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生物的特性
教學目標
①觀察生物和非生物,比較它們的區別。
②學生能夠舉例說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③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發散思維能力、分析問題的能力和表達能力。
④增強熱愛大自然、保護大自然的情感,更加熱愛生活,珍愛生命。
難點和重點
重點:①學生能夠舉例說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②增強熱愛大自然,保護大自然的情感。
難點: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觀察能力和分析問題的能力。
教學方法:討論法
教學設計
學習內容 | 學生活動 | 教師活動 |
什么是生物 | 觀察有山、水、蟲、鳥、樹、石頭的多媒體畫面,欣賞與畫面協調的音樂,請學生描繪所看到的大自然,并回答所看到的畫面中哪些物體是生物,哪些物體是非生物。 | 播放多媒體課件。 |
生物的特征 | 實物對比,通過分析小鳥具有的一些生物特征后,學生拿出自己所帶的生物與小鳥對比,說出這些生物具有的與小鳥相同的特征,大家各抒己見,互相補充,得出生物所具有的共同特征。 | 啟發學生用對比法比較出生物的共同特征,同時可向學生解釋不同生物進行各種生命活動的方式有所不同(如動植物繁殖的方式不同)。 |
鞏固練習 | 多媒體打出鐘乳石、珊瑚和珊瑚蟲,學生討論哪個是生物,并說明理由。 | 教師指導學生根據生物的特征去分析。 |
鞏固練習
1. 我們留意了這么多生命現象,相信你們一定會利用這些生物的特征去判斷一個物體是否是生物了吧。我們來練習一下。教師打出圖片,讓學生指出圖中鐘乳石、珊瑚和珊瑚蟲,哪個是生物,為什么?
2.今天我們接觸到這么多的小生命,看到它們的生命現象,你還認為路旁的一棵樹,道邊的一朵花,都是那么微不足道嗎?那么我們應該怎樣去對待那些具有生命的物體呢?
教學反思:
教案序號 2 第一章 認識生物 新授課
第二節 調查我們身邊的生物
教學目標
①說出調查的一般方法,初步學會做調查記錄,并將你所知道的生物進行歸類。
②嘗試描述身邊的生物和它們的生活環境。
③初步培養學生的調查能力以及和同學分工合作的能力。
④通過本課的學習引起學生關注周圍生物的生存狀況,從而加強保護生物資
源的意識。
難點和重點
重點:①說出調查的一般方法,初步學會做調查記錄。
②初步培養學生的調查能力以及和同學分工合作的能力。
難點:①試描述身邊的生物和它們的生存狀態。
②能引起學生關注周圍生物的生存狀況,從而注意保護生物資源。
課時分配
2課時
教學方法:調查法
教學設計
學習內容 | 學生活動 | 教師活動 |
調查的一般方法及 | 學生根據經驗舉例,說說什么是調查。以小組為單位拿出調查我們身邊生物的方案,最后通過對比總結、歸納出調查的一般方法和注意事項。 | 通過引導學生舉例,說出什么是調查,再以調查我們身邊的生物為實例,以小組為單位拿出各自的方案,最后和書上關于調查方法的介紹對比,總結出調查的一般方法及注意事項。 |
實地調查 | 各組同學根據分工,認真收集材料(作調查記錄,拍照) | 根據各地實際情況而選擇調查地點。 |
整理統計 | 各組同學共同整理,歸類書寫調查報告。 | 教師巡回觀察,發現問題及時指導。 |
展示,交流調查報告 | 調查報告交流會。各組用實物投影儀展示,敘述各自的調查報告,并與其他組進行交流。 | 老師在交流展示中起引導、幫助的作用。 |
布置課下內容 | 寫一份調查后的感受。 | 提出要求:身高要求是凈高,以小組為單位,注意組員間的通力合作。 |
教學反思:
教案序號 3 第二章 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 新授課
第一節 生物圈
教學目標
①描述生物圈的范圍。
②說出生物圈為生物生存提供的基本條件。
③嘗試收集和分析資料。
④認同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園,我們應當了解和愛護這個家。
難點和重點
重 點:
①生物圈為生物生存提供基本條件。
②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園,我們應當了解和愛護這個家。
難 點:
收集和分析資料(因為收集和分析資料是科學探究中常用的方法之一,學生開展探究活動,需要對圖片、文字和數字資料進行分析)。
教學方法:討論法
教學設計
學習內容 | 學生活動 | 教師活動 |
生物圈的概念 |
①學生觀看生動的課件,然后根據自己在課下收集的資料,共同討論太陽系中各星球的狀況。 ②學生們根據自己手中的地球 |
①教師通過展示課件,把一幅美麗的太空畫面展示在學生面前,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引出地球上生物圈的概念。 ②教師事先讓學生們拿出地球儀,讓學生從直觀上了解生物圈的概念。 |
生物圈的范圍 | ①學生分組開展競賽,看誰能用最短的時間、最精確的語言說出生物圈的范圍。 ②學生將自己的設想記錄下來,然后在全班評比最具創造獎若干名,日后進行一次模型比賽。 | ①教師組織學生開展競賽。
②教師布置學生設計生物 |
生物圈為生物生存提供基本條件 | ①學生發揮自己的想像力和創造力,并且利用手頭的資料進行分析,討論,最后總結出結果。 ②學生分別扮演動物和植物在各個星球上的生活狀況,表現出它們對食物、水、氧氣的依賴。 | 教師布置學生扮演角色,充分發揮他們的想像力和創造力。 |
課下作業 | 請同學們根據今天所學的知識自己設計一個生物圈的簡易模型。 |
|
作業:
教學反思:
教案序號 4 第二章 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 新授課
第二節 環境對生物的影響
教學目標
①舉例說出影響生物生存的環境因素。
②舉例說出生物之間有密切的聯系。
③體驗探究的一般過程,學習控制實驗變量和設計對照實驗。
④形成愛護實驗動物的情感,能夠認真觀察和記錄,并與小組其他同學合作和交流。
難點和重點
重點:①說出影響生物生存的環境因素。②體驗探究的一般過程,學習控制
實驗變量和設計對照實驗。
難點:形成愛護實驗動物的情感,能夠認真觀察和記錄,并與小組其他同學合作和交流。
課時分配
2課時
教學方法:探究法
教學設計
學習內容 | 學生活動 | 教師活動 |
影響生物生存的環境因素 |
①根據經驗舉例并做出分析,從而歸納出結論。 ②分析教師舉出的例子,從而歸納出結論。 |
①引導學生根據經驗舉出影響生物生存的例子,并通過分析,幫助或引導學生歸納出影響生物生存的環境因素。 |
探究的一般過程 | ①各小組通過教師的引導,以各自收集鼠婦為背景,分析、討論、歸納出探究的一般過程。 ②學生分析教師舉的例子,最終歸納出探究的一般過程。 | ①可直接以鼠婦為例來引導學生分析、討論,從而幫助其歸納出探究的一般過程。 ②教師可直接舉例,引導學生分析,從而幫助學生歸納出探究的一般過程。 |
制定實驗方案及設計實驗方案時的注意事項 | ①各組討論并制定方案,根據方案中出現的問題引出變量和對照實驗。
②學生自學,互相答疑,從而讓學生懂得什么是變量和對照實驗。 | ①教師通過引導,各小組制定實驗方案,并利用在相互討論中提出的問題,引導學生懂得設計實驗時控制變量和設計對照實驗的重要性。 ②充分放權,讓學生自學,但注意把握學生對變量和對照實驗的理解。 |
實驗探究 | ①班額適中的,可在班級中由各組同學按方案進行。 | ①教師巡回指導。 |
結果交流 | ①各小組利用實物投影儀展示報告,并與其他組進行交流。 | ①教師引導同學從各組的報告中發現問題,吸取經驗。 |
布置課下作業 | ①有興趣的小組可在課下對其他影響鼠婦生活的因素進行探究。 |
|
作業:
教學反思:
教案序號 5 第二章 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 新授課
第三節 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和影響
教學目標
①能夠選取多方面的事例來描述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和影響。
②認同生物的形態結構、生活方式與環境相適應的觀點。
③通過分析文字和圖片資料來提高學生說明問題的能力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④嘗試收集、處理數據的方法。
⑤學習通過測量進行科學探究的方法。
⑥了解生物與環境的關系,滲透環保意識。
⑦樹立“生物與環境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的觀點,為下節課——生態系統
的學習做好鋪墊。
難點和重點
①描述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和影響。
②在教學中引導學生理解生物體結構和功能相適應的辯證觀點。
③鼓勵學生多從生活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培養學生科學探究精神。
教學方法:實驗探究法
教學設計
學習內容 | 學生活動 | 教師活動 |
復習影響生物生活的環境因素有哪些。 | ①學生根據自己的知識經驗用實例描述影響生物生活的各種環境因素。 | 教師啟發學生用身邊的實例來說明環境和生物之間的密切關系。 |
新課引言 | 讓學生談出生物和環境是相互影響的,即生物也能適應環境和影響環境。
| ①創設情景,引入新課。 |
生物對環境的適應 | ①學生根據圖片說出駱駝、駱駝刺、海豹、旗形樹形態結構或生活方式的特點與它們的生活環境的關系。
| ①教師出示圖片,引導學生分析資料,得出生物的形態結構或生活方式是與環境相適應的結論。 |
探究結果交流 | | 組織學生交流探究結果。教師對探究報告給予評價。讓學生進一步掌握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 |
生物對環境的影響 | ①學生展開討論: | ①教師出示教材圖片,引導學生討論分析圖片。 |
技能訓練 | 學生提出發現的問題,與同學交流,大家討論誰提出的問題更有探究價值。 | 教師出示貓、兔的雙眼位置 |
小結本節教學內容 | 師生共同總結本節教學內容:生物受環境的影響,生物又能適應環境并能影響、改變環境,它們是一個相互作用、不可分割的統一整體。 | 提煉本節生物學觀點,指出“生物與環境之間是相互作用,互相影響的,它們是一個不可分割的統一整體。” |
鞏固練習 | 學生討論課后練習題。 | 教師給予引導、幫助、糾正、 |
教學反饋 |
學生問題 |
教師問題 |
作業:
教學反思:
教案序號 6 第二章 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 新授課
第四節 生態系統
教學目標
