒易落,愁入西風南浦。”
到了元明清的離別詩詞中,“南浦”的意象依然經常出現,比較典型的如清人沈樹榮《送別》詩曰:“落葉楓林兩岸秋,曾于南浦動離愁。只今一片江頭月,不照歸舟照去舟。”
總之,作為詩歌意象,南浦飽含著歷代詩人的離愁別情。
07
送別為什么大部分在春秋季節?
在古代一般離開一個地方去往目的地,都是喜歡選擇這兩個季節。
原因很簡單:
春天路途好走,不冷不熱,而且春暖花開,也可以邊走邊欣賞美景。
秋天則是秋高氣爽,加上如果不快點走,
到了冬天趕路就非常不方便和辛苦。
會天寒地凍路滑的。
所以古代如果沒有緊要的事情一般都是選擇這兩個季節出行,所以送別就大部分集中在這兩個季節了。
當然那些有緊急事情比如軍事、出征、赴任、公務的就不受這個限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