①說出生態系統的組成。
②描述生態系統中的食物鏈和食物網。
③認同生態系統的自動調節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④增強愛護生物、保護生物的情感。
難點和重點
①生態系統的組成。②食物鏈和食物網。
③增強愛護生物、保護生物的情感。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方法:討論法 講解法
教學設計
學習內容 | 學生活動 | 教師活動 |
生態系統的概念 | ①通過觀察家庭水族箱,分析問題,尋找答案。 | ①教師列舉生活中常見實例,如家庭水族箱。 |
生態系統的組成 | ①學生進行資料分析(教材提供的資料),找出生態系統的組成,并且討論它們之間的關系。 | ①教師引導:下面大家分析一下書中的資料,看看它們之間是什么關系。 |
食物鏈和食物網 | ①把最近一段時間所吃的食物,通過一系列箭頭連接成食物網,觀察自己在食物網中的位置。 | ①教師組織學生進行探究。 |
生態系統具有一定的自動調節能力 | 學生進行資料分析,通過分析了解食物鏈中各個環節之間的關系,同時了解營養物質在食物鏈中的流動。 | 教師播放課件,引導學生分析淡水生態系統中的一條食物鏈,并且討論: |
環保教育 | 學生觀看課件,討論分析環保意義。 |
|
教學反思:
教案序號 7 第二章 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 新授課
第五節 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態系統
教學目標
①會查閱資料以描述生態系統的類型及特點并進行交流。
②能選取多方事例來闡明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態系統。
③發展收集資料,運用資料說明問題的能力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④增強熱愛祖國熱愛家鄉的情感,初步具有保護生物及生物圈的意識,拒絕破壞環境的行為。
難點和重點
重 點:保護環境人人有責,而這種習慣的養成更要從小培養,因此學生確立保護生物圈的意識是本節的重點。
難 點:學生逐個認識各個生態系統,難以從這個認知過程飛躍到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態系統,需要教師給予適當的指導,因此學生闡明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態系統是本節的難點。
教學方法:討論法
教學設計
學習內容 | 學生活動 | 教師活動 |
復習什么是生態系統 | ①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語言來描述什么是生態系統。 ②學生設計:學生根據上節課所學內容,發揮自己的想像力和創造力,設計一個可以長時間維持下去的生態系統。 | ①教師啟發學生用自己的語言來敘述生態系統的概念,注意糾正表達不準確的地方 ②教師假設:假設給你一大片土地,你可以設計你周圍的環境及各種生物,那么你要怎樣設計才能使你生活的生態系統維持下去? |
生態系統的類型 | ①學生根據生活常識和收集的資料說出各種生態系統。 ②學生看各種生態系統的影片,通過影片讓學生來認識所看到的各種生態系統。 | ①教師引導:你認為生物圈中有哪些生態系統? ②教師播放影碟。 |
生態系統的特點及作用 | ①游戲:我愛我家。學生分組扮演各種生態系統,以口頭作文的形式把各自的生態系統表述出來(組內先交流,然后向其他組同學介紹)。 ②團結協作:大部分的生態系統學生比較了解,但有一些生態系統有的同學不大熟悉,這時讓學生提出一個他不熟悉的生態系統,由其他的同學幫助他,給他介紹一些通過查閱資料所獲得的有關這個生態系統的特點及作用,使學生從其他同學那里獲得知識,體現團結協作的重要性。 ③學生詳細介紹幾種熟悉的生態系統,其他生態系統的詳細資料由學生課下查閱完成,并寫成小短文(或收集的圖片)在班級的墻報上展出“多姿多彩的生態系統”。 | ①教師幫助學生分組,鼓勵學生盡情地展示自己的“家”。
②教師要鼓勵學生提出自己不太熟悉的問題,同時要鼓勵其他同學進行幫助,不全面的由教師來引導和幫助。
③教師可以給學生介紹一些資料,幫助學生更好地認識各個生態系統,學生的小短文還可在墻報上展出,同學之間可以互相學習,取長補短。 |
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態系統 | ①學生分析:這些生態系統雖然各有特點及作用,但從生態系統的組成上來說都有共同之處。并由學生討論找出共同點,從而得出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態系統。 ②學生分析:假設其中某一個生態系統遭到破壞了,會對其他的生態系統產生什么影響?從而得出生物圈是一個整體。 | ①學生在分析聯系之后,教師要引導學生總結出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態系統。 ②教師引導學生脫離個體,從整體上分析問題,幫助學生進行總結。 |
人類對生態系統的破壞 | ①學生互相交流在自己的身邊有哪些人為的活動對生物圈產生了嚴重的破壞。 ②學生觀看影片,表現出對被破壞環境的痛惜及對破壞行為的憎恨。 | ①教師引導學生說出在整個生物圈中,人類的活動對生物圈的影響最大。 ②教師播放一些已經遭到人類破壞且無法恢復的生態系統的影片或對比照片。 |
保護我們的生物圈 | ①學生交流:從自身做起,如何保護我們的生物圈。 | ①教師向學生介紹一些國內外保護環境的例子,并讓學生想想我們應如何做? |
課下作業 | ①以“愛護環境,保護我們共同的家園”為題,寫一篇文章。 |
|
教學反思:
教案序號 8 第一單元檢測題
一、選擇題(40分)
1.“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造成這一差異的環境因素是( )
A.光 B.水 C.溫度 D.濕度
2.屬于生物基本特征的是 ( )
A.生物都能快速運動 B.生物都是由細胞構成的
C.生物都能進行光合作用 D.生物都能生長和繁殖
3.魚必須生活在水里,離開水一段時間就會死亡。對此最恰當的解釋是 ( )
A.生物影響環境 B.生物適應環境 C.生物改變環境 D.生物依賴環境
4.我們在養花的過程中,經常給花澆水、施肥、松土、放在陽光下,天氣冷了,我們還要把花放在屋里,而且一般一個花盆只栽一株植物,這體現了生物生存所需的基本條件,與上述順序相對應,分別是( )
①營養物質 ②空氣 ③陽光 ④適宜的溫度 ⑤一定的生存空間 ⑥水
A.①③②⑤⑥④ B.⑥①②③④⑤ C.④⑤③⑥①② D.③⑥④⑤②①
5.下列食物鏈正確的是 ( )
A.草→蚱蜢→食蟲鳥→蛇→鷹 B.蚱蜢→草→食草子的鳥→鷹→狐
C.狐→鷹→食蟲鳥→蚱蜢→草 D.草←蚱蜢←食蟲鳥←鷹←蛇
6.下列屬于生物的是 ( )
A.恐龍骨骼 B.珊瑚 C.珊瑚蟲 D.鐘乳石
7.在研究光對鼠婦生活的影響實驗中所用鼠婦的數量是 ( )
A.一只 B.兩只 C.三只 D.十只以上
8.下列生物中屬于競爭關系的是 ( )
A.水稻和稗草 B.貓和老鼠 C.人和豬 D.螞蟻和蚱蜢
9.通過預防接種已消滅的疾病是 ( )
A.肺結核 B.乙肝 C.痢疾 D.天花
10.下列不屬于生態系統的是 ( )
A.一片農田 B.一塊草地 C.生物圈 D.一條河中的所有的魚
11.下列生物中屬于生產者的是 ( )
A.草 B.食蟲鳥 C.細菌 D.豬
12.克隆羊多莉長得像 ( )
A.供細胞核的母羊 B.供無核卵的母羊
C.代孕母羊 D.A、B、C三種羊的一部分
13.含羞草的葉子被碰后會合攏,這說明生物具有
A.生長現象 B.應激性 C.繁殖 D.呼吸
14.2001年9月11日,美國發生了震驚世界的“撞擊事件”,自此次恐怖活動之后,美國國會議員又遭遇了“炭疽熱”的侵擾。請分析“炭疽熱”的病原體屬于生態系統的( )
A.生產者 B.消費者 C.分解者 D.以上都不是
15.被譽為雜交水稻之父的是 ( )
A.李時珍 B.司馬遷 C.達爾文 D.袁隆平
16.生態系統中,綠色植物固定的太陽能沿著食物鏈的單向傳遞叫做 ( )
A.能量輸入 B.能量輸出 C.能量流動 D.能量交換
17.在綠草地中生活的蚱蜢的體色往往是 ( )
A.灰色 B.綠色 C.黃色 D.褐色
18.下列現象中,屬于與溫度變化相適應的現象是 ( )
A.蛾類夜間活動 B.仙人掌的葉變成刺
C.候鳥的遷徙 D.山頂的旗形樹
19.樹木具有很強的降塵能力,下列哪一項不是樹木能夠降塵的主要原出 ( )
A.枝葉茂盛,能減少風速,使大氣中攜帶的大粒灰塵降落地面
B.植物的葉表面粗糙,而且多生有茸毛
C.能分泌油脂和黏性物質
D.葉表面生有大量的氣孔
20.綠色食品指的是 ( )
A.綠顏色的食品 B.經濟價值高的營養食品
C.有葉綠素的食品 D.安全、無公害的營養食品
二、判斷題(10分)
1.植物不進行呼吸,動物進行呼吸。 ( )
2.植物具有應激性。 ( )
3.生態系統具有自我調節能力,所以我們就可以過度地利用它。 ( )
4.人類已能夠模擬一個與生物圈類似、可供人類生存的生態系統。 ( )
5.某一個生態系統中的水受到污染,對其他生態系統沒有什么影響。 ( )
6.生物圈就是一個生態系統。 ( )
7.蛇類經常襲擊人類,所以我們大量地捕捉蛇,這種做法是正確的。 ( )
8.蜜蜂跳“8”字舞是它們之間交流的“語言”。 ( )
9.觀察、調查、收集和分析資料都是科學探究的方法。 ( )
10.生態系統是由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組成的。 ( )
三、填空題(15分)
1.生物圈包括 的底部、 的大部和 的表面。
2.人出汗、呼氣和排尿,反映的生物基本特征是 。
3.影響生物生活的非生物因素有 等。
4.科學探究的一般過程是: 。
四、連線題
請將左右兩列中相關聯的內容用線段連接在一起(8分)
1.動物的取食 應激性
向日葵朝向太陽 生 長
植物的開花結果 營 養
人體的排汗 繁 殖
蘑菇由小長大 排 泄
2.老虎吃野豬 合作關系
許多蜜蜂在釀蜜 競爭關系
田里的水稻與雜草 捕食關系
五、請你幫忙
1.這些是小明在校園調查時記錄的生物名稱:狗尾草、火炬紅、紅蜘蛛、松樹、榆樹、蚯蚓、小鳥、馬齒筧、一串紅、丁香、柳樹、山桃、蒼耳、蠟蜒、螞蟻、蚊子、鼠婦、萬壽菊,請你幫他分成兩類(動物與植物),并說明理由。(5分)
2.你能解釋樺尺蛾體色變化的原因嗎?(8分)
英格蘭西北部的曼徹斯特村,山清水秀,綠樹成蔭。那里的森林中生活著一種樺尺蛾,它們夜間活動,白天棲息在樹干上。1850年,一些生物學家在這一地區采集了數百只樺尺蛾標本,發現大多數樺尺蛾的體色是淺色的,只有少數是深色的。100年以后,曼徹斯特已經變成一個工業城市。這里工廠林立,煙霧彌漫,層層煤炭把樹干染成黑色。這時候,又有一些生物學家來此地采集樺尺蛾標本。他們驚訝地發現,在這次采集的標本中,深色樺尺蛾成了多數,淺色成了少數,這是什么原因呢?
后來,一些生物學家來此地考察,他們先把數量相等的淺色和深色的樺尺蛾同時放到樹干上,然后用望遠鏡觀察發生的情況。一群愛吃樺尺蛾的鳥兒飛過之后,他們發現淺色的樺尺蛾所剩無幾,而大多數深色樺尺蛾卻逃過了災難,你能解釋樺尺蛾體色變化的原因嗎?
3.談談你的看法(7分)
世界水日
1993年聯合國大會通過決議,確定每年的3月22日為“世界水日”,為地球水資源的日益短缺和不斷加重的水污染敲響警鐘。
作為一名地球公民,你將如何去做呢?
六、你來試試(7分)
請你設計一張調查全班同學身高、體重、視力、肺活量的表格。
教案序號 9 第二單元 第一章觀察細胞的結構 新授課
第一節 練習使用顯微鏡
教學目標
①說明顯微鏡的構造和作用。
②能獨立使用顯微鏡,觀察到清晰的圖像。
③認同顯微鏡的規范操作方法,愛護顯微鏡。
重點和難點
重點:顯微鏡的使用方法;學生獨立操作能力的培養。
難點:規范使用顯微鏡,并觀察到物象(要求學生用左眼注視目鏡內圖像的同時,右眼睜開)。
教學方法:實驗法
教學設計
學習內容 | 學生活動 | 教師活動 |
走進新單元 | ①讀第二單元開篇語,明確細胞是生物體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要想探索生物的奧妙,就必須要了解細胞。 | 指導學生看書中35頁圖,提問、朗讀,引出主題。 |
導入新課 | 教師根據學校和學生的具體情況確定導入的策略和方法 |
|
講授新課 | 思考得出,要了解細胞,必須借助顯微鏡。 | 提示圖中細胞,是被放大了百倍以上 |
取鏡和安放 | 迅速看書,動手取鏡和安放。 積極發言,敘述顯微鏡的發展史。 回答是光學顯微鏡。 | 指導學生看書37頁:取鏡和安放。 強調安放目鏡時,手指不要觸摸鏡頭,對學生進行愛護顯微鏡的教育。引導學生說出顯微鏡的發明、發展過程。提問:我們現在用的是什么顯微鏡? |
1.顯微鏡的構造 | 興奮,躍躍欲試。 | 引言:今天我們一起來認識顯微鏡,并爭取達到人人會使用顯微鏡。指導學生學會通過看書來認識顯微鏡。 |
2.顯微鏡的使用
對光 (2)鏡筒先下降,直到接近標本。 | 有迫切動手觀察的欲望。
情況不一,部分同學沒看到物像。
傾聽,引起注意
明確應注意的問題后,動手操作,觀察。 提出疑問,明確 | 進行鼓勵,引出顯微鏡的使用。介紹四種觀察標本: 觀察后,引導學生提出問題,師生共同解決問題。使 |
小組競賽 | 按座位縱向分成四大組,隨機抽查一組,起立操作,另外三組指出問題,評等級。 | 明確評價標準,限定2分鐘內找到物像。 |
練習 | 思考,回答。看書39頁注意事項后,動手操作,將顯微鏡放入箱中。 | 提示:顯微鏡使用完后,怎 |
小結 |
| 給予評價,并啟發: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給予肯定,并鼓勵學生利用課后時間,自制標本,到實驗室觀察。課后實驗室開放。 |
作業:
教學反思:
教案序號 10 第一章 觀察細胞的結構 新授課
第二節 觀察植物細胞
教學目標
①學會制作臨時裝片的基本方法,使用顯微鏡觀察自己制作的臨時裝片,認識并闡明植物細胞的基本結構,初步學會繪制植物細胞結構簡圖。
②學生體會“膽大心細”是順利實驗的必備素質;養成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③在老師的帶領、指導下,嘗試改革實驗,意識到實驗方法是可以發展變化的,增強學習生物學的興趣。
重點和難點
重點:制作臨時裝片,歸納植物細胞結構。
難點:以膽大心細的心理素質,成功地制作臨時裝片(“膽大心細”是成就一切實驗的素質)以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練習繪制植物細胞結構簡圖(尊重事實是生物繪圖的前提)。
課時分配
2課時
教學方法:實驗法
教學設計
學習內容 | 學生活動 | 教師活動 |
課前交流 | 展示各自準備的生物材料,躍躍欲試探究它們的結構組成,表現出強烈的興趣和探究欲望,氣氛活潑。 | 巡視、查詢學生們所做的課前準備,適當地交流。 |
顯微鏡的使用方法 | 動手使用顯微鏡,復習、鞏固上節課的學習內容,為本節課作準備。 | 檢測學生的操作,進行教學反饋,發現問題及時解決,指導、糾錯、表揚。 |
第二節 觀察植物細胞 | 辨析、思考得出結論:觀察的材料要薄而透明,從而進一步明確要先制成玻片標 | 導言:學會操作顯微鏡是為了使用它看到微觀的生命世界,可是把一個洋蔥或者黃瓜直接放到顯微鏡下,能看到內部結構嗎? |
實驗方法步驟 一、制作臨時裝片 1.示范
準備
制作臨時裝片 | 提前參加培訓的幾位學生作為“小先生”示范制片,邊示范邊講解。 其他學生認真觀看,獲得感性認識。對其中的不明白之處提出自己的疑問,由“小先生”解答,或同學們展開討論,若仍有疑問及時申請老師的幫助。 | 協助介紹、補充說明(尤其是學生首次接觸到的陌生的材料用具,如染色劑碘酒溶液、高錳酸鉀溶液等)板書提示制成的主要步驟:擦→滴→取→展→蓋→染→吸 引導眾學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 注意引導學生圍繞實驗的 |
2.變化制作方法和步驟 | 根據老師提供的材料用具考慮取材、染液、染色如何改革一下? | 提示: |
3.練習制作臨時裝片 | 自行選擇一種所給材料及相應的染液和方法,練習制作臨時裝片。同桌學生互相檢查。 | 及時指導: |
二、觀察臨時裝片
| 使用顯微鏡觀察,初步感知細胞,注意根據染色的結果區分細胞的各個結構(參考教材和教具)。同時注意觀察制片的效果。考慮:有了污點怎么辦?細胞、氣泡有什么區別?染色劑對細胞有什么影響? | 指導 |
三、再次制片、觀察植物細胞的結構 細胞壁 | 選取其他材料(相應變化染液和方法),制成臨時裝片,逐漸熟練操作,加深體會,避免不規范操作,力求完善、成功。 | 提示觀察示范鏡 |
練習畫細胞結構簡圖 | 根據自己觀察到的物像,跟隨老師的講解和示范,繪圖。注意把握繪圖要領。
| 策略①:邊講解生物圖的畫 法和注意事項,邊在黑板上 畫板圖示范; |
技能訓練 | 測量、計算 | 指導、幫助學習有困難的學生 |
練習(具體內容略) | 可集中討論課后的練習題,也可在制片、觀察過程中留意各種情況的出現,及時思考、嘗試處理,再討論交流,總結。 | 組織 |
作業:
教學反思:
教案序號 11 第一章 觀察細胞的結構 新授課
第三節 觀察動物細胞
教學目標
①進一步熟練制作臨時裝片和使用顯微鏡觀察細胞,說明人口腔上皮細胞的基本結構,區別動植物細胞結構的主要不同點。
②提高制作以及觀察臨時裝片的技能。
③設計實驗、改革實驗,開發自己的創新潛能,以此來體會科學探索的思想和方法是不斷發展的;繼續形成“膽大心細”的心理素質;在“模擬制作”活動中,提高學習生物學的興趣。
重點和難點
重點:說明人口腔上皮細胞的基本結構,比較動植物細胞的相同點和不同點;提高實驗能力和觀察能力。
難點:制作臨時裝片過程中的刮取(首次觀察自己身體上的細胞,學生感到既新鮮又好奇,取材關系到實驗效果)
細胞結構的觀察(與植物細胞相比不易觀察,略有難度);
設計實驗(應用以往的學習經驗,是較高層次的學習)。
教學方法:實驗法
教學設計
學習內容 | 學生活動 | 教師活動 |
復習:臨時裝片的制作方法;植物細胞的基本結構。 明確學習目標 | 溫故知新 提出問題: | 承前啟后,知識導入。 出示題目,交流:“看到題目,你有何疑問? |
材料用具 | 提出疑問:生理鹽水有什么作用? | 評價 |
方法步驟 | ①設計:根據已有的經驗,設計實驗方案(注意取村、方法、染色劑的變化); | 參與 |
二、用顯微鏡觀察人的口腔上皮細胞 | 觀察自己制作的臨時裝片,然后同學間交換觀察。 | 巡視 |
繪制細胞的基本結構圖: | 感知動物(人)細胞的形態結構,注意繪圖要領、互評、展示。 | 指導、提示、評價 |
模擬制作 | 策略①:按照書中方法分組制作。 | 策略①:準備材料、參與制作、協助完成。 |
作業:
教學反思:
教案序號 12 第二章 細胞的生活 新授課
第一節 細胞的生活需要物質和能量
教學目標
①學生能說出細胞含有的物質,以及細胞膜具有控制物質進出的功能;能夠描述細胞質中的線粒體和葉綠體在能量轉換方面的作用。
②學生能夠認同細胞生命活動具有物質基礎。
③學生通過類比、推理的方法,理解細胞中的物質和能量。
重點和難點
重點:
①細胞含有的物質,以及細胞膜控制物質進出;描述細胞質中的線粒體和葉綠體在能量轉換方面的作用。
②學生能理解細胞中的物質和能量。
難點:細胞膜具有控制物質進出的功能;能夠描述細胞質中的線粒體和葉綠體在能量轉換方面的作用。(學生對于微觀的知識缺乏感性的認識,難于理解。)
教學方法:講解和演示結合
教學設計
學習內容 | 學生活動 | 教師活動 |
第二章 細胞的生活 | 對上一章的內容進行回憶。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 復習:細胞都有哪些結構? |
第一節 細胞的生活需要物質和能量 物質是由分子構成的,分子是由原子構成的。 | 通過談論吃水果時的各種口感,說出水果中含有糖、水、酸性物質等。 仔細觀察演示實驗,并體會物質是由分子構成的。 嘗試著分析龍膽紫溶液溶于水的原因。 | 請同學們談論一下吃水果時都有什么口感,推測一下水果中可能含有哪些物質。對同學們的回答表示肯定。 |
| 對圖片進行分析,得出物體的運動和生物的生活都需要能量。 | 提供給同學們教學圖片。 |
教學反思:
教案序號 13 第二章 細胞的生活 新授課
第二節 細胞核是遺傳信息庫
教學目標
①學生能夠說明DNA是主要的遺傳物質。
②嘗試描述染色體、DNA和基因的關系,并能舉例說出生物的性狀是由基因控制的。
③學生通過資料分析和模擬制作等活動,闡明遺傳信息儲存在細胞核中,從而培養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提高思維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語言表達能力以及模擬制作的能力等。
④學生在學習本節的過程中,產生珍愛生命的思想感情。
重點和難點
學生運用資料分析的方法,闡明遺傳信息儲存在細胞核中,DNA是主要的遺傳物質,這是本節的重點和難點。
教學方法:討論分析法
教學設計
學習內容 | 學生活動 | 教師活動 |
一、學生交流收集到的有關克隆的信息。 | 交流匯報收集到的有關克隆的信息。 | 對學生收集到的資料進行積極地評價。 |
二、遺傳信息在細胞核中 | 觀看“小羊多莉的身世”課件,經過思考提出有關問題。小組內進行資料分析后在全班交流結果(學生互評)。觀察教師模擬制作的一條信息載體。 | 演示“小羊多莉的身世”的課件,鼓勵學生針對觀察到的現象提出問題。組織分析活動并適時評價。板書小結。示范制作一條信息載體。組織和幫助學生利用教師準備好的卡片摸擬遺傳信息的組成。 |
三、細胞核中有儲存遺傳信息的物質——DNA | 列舉身邊的信息及其存在的載體; | 在學生交流的過程中進行調控,最后小結信息的多樣性取決于“字母”的不同組合方式。板書細胞核是遺傳信息庫。 |
四、DNA和蛋白質組成 | 觀察染色體的形態; | 引導舉例:信息的存在及其載體;導入DNA;演示“DNA分子片段”課件;鞏固遺傳信息存在于DNA上。演示“染色體”課件;常識性介紹染色體的形態;列舉由于染色體異常而導致的疾病的例子;引導分析染色體的作用。 |
作業:
教學反思:
教案序號 14 第二章 細胞的生活 新授課
第三節 細胞通過分裂產生新細胞
教學目標
①描述細胞分裂的基本過程。
②說出細胞分裂過程中染色體變化的結果。
③說出細胞分裂與細胞生長的關系。
④關注細胞的研究在防治癌癥等方面的價值。
重點和難點
重點:細胞分裂的基本過程。
難點:
①生物體的長大除了靠細胞體積的增大,主要靠細胞數目的增加。
②細胞分裂過程中染色體變化的結果。
教學方法:討論閱讀法
教學設計
學習內容 | 學生活動 | 教師活動 |
一、導入新課 | 認真思考教師提出的問題,同時產生強烈的探求欲望。 | 巧設疑問,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
二、講授新課 探究提綱: | 首先,閱讀本節內容,獨立分析、解答探究提綱中的問題。然后,在組長組織下,小組成員有計劃地討論交流。 | 大屏幕展示探究提綱,引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在組長組織下,有計劃地討論交流。 |
1.你能試著邊繪圖邊描述細胞分裂的過程嗎? 2.細胞分裂過程中染色體變化的結果如何?
3.作為生物體結構、功能基本單位的細胞能永遠長大嗎?
4.生物體是如何長大的? | 各組派代表發言,其他同學補充。 出現兩種答案: | 出示第一題 |
三、分層次練習 | 觀看大屏幕,加深對細胞分裂過程的理解。 用自己的語言描述細胞分裂過程。 獨立思考,小組討論。 | 利用課件演示細胞分裂過程、分層次提出問題,同時加以適當點撥、引導。 |
作業:
教學反思:
教案序號 15 第三章 細胞怎樣構成生物體 新授課
第一節 動物體的結構層次
教學目標
1.學生能說出組織的概念,能概述構成人體的組織是細胞分裂、分化形成的,能識別人體的四種基本組織。
2.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能描述人體的結構層次:細胞、組織、器官、系統、個體。
3.學生會使用顯微鏡觀察人體四種基本組織裝片。
4.學生通過本課的學習能初步形成生物體是一個整體的生物學觀點。
重點和難點
重點:
1.學生能描述人體的結構層次:細胞、組織、器官、系統、個體。
2.學生能從微觀到宏觀,從部分到整體,逐步對人體形成完整認識。
難點:學生對細胞分化形成組織難以理解(因這是一個微觀的動態過程,學生由于缺乏感性知識,認識起來有一定的困難)
教學方法:實驗法
教學設計
學習內容 | 學生活動 | 教師活動 |
第三章 細胞怎樣構成生物體 | 觀看大屏幕上的各種動物和小孩的圖片、文字,從而明確本節課的主題,立刻融入本課的學習氛圍之中。 | 創設情境:放小夜曲,同時大屏幕展示圖片、文字及本章題目。 |
第一節 動物體的結構層次 | 通過回憶以前的知識迅速思考回答。 | 復習導入:動物和人體的基本單位是什么? |
預習提綱 | 認真思索老師的問題,激起自己去探索奧秘的愿望。 先自己看課本,后小組長帶領全組同學討論預習提綱,并把答案劃在書上。 | 今天讓我們共同努力,以人體為例來揭開第一節“動物體的結構層次”的神秘面紗。同時大屏幕出示本節題目。 向學生展示預習提綱,劃分學習小組,以組為單位進行學習,教師到各小組簡單地看一下預習情況,注意只當觀眾,不要告訴學生答案。 |
| 小組代表發言,組內成員可以補充。 看大屏幕加深對細胞分裂的認識。 會問:人體的細胞各式各樣,而由受精卵分裂形成的細胞只是球形,這是為什么? | 看學生基本預習完后,開始提問預習提綱第一題。 |
| 受到鼓勵后,更加緊跟老師,認真看大屏幕思索,在老師啟發下能說出這群球形細胞形態、結構發生變化形成一群梭形細胞后,就有了收縮和舒張功能,這就是分化!并自己能說出分化的概念。 | 大屏幕展示肌肉組織的形成,然后將該組織放大展示肌細胞,再將肌細胞放大展示肌纖維。引導學生自己分析解答分化的原因。 |
細胞分化成上皮組織 | 觀看大屏幕,基本上能說出上皮組織的形成原因(很多同學的表情讓老師能看出他們并不理解什么是分泌) | 教師評價,然后通過電腦展示上皮組織的形成過程,讓學生加深對分化的理解。 |
細胞分化成神經組織 | 學生觀察后能迅速得出結論,小組成員補充。 | 大屏幕展示神經組織的形成。評價并提示 |
細胞分化成結締組織 | 看大屏幕,對分化有了深刻、全面了解,并能概述組織的定義。 | 大屏幕展示血液、骨組織等多幅結締組織圖,讓學生自己說出結締組織的形成,觀察學生是否真正明白組織是由細胞分化形成的。 |
器官:不同組織按照一定次序結合在一起構成。腦、胃、心臟等是器官。 | 通過看書能輕松做答。 | 提問預習提綱中的第三題。 |
皮膚也是一種器官 | 分小組回答每一小點,另一小組補充。 | 教師進行鼓勵性評價。然 |
系統: | 小組討論,代表發言。馬上明白系統的概念,并能準確回答老師的問題。 | 大屏幕展示食道、胃、肝、大腸、小腸等各器官形成消化系統的動畫。啟發學生自己導入系統的概念。 |
人體是統一的整體 | 認真思索后得出結論,小組成員補充。 兩人一臺顯微鏡,觀察人的四種組織永久切片,看每種組織的特點,看完后,將顯微鏡歸位。 | 哪些器官系統在起作用呢? |
作業:
教學反思:
教案序號 16 第三章 細胞怎樣構成生物體 新授課
第二節 植物體的結構層次
教學目標
2.概述構成植物體的各種組織是通過細胞分裂和分化形成的,會識別植物體的幾種主要組織。
2.描述綠色開花植物體的結構層次:細胞,組織,器官,個體。
3.在說明植物體的結構層次時,學生的空間想像能力得到提高。
4.進一步形成生物體是一個整體的生物學觀點。
重點和難點
重點:
1.描述植物體的結構層次:細胞,組織,器官,個體。
2.能從宏觀到微觀,從整體到部分認識植物體,從而使學生的空間想像能力得到提高。
難點:植物的各種組織均由分生組織分化形成。
教學方法:討論法
教學設計:
學習內容 | 學生活動 | 教師活動 |
復習導入:動物體的結構層次? | 認真聽題,積極思維并舉手回答 | 創設情境并復習提問 |
第二節 | 思考并舉手回答 | 評價并導課:那么今天我們 研究什么呢? |
預習提綱 | 分小組預習,先看書后討論,并在書上畫要點。 | 評價后,出示預習提綱,引導學生預習 |
根吸收土壤中的水等營養物質,在有陽光、溫度適宜的環境中自養生活。 | 小組代表發言,其他成員補充,另小組成員評判。 | 觀察大多數學生完成后,手拿一盆有花有果的觀賞植物,開始提問第一題。 |
綠色開花植物有根、莖、葉、花、果實、種子六大器官。 | 2人一組觀察自己采集的完整植物標本,小組代表發言,其他同學補充。然后學生在書中填出正確答案。 | 接著提問第二題,讓學生拿實物回答; |
受精卵分裂成分生組織。 | 學生代表發言,其他成員補充。有些學生對輸導組織的形成不明白。學生重述導管的組成。 | 評價,對學生的疑問可拿導管、篩管模型,答疑。 |
分生組織分化成保護組織、營養組織、輸導組織 | 小組討論后,代表發言,還有一些學生不懂。 | 提問第三題第二問,鼓勵后,讓其從第四題找答案。 |
器官由分生組織、保護組織、營養組織、輸導組織等構成。 | 學生到講臺前手指根尖模型分析回答。 | 提問第四題,讓學生以根這種器官為例進行分析、解答。 |
植物體是一個整體。 | 學生回答 | 接著讓學生分析甘蔗的莖,西紅柿的果實。 |
小結 | 小結于筆記本上,代表發言 | 指導學生小結。 |
作業:
教學反思:
教案序號 17 第三章 細胞怎樣構成生物體 新授課
第三節 只有一個細胞的生物體
教學目標
1.學生能說明單細胞生物可以獨立完成生命活動。
2.學生會應用顯微鏡觀察草履蟲。
3.學生通過上網查詢和實驗,提高自身的收集資料處理信息的能力、動手能力、思維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和探究實驗的能力以及自主學習的能力。
4.學生通過學習再次認同細胞構成生物體的觀點。
5.學生通過實驗和觀察演示實驗體驗生命存在的美。
創新點和實踐點:學生利用教師提供的實驗材料和電腦網絡等工具自主學習。
重點和難點
重點:學生能說明單細胞生物可以獨立完成生命活動。
難點:學生通過學習再次認同細胞構成生物體的觀點。
教學方法:實驗法
教學設計
學習內容 | 學生活動 | 教師活動 |
一、組織教學,情境 | 表演小品; | 與學生一起欣賞小品; |
二、學習新知,解決問題 | 觀察教師演示的草履蟲的形態和運動提出問題。 | 演示草履蟲的形態和運動,引導學生提出問題。 |
單細胞生物的結構 | 實驗操作,觀察顯微鏡下草履蟲的形態和運動。 | 講述實驗中應注意的問題,引導、鼓勵學生利用實驗儀器解決問題。 |
三、小結鞏固新知 |
| 調控 |
作業:
教學反思:
教案序號 18 新授課
第四章 沒有細胞結構的微小生物——病毒
教學目標:
描述病毒特征及與人類的關系。運用資料,了解病毒與人類的關系。關注與病毒有關的疾病,認同利用病毒可以為人類造福。
重點難點:
重點:病毒的主要特征,與人類的關系
難點:病毒的結構。
教學方法:講解法
教學設計
學習內容 | 學生活動 | 教師活動 |
病毒與人類的關系 | 舉手,產生好奇心,集中精神思考,通過自己的體驗自由發表看法。 | 創設課堂氣氛:小時候吃過“糖丸”的請舉手。 |
艾滋病: | 每組出代表,談對病毒的認識,談對艾滋病的認識。 | 將學生分組,組織學生分析自己收集來的資料。 |
“艾滋病”由病毒引起,病毒給人類帶來的危害。 | 提出疑問:艾滋病由什么引起的? | 大屏幕出示圖片:“艾滋病”病人,“艾滋病”預防宣傳,“艾滋病”傳播途徑,“艾滋病”給人類帶來危害的具體數據。(在讓學生談對病毒的認識過程中,不論涉及沒涉及到“艾滋病”,教師都要引導學生談到這一話題,并通過提問。引導,使學生對“艾滋病”的一些知識及其帶來的危害有一定認識。) |
病毒的發現過程 | 疑問:病毒到底是個什么東西,與細菌一樣嗎?產生強烈的求知欲進入有目的的學習。 | 明確本課學習目標,內容:學習本課可以對病毒有更深一步的認識,并對你們自己提出的疑問做出解答。 |
病毒特征:小,納米計量,電子顯微鏡下才可見。 | 列舉一些自認為能代表病毒與細胞的大小關系的事物。 | 啟發:病毒有多小?試著用類比的方法用身邊熟悉的兩個事物比較病毒與細胞的大小。 |
病毒形態 | 觀察大屏幕圖片,識別幾種病毒形態。 | 大屏幕出示圖片:電子顯微鏡下病毒幾種基本形態。 |
病毒分類: 噬菌體 | 分析,得出結論:根據寄生的細胞不同,寄生在動物細胞內,稱動物病毒;寄生在植物細胞內,稱植物病毒。
舉手 | 圖片展示引導:科學工作者將引起肝炎、流感、口蹄疫這類病的病毒歸為一類,將引起煙草花葉病、蘿卜、花葉病的病毒歸為一類,你知道它們的分類依據嗎?(將患病的動物圖片、植物圖片用大屏幕展示給學生,引導學生分析。) |
病毒與人類的關系:疫苗——減毒病毒。 |
| 解說:肝炎疫苗也是病毒。 |
教學反思:
教案序號 19
第二單元測試
一、選擇題(每題2分,共20分)
1.以下生物,除哪一種外都是由細胞構成的 ( )
A.草履蟲 B.煙草花葉病毒 C.海帶 D.向日葵
2.西瓜之所以甘甜可口,主要是因為西瓜的 含有大量的糖分( )
A.細胞壁 B.細胞膜 C.細胞液 D.細胞核
3.當你發現顯微鏡鏡頭不清潔時,除去污物的正確方法是 ( )
A.用紗布擦 B.用手擦 C.用紙巾擦 D.用擦鏡紙擦
4.染色體存在于 ( )
A.細胞質 B.細胞膜 C.細胞核 D.液泡
5.下列結構不屬于組織的是 ( )
A.番茄果肉 B.洋蔥表皮 C.玉米種子 D.黃瓜葉表皮
6.動物細胞中的能量轉換器是 ( )
A.液泡 B.染色體 C.線粒體 D.葉綠體
7.已知四臺顯微鏡的目鏡和物鏡的倍數如下,在觀察洋蔥表皮細胞時,視野中細胞數目最多的顯微鏡可能是 ( )
A.5X、10X B.10X、40X C.15X、10X D.20X、35X
8.某生物體細胞中含有12對染色體,在細胞分裂后形成的子細胞中,染色體的數目是( )
A.12條 B.24條 C.12對 D.6對
9.要將顯微鏡視野中右上方的物像移到視野中央,應向什么方向移動裝片或切片( )
A.左下方 B.右下方 C.左上方 D.右上方
10.艾滋病是由什么引起的 ( )
A.細菌 B.真菌 C.霉菌 D.病毒
二、填空題(每空1分,共17分)
1.19世紀30年代,兩位德國生物學家施萊登和施旺共同創建了 ,恩格斯將它列為19世紀自然科學的三大發現之一。
2.人們說病毒是一類十分原始的生物,是因為病毒沒有 結構,由 外殼和 組成,病毒營 生活,所引起的疾病有 、 等。
3. 和“曼哈頓”原子彈計劃、“阿波羅”登月計劃一起被譽為自然科學史上的“三大計劃”.
4.小明今年比去年長高了5厘米,這與細胞的 和 有關。
5.轉動粗準焦螺旋使鏡筒下降時,眼睛應注視 ,以防鏡頭壓壞 ,劃傷 。
6.用顯微鏡觀察草履蟲時,先拿一塊清潔的 ,用吸管吸一滴 ,滴在 ,蓋上 ,然后放在顯微鏡下觀察。
三、判斷題(每題1分,共4分)
1.病毒的個體很小,要用顯微鏡才能看到。( )
2.草履蟲能躲避有害刺激,趨向有利刺激。( )
3.組織是細胞分裂的結果。( )
4.細胞膜能夠控制物質的進出,讓有用的物質進入細胞,將其他物質擋在細胞外面。( )
四、識圖作答題(共24分)
1.仔細辨認下面圖中的操作,指出錯誤的原因并說出正確的操作方法。(12分)
錯誤的原因:
正確的操作方法: | |
錯誤的原因: 正確的操作方法: |
2.下圖是草履蟲結構示意圖,請據圖回答下列問題(每空1分,共13分)
(1)在觀察草履蟲的實驗之中,用來觀察的液滴應取自培養液的 ,因為 。(2)顯微鏡下草履蟲的形狀像一只 。 |
五、繪圖作答題(14分)
請繪出植物細胞和動物細胞的結構簡圖并注出各部分名稱
六、分析說明題(共20分)
1.試分析一棵桃樹和一頭牛在身體結構層次上的相同點和不同點。(10分)
| 桃樹 | 牛 | |
結 | 不同點 |
|
|
相同點 |
|
|
2.2001年1月,美國和意大利的兩位科學家宣布聯手嘗試克隆人,以便給那些不孕夫婦“制造孩子”,你對此有何看法?請說出理由。 (10分)
教案序號 20 第三單元 生物圈中的綠色植物
第一章 生物圈中有哪些綠色植物 新授課
第一節 藻類、苔蘚和蕨類植物
教學目標
1.概述藻類、苔蘚和蕨類植物的形態特征和生活環境。
2.說出藻類、苔蘚和蕨類植物對生物圈的作用和與人類的關系,并樹立生物體與生活環境相適應的觀點。
3.關注生物圈中各種綠色植物及其生存狀況。
4.培養學生發散思維、提出問題、分析推理、實驗觀察、自主探究、比較綜合、合作交流等多種能力。
重點和難點
1.突出“生物圈”的不同環境中分布著不同的植物類群以及這些綠色植物的最基本特征。
2.藻類、苔蘚、蕨類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和與人類的關系。
3.培養學生發散思維、提出問題、分析推理、實驗觀察、自主探究、比較綜合、合作交流等多種能力。
課時分配 2課時
教學方法:材料分析法
教學過程
學習內容 | 學生活動 | 教師活動 |
藻類植物 |
將課前采集的實物課上觀察(根據地區差異有選擇的采集海水或淡水中的藻類植物),也可觀察裝片以及衣藻的模型。合作探究,提出問題、思考交流、達成共識。探討課本79頁觀察與思考的討論題。
|
|
苔蘚植物 |
觀察實物或標本(有條件的地方可采集葫蘆蘚、墻蘚、地錢等實物),實驗探究。
|
參與小組討論、并進行適當的啟發和引導。點撥、巡視、指導,共同總結藻類植物與環境相適應的形態特征。 |
蕨類植物 |
觀察標本、掛圖或書上的彩圖或投影片。小組討論蕨類植物的特點及作用,并表述、交流。小組將討論結果歸納,并在全班交流。 關知識。 |
|
知識回顧 | 較比、討論、綜合、歸納。 | 引導學生對三種植物類群進行比較,進一步理解它們的形態特征與生活環境的適應關系,它們對生物圈的作用和與人類的關系。可采用列表等其他方式歸納總結。 |
作業:
教學反思:
教案序號 21 第一章 生物圈中有哪些綠色植物 新授課
第二節 種子植物
教學目標
1.說出種子的主要結構,描述菜豆種子和玉米種子的相同點和不同點。
2.識別當地常見的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3.運用觀察的方法識別種子的結構。
4.參與收集種子和果實的活動,體驗與人交流和合作。
重點和難點
1.運用觀察的方法識別種子的結構。
2.識別當地常見的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方法:實驗總結法
教學過程
學習內容 | 學習活動 | 教師活動 |
一、觀察種子 |
對照老師出示的菜豆種子結構掛圖、玉米種子結構剪貼圖(自制)看書,同學間討論交流知道兩種種子結構。
| 在學生討論發言的基礎上,糾1正、補充、完善菜豆種子、玉米種子的結構,出示菜豆種子、玉米種子結構的相同點和不同點的表格。 |
二、產生種子的主要意義 |
觀察課前收集的種子、果實,感受種子植物能夠產生種子。然后在看書自學的基礎上就討論提綱,實驗小組討論、比較得出結論。
| 參與討論、出示課件、指導、點撥。出示討論提綱如下: |
三、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 將蘋果、桃等果實切開,觀察其種子的著生位置。再觀察松的種子在球果中的位置,在老師啟發下思考討論得出答案。
| 巡視、指導、展示掛圖、出示課件 |
2.識別常見的裸子植物、被子植物 | 觀察書上的圖以及老師補充的圖片,認識常見的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 組織好學生,指導學生觀察識別。 |
3.種子的傳播方式和途徑 | 在看書自學基礎上,與實際相聯系,結合常見的被子植物,如梨、杏、蒲公英、蒼耳、柳、榆等,小組討論,得出答案。 | 啟發、點撥出示課件 |
作業:
教學反思:
教案序號 22 第二章被子植物的一生 新授課
第一節 種子的萌發
教學目標:
1.通過小組的合作探究,闡明種子萌發的環境條件和自身條件。
2.結合生活經驗及實驗觀察嘗試著描述種子萌發的大致過程。
3.運用對照實驗法設計井完成對“種子萌發的環境條件”的探究,學會控制實驗條件,檢驗不同的環境因素對種子萌發的影響,進行科學方法的訓練。
4.嘗試用抽樣檢測的方法測定種子的發芽率。
5.通過參與種植、管理植物的活動,增強愛護植物的情感。
重點難點:
1.種子萌發環境條件的探究實驗中設置對照實驗的訓練及實驗現象的分析。
2.抽樣檢測時正確的取樣方法。
教學方法:實驗法
教學設計
學習內容 | 學生活動 | 教師活動 |
一、種子萌發的環境條件 | 描述課前培養的菜豆種子萌發成幼苗的過程,4人小組合作,結合生活經驗,提出探究的問題:在哪種環境條件下種子才能萌發? | 引導學生進行描述,互相交流,在此基礎上提出問題并確定問題。 |
2.作出假設 | 4人小組合作,閱讀并參照課本上提供的資料,結合生活經驗,作出假設:種子的萌發可能需要適宜的溫度、一定的水分和充足的空氣(有的組還提出陽光、土壤、肥料等),并思考如何檢驗假設。 | 指導看書,鼓勵學生作出假設,設疑:哪些是種子萌發的必要條件呢?引導學生對多種假設進行分析、排除某些因素(如肥料等。) |
3.制定計劃
| 參照課本的實驗方案,4人小組合作制定探究計劃,在小組內討論并修訂計劃。明確操作步驟,做好實驗分工,確定組長,討論內容記錄員,實驗主操作人,觀察記錄員。然后小組之間進行交流,進一步修訂、完善實驗探究計劃。推測實驗結果。 | 巡視指導導,參與小組討論,鼓勵學生設計出簡便易行的方案。
|
4.實驗探究 | 以實驗小組為單位,課下實驗探究,定時觀察,認真記錄種子萌發的情況。 | 提出注意事項,督促、檢查,隨時抽查,適時給予評價, |
5.得出結論: | 各小組代表描述種子萌發實驗的現象和結果。 | 指導學生學會科學的觀察,并進行描述。 |
6.表達和交流: | 各小組交流探究的過程,并進行分析、討論、反思,撰寫探究的報告。 | 對有創意的給予肯定,不成功的幫助分析原因,鼓勵重做。 |
7.本探究實驗成 | 進一步領會“控制變量”和設置“對照實驗”的意義,樹立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 | 引導學生思考討論:設置對照組實驗條件的重要性。 |
二、種子萌發的自身條件: | 根據課本的要求,自主性學習抽樣檢測的方法,課上實驗操作,課下觀察記錄。 | 指導看書,強調正確取樣的方法,分發實驗裝置。 |
2.探究的結果: | 交流測定種子發芽率的實驗步驟、現象及計算出種子的發芽率。 | 強調發芽率的計算方法。 |
3.種子萌發自身 | 結合測定種子發芽率的實驗結果及種子的結構,聯系生活實際,組間交流,分析出種子萌發的內在條件。 | 指導學生溫故而知新,用科學的方法,分析推理得出科學的結論。 |
三、種子的萌發過程: | 結合實驗觀察,自學看書,小組之間交流,描述萌發的過程,互相補充。 | 課件展示,提出觀察的提綱,引導學生進行環環相扣的觀察和探究。 |
作業:
教學反思:
教案序號 23 第二章 被子植物的一生 新授課
第二節 植株的生長
教學目標
1.通過實驗觀察描述根的生長和枝條發育的過程。
2.初步學會運用測量的方法探究根生長最快的部位。
3.運用調查、訪談等的方法與他人交流,了解無機鹽與植物生長的關系。
4.通過植株生長過程的學習向學生滲透事物發展變化的觀點。
5.通過學生親手培育根尖和制作根尖的臨時裝片,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
重點和難點
1.測量數據的方法、數據的分析和處理。
2.根尖臨時裝片的制作及觀察。
3.通過合理施肥的學習,向學生滲透環保意識的教育。
教學方法:探究法
教學過程
引言:
你播下的種子都萌發成幼苗了嗎?一株小小的幼苗是怎樣長成一棵參天大樹的呢?以此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創設了問題的情景,導入了新課。
第一部分:根靠根尖向前生長的演示實驗
首先由生物課外小組的同學描述此實驗設計的方案、實驗的過程并把探究的結果在實物投影上展示:取一只試管,把吸水紙圍在試管的內壁上,取幾粒菜豆種子,放在吸水紙與試管壁之間,管內注入清水,使吸水紙的一部分及種于的一部分浸在水中,放在溫暖的地方,等幼苗長到一定長度時,選擇其中的兩株幼根長的比較直的幼苗,切去其中一株的根尖,幾天后發現,被切去根尖的幼根不向前生長,另一株幼根卻伸得很長。取一支試管,把幾粒菜豆種子放在濕潤的吸水紙與試管壁之間,置于溫暖處,等幼根長到一定長度時,選擇長的比較直的兩株幼苗,用毛筆分別在根上畫上4條等距離的橫線,幾天后,會觀察到橫線的距離不相等了,而且越靠近根尖的地方,橫線的距離越大。此時生物課外小組的其他成員可進行補充,教師引導全班的其他同學對其中一些不清楚的或感興趣的問題進行提問,在此基礎上師生共同展開討論,并得出結論:根是靠根尖向前生長的。在此過程中教師對學生探究的結果進行及時的鼓勵和評價,對有特色的創意,給予肯定,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探究能力和實踐能力。
第二部分:探究幼根生長最快的部位
各小組以實驗報告的形式,匯報交流各組探究活動的過程、現象和結論,教師引導學生反思探究實驗中存在的問題。由于各小組探究的數據不完全一致,需要共同分析原因、集思廣益、展開討論:
(1)各小組的測量數據出現差異時,原因是什么?如何處理?
(2)如果探究活動只有你一個人做,只用一株幼苗夠不夠?為什么?最后師生達成共識:根伸長最快的部位是伸長區。產生誤差的原因可能是:幼根的生長情況不一樣;線畫的不夠準確;記錄的時間間隔不一樣;培養的條件不同等;應當計算幾組數據的平均值作為實驗的結果。如果只用一株幼苗作實驗,偶然因素大多,易產生較大的誤差。在此基礎上,各組之間進行評議。評議內容包括:設計是否合理、裝置是否簡便易行、步驟是否嚴謹、記錄是否詳實、結果的分析是否科學等。在這一過程中,教師給予每個小組以充分表達和交流的機會,不論實驗成功與否,對實驗過程中出現的科學創意都應給予肯定和表揚,鼓勵學生談出設計思路。對于不成功的小組,教師幫其分析原因,鼓勵其課后重新探究,并結合自己了解的情況,通過學生的自評和互評,對實驗中工作態度嚴謹認真,相互協作良好的小組予以表揚,使學生進一步認識到嚴謹的科學態度和相互協作的科學精神對于實驗成功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觀察根尖的結構
學生先通過培養皿的玻璃,觀察餐巾紙下面白色的根、毛茸茸的根毛以及根尖頂端黃色發亮的根冠。再指導學生制作根尖的臨時裝片,具體方法是:取長5 cm左右的根尖,置于載玻片上,從根尖的中央縱切成之部分,將剖面向上,分別放在載玻片上,并加入一滴碘液,然后將另一片載玻片放在上面,這時教師先做示范,然后指導學生用拇指輕輕按壓,使半個根尖變扁,然后輕輕將上面的載玻片拿去,加上水,蓋上蓋玻片,放在低倍顯微鏡下可觀察到根尖4部分的細胞特點是各不相同的,并能清楚地看到各部分之間是逐步變化的。由于臨時裝片材料厚,對單個細胞的結構特點看不大清楚,再利用根尖的永久裝片進行交替的觀察,使學生較快地、準確地觀察到根尖各部分的細胞結構(根冠細胞較大,排列疏松;分生區的細胞較小,細胞核大,細胞質濃;分生區以上的細胞逐漸伸長;再向上逐步過渡到有根毛的成熟區)。
根的生長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學生較難以想像和理解,教師可提出探究的問題,進一步通過讓學生觀察CAI課件演示根尖各部分細胞的動態變化:分生區細胞不斷分裂,一部分新細胞補充到因摩擦而受損的根冠,另一部分細胞迅速伸長,液泡漸大,細胞質和細胞核逐漸被擠到細胞的邊緣。停止伸長的成熟區,一部分表皮細胞向外突出,形成根毛。隨著根毛的不斷產生,舊的根毛相繼脫落,并且顯示出中部導管的形成過程,使學生能從中理解根的形成是在根尖的生長和發育中完成的,從而讓學生積極思維并歸納出:根的生長,一方面要靠分生區細胞的分裂增加細胞的數量;一方面要靠伸長區細胞體積的增大。
第四部分:枝條是芽發育成的
首先教師創設情景:“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讓學生體會其中的含義,再出示帶有芽的枝條,請同學觀察,進而引出枝條就是由芽發育來的,并引導學生觀察動態展示芽發育成枝條的過程的CAI課件,以增強感性認識,然后教師提供葉芽的結構和枝條的圖,將其貼在黑板上,讓學生在粉筆畫線將葉芽的各部分與發育成枝條的相對應部分連起來,以培養學生的觀察和想像的能力。
第五部分:植物的生長需要無機鹽
組內先匯報交流調查的過程和結果,推選一位代表在全班進行交流,互相補充完善。教師再引導學生討論施肥時應當注意的問題:一次施肥不能太多,否則會出現“燒苗”的現象,甚至會導致植株的死亡;施肥時要注意澆水,以利于肥料的吸收和運輸。然后全班同學觀察課外小組的同學課前做的甲、乙、丙、丁4瓶中培養的菜豆生長正常的幼苗和缺少氮、磷、鉀的幼苗,并描述出它們的癥狀。之后教師再出示幾株幼苗,請學生根據所學的知識進行診斷,鑒別幼苗的病因,進一步引導學生聯系實際分析生活中的一些現象及做法。在此基礎上教師進一步質疑:一次施肥過多或過少,對植物及環境有什么影響?“糞大水勤,不用問人”與“有收無收在于水,收多收少在于肥”有無科學道理?等。引導學生討論出合理施肥的重要性,以此教育學生樹立環保的意識及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第六部分:課堂小結
教師用親切的語言通過層層設問與同學進行交流:你能描述幼根和枝條的生長過程嗎?你學會用測量的方法探究根生長最快的部位嗎?你明確了無機鹽與植物生長的關系了嗎?在溫馨氛圍中讓學生提綱挈領、理清思路,培養他們歸納的能力,既學到了知識又掌握了方法。
第七部分:課外實踐
選擇一種花卉的幼苗,購買適合的營養液,進行無土栽培,注意觀察生長的狀況,作好記錄。
教案序號 24 第三章 綠色植物與生物圈的水循環 新授課
第一節 綠色植物的生活需要水
教學目標
1.通過觀察和分析數據說出植物的生活離不開水的原因。
2.通過嘗試解讀數據的技能訓練,培養學生運用觀察、比較法進行探究的能力。
3.分析資料,并能舉例說出水對植物分布的影響,加強對有限水資源的保護意識。
重點和難點
1.植物的生活離不開水的原因。
2.水對植物分布的影響。
3.解讀實驗數據的技能訓練。
教學方法:講解總結法
教學設計
學習內容 | 學生活動 | 教師活動 |
一、導課 | 在教師詩般的語言中想像大海、江河、雨雪、綠茵、麥浪,聯想到水是生命之源,以此進入情境。 | 以抒情的語言激發學生情感,進入情境。 |
二、提出問題
| 四人小組合作,針對課題內容寫出1~2個想探究的問題,實物投影上展示。
| 巡視、指導,參與討論,點撥引導。 |
三、進行新課: | 四人小組合作,動手試從果菜中找到水,全班交流,設計驗證干小麥種子是否含水實驗方案,分組實驗。
| 強調實驗位意事項。
演示實驗,提醒學生注意觀察。 |
2.水在綠色植物體中的含量。 | 觀察分析數據,得出結論。
| 出示CA1,指導分析。 |
3.水對綠色植物生活的重要作用。 | 四人合作,聯系生活,調動經驗儲備,討論交流,相互補充。 | 指導、點撥、歸納。 |
(二)解讀小麥對水需要量的實驗數據。 | 獨立計算和畫出直方圖,實物投影展示,全班交流,談啟發。 | 提出要求,巡視、指導。 |
(三)水在生物圈中的分布會影響植物的分布。 | 展示課前收集過的有關圖片資料,闡述觀點。
| 實物投影展示,對學生的課前活動進行鼓勵性評判。 |
分析李白詩句。 | 四人小組合作,分析交流,找出詩中的缺憾,并談從中所受的啟發。
| 巡視、點評。 |
作業:
教學反思:
教案序號25 第三章 綠色植物與生物圈的水循環 新授課
第二節 水分進入植物體內的途徑
教學目標
1.說出大量根毛對植物吸水的意義。
2.說明水分在植物體內的運輸途徑。初步了解莖的結構和各部分的作用。
3.運用有關綠色植物吸收水和運輸水的器官特點的知識,解釋生活和生產中的相關現象。
重點和難點
1.描述水分進入植物體內的運輸途徑,解釋生活生產中的相關現象。
2.從生物圈水循環的高度認識大量根毛吸水的意義.
教學方法:講授法
教學設計
學習內容 | 學生活動 | 教師活動 |
整體感知第二節:水分進入植物體內的途徑。 | 學生四人一組,結合已有的經驗和知識進行猜想、歸納,小組間進行表達和交流,整體感知本節內容。 | 引導學生猜想水分進入植物體內的途徑,師生共同確認。對本節內容進行整體感知。 |
一、根適于吸水的特點 | 生物課外小組的同學講述參與老師培養長出根毛的幼苗的過程,對所觀察到的現象進行思考并分析原因。然后學生閱讀課本P111《觀察與思考》,確認根適于吸水的特點。 | 教師指導課外小組的學生發言,指導學生通過《觀察與思考》,確認根適于吸水的特點。 |
2.從生物圈水循環的角度來理解根適于吸水的意義。 | 學生四人一組進行討論后,暫不下結論,讓問題留在頭腦中隨知識擴展不斷完善。 | 教師引導學生隨著知識增多從生物圈水循環的角度來理解根吸水的意義。教師提出問題,啟發學生思考。 |
二、水分運 | 學生四人小組合作,在教師的引導下首先結合已有的經驗和知識,猜想莖的結構,再通過觀察莖橫切和縱切示意圖或觀察實物,了解莖的結構,確認猜想的正確性,最后了解莖的結構。 | 教師引導學生聯系俗語、日常生活經驗,并通過觀察莖的橫切和縱切示意圖或觀察實物,讓學生初步了解莖的結構。 |
2.莖各部分的作用 | 學生通過看本節課的后三個自然段,通過四人小組討論歸納,小組間合作交流,歸納出導管、篩管和形成層的作用。 | 教師指導學生自學看書,參與小組間合作學習。
|
3.探究導管是水分在莖內的運輸途徑 | 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設計導管是水分在莖內的運輸途徑的實驗,經同學間表達和交流,確認最佳方案。通過看課本上的P111的《觀察與思考》,確認導管是水分在莖內的運輸途徑。 | 教師指導學生設計探究實驗并指導學生通過看書,確認導管是水分在莖內的運輸途徑。 |
課堂小結: | 學生個人思考老師提出的問題,并說出本節課的知識和能力兩方面的收獲。最后師生共同小結。 | 引導學生從知識和能力兩方面小結本節課內容。 |
達標檢測 | 學生學完一、二兩大部分后,各做達標檢測題一次;學完本節課后,再做達標檢測題一次(具體問題略)。 | 指導學生進行“小循環,多反饋”。 |
作業:
教學反思:
教案序號 26 第三章 綠色植物與生物圈的水循環 新授課
第三節 綠色植物參與生物圈的水循環
教學目標
1.嘗試用徒手切片的方法制作臨時裝片,認識綠色植物葉片的基本結構。
2.解釋氣孔控制水蒸氣和二氧化碳等氣體進出植物葉片的機制。
3.認同綠色植物通過蒸騰作用促進生物圈水循環的意義,初步形成保護森林的意識。
重點和難點
1.解釋氣孔控制水蒸氣和二氧化碳等氣體進出植物葉片的機制。
2.探討綠色植物如何通過蒸騰作用促進生物圈的水循環,形成保護森林、保護環境的情感意識。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方法:討論法
教學設計
學習內容 | 學生活動 | 教師活動 |
一、葉片的基本結構
2.葉片的基本結構。 | 二人小組練習徒手切片,制作菠菜葉橫切面的臨時切片。制作成功的同學介紹經驗。注意:不同的切割方向、不同的角度觀察的效果一樣嗎? | 巡回指導、提示,并及時地對做得好的同學給予肯定。 |
二、氣孔控制水蒸氣和二氧化碳等氣體進出葉片的機制 |
| 組織實驗,通過問題引導學生討論得出結論。
指導學生實驗,點撥、引導學生。 |
2.探究氣孔開閉
3.練習繪圖。 |
按課本要求畫圖。 | 指導實驗探究,鼓勵學生大膽質疑提出問題,通過合作,討論解決問題。
鼓勵大膽猜想,及時地點撥、充分地肯定,樹立學生自信心。
播放氣孔開閉機制的動畫課件;鼓勵學生交流合作、加深理解。 教師解釋甘油的作用,鼓勵學生大膽的推理氣孔的開閉機制。
提示繪圖的要求。 |
2.綠色植物在生物圈水循環中的作用 |
觀察圖3-25“生物圈的水循環”,描述地球上水循環的過程,構建水循環的圖表。各組同學根據課前測量的林地和裸地空氣濕度的對比資料,扮演““小老師”分析講解綠色植物在水循環中的作用。 |
演示實驗(附后)鼓勵學生提出問題并作出假設,討論歸納。
引導觀察、構建水循環圖表。鼓勵各組同學展示調查結果,發表自己的看法。
|
3.培養熱愛自然、保護森林的情感意識。 |
|
|
教案序號 27 第二章 被子植物的一生 新授課
第三節 開花和結果
教學目標
1.在自主性學習和科學探究活動中,概述出花的主要結構。
2.聯系生活實際,大膽推測描述出傳粉和受精的過程,從而闡明花與果實和種子的關系。
3.模擬人工輔助傳粉,認同花、果實、種子對被子植物傳種接代的重要意義。
4.養成愛護花的良好習慣。
重點和難點
1.雄蕊和雌蕊(花蕊)與果實和種子形成的關系。
2.受精的過程及受精后子房的發育。
3.愛花習慣成為學生的一種自覺行動。
教學方法:直觀教學法
教學設計
學習內容 | 學生活動 | 教師活動 |
一、花的結構 |
兩人合作,結合書中的插圖,按照由下向上、由外向內的順序,觀察、解剖桃花(鮮花、冰凍鮮花或浸制標本)或當地常見的典型的一種被子植物的花。認識花的各部分結構,相互交流,概述出雄蕊和雌蕊是花的主要結構。
結合生活實際,自主性學習,回憶平時常見的被子植物的花,對照彩圖進行聯想、觀察,認識花的結構,相互交流合作,解答疑惑,概述出雄蕊和雌蕊是花的主要結構。
|
組織學生畫花、說花,圍繞困惑:與果實和種子形成有關的結構可能是什么?利用桃花模型質疑:假如一朵花的雌蕊被害蟲吃掉了,它還能發育成果實嗎? 請學生運用科學探究的方法,觀察模型,認識結構,檢驗假設,得出結論。 |
二、傳粉和受精
2.受精:精子和卵細胞相融合的過程。 | 調動經驗儲備,運用邏輯思維能力,想像、回憶,用精煉、生動的語言,描述(蟲媒花和風媒花)傳粉的過程,在教師指導下,進一步了解傳粉過程,總結出什么是傳粉。 課前小組合作排練,課上以小組為單位模擬表演(蟲媒花和風煤花)傳粉過程,在活動中,通過觀察、分析,總結出什么是傳粉。
運用邏輯思維能力,根據問題,大膽推測、想像,用精煉、生動的語言,描述受精的過程,在教師指導下,總結出什么是受精。 針對書中的不解之處,在教師指導下,動手演示被子植物受精的抽拉式活動教具,使抽象問題具體化,最后概括描述出受精的過程。 | 用優美的語言,創設盛夏蜜蜂在花叢中忙綠的情境,引導學生根據問題進行觀察和思考,在表述交流中,讓學生大膽描述傳粉過程,教師及時給予鼓勵性評價。 |
三、果實和種子的形成 | 根據問題,調動經驗儲備,聯系生活實際,大膽推測果實和種子的形成過程,最終在合作交流中,進一步闡明花與果實和種子形成的關系。
在教師幫助下,列表回顧種子的結構、果實的組成和子房的結構等知識。運用邏輯思維和推理的方法,大膽推測果實和種子的形成過程,從而闡明花與果實和種子形成的關系。
| 創設問題情境:花落后能結出果實。指導學生模擬科學家進行科學探究的過程,分析推理,得出結論。 |
人工輔助傳粉,愛花習慣教育 | 模擬表演人工輔助傳粉的方法,認同花、 果實、種子對被子植物傳種接代的重要 意義,養成愛護花的習慣。 | 情感教育貫穿始終 |
作業:
教學反思:
教案序號28 第四章 綠色植物是生物圈中有機物的制造者 新授課
第一節 綠色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制造有機物
教學目標
1.闡明綠色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制造有機物。
2.運用實驗的方法檢驗綠葉在光下制造淀粉。
教學重難點
1、 探究綠葉能否在光下制造淀粉。
2、 確保實驗順利進行,對實驗結果進行深入的分析。
教材分析
這是一節以實驗為主的課。在這節課的教學中,不能簡單地讓學生按照傳統的教學方式,照貓畫虎地完成實驗,而應利用這個實驗訓練學生設計實驗的技能。可以在實驗開始前,讓學生先嘗試設計檢驗綠葉在光下制造有機物的實驗方案,然后對照教科書上的實驗指導,找出自己設計的實驗的不足。然后引導學生討論。在討論中,注意引導學生思考每個實驗步驟中包含的科學原理和方法,讓學生帶著問題做實驗,使學生逐漸認識到在科學探索的過程中,要遵循一定的科學原理、科學方法,還需要掌握一定的操作技能。
教學方法
實驗法
教學設計
學習內容 | 學生活動 | 教師活動 |
一、實驗 綠葉在光下制造淀粉 |
參照課本的實驗方案,4人小組在實驗小組長帶領下做實驗。
為提高效率,全班分為4個大組,每個大組仍以4人為一實驗小組,在老師指導下實驗。
|
指導學生實驗 并提示注意事項
出示指導學生實驗的分組表格。 巡視指導學生實驗。 |
二、分析實驗結果---- 光合作用需要光,能產生淀粉 |
各實驗小組先組內實驗成功與否的原因,然后各組公布實驗的過程,產生的結果,在組內互相交流分析光合作用的條件、產物,理解每個實驗步驟中包含的科學原理。 |
組織討論實驗不成功的原因,引導學生進行分析。 |
三、光合作用的意義 | 在分析實驗結果的基礎上,看書自學,了解光合作用的意義。 在老師的指示下,根據日常生活舉例說明光合作用的意義。 | 指導學生看書,引導學生作出概括。
分析學生舉出的例子,引導學生作出概括。 |
作業:
教學反思:
教案序號 29 第四章 綠色植物是生物圈中有機物的制造者 新授課
第二節 綠色植物對有機物的利用
教學目標
1.說明呼吸作用的過程。
2.闡明有機物對于生物體的重要作用。
3.認同綠色植物在制造有機物方面對于生物圈的重要意義。
教學重難點
1、 呼吸作用的過程。
2、 綠色植物在制造有機物方面對于生物圈的重要意義。
3、 實驗現象的分析。
4、 實驗的設計。
教材分析
通過復習上節課的知識,引起學生對“綠色植物制造的有機物是如何被利用的”問題的興趣。從細胞、器官不同水平闡述有機物是構成生物體的主要成分。
讓學生依次觀察三個演示實驗。每觀察完一個演示實驗,都引導學生圍繞實驗現象和教科書上的討論題展開討論。最后總結出呼吸作用的總反應式。在此過程中,學生可學習運用歸納的方法。
對于呼吸作用是生物的共同特征的內容,可以向學生提供各種類型的生物需要呼吸的實例,然后引導學生找出這些類型生物與綠色植物之間直接或間接的關系。在此基礎上,歸納出呼吸作用是綠色植物與其他所有生物的共同特征。還可以讓學生嘗試能否舉出不進行呼吸作用的生物實例,目的是幫助學生從反面論證所有的生物都必須進行呼吸作用的結論。
教學方法
實驗分析法
教學設計
學習內容 | 學生活動 | 教師活動 |
一、 有機物用來構建植物體。
|
閱讀教材,然后4人小組進行組內討論,提出問題。組間交流,回答問題。 |
指導學生閱讀,出示投影片(細胞結構圖中顯示有機物的組成),啟發、點撥學生得出結論。 |
二、有機物為植物的生命活動提供能量。 實驗一、有機物分解時釋放出能量。
|
觀察演示實驗,4人小組討論種子在萌發的過程中能量的變化,提出問題,組間交流,回答問題。 |
演示實驗過程,啟發學生思考,點撥、引導學生得出結論。 |
實驗二、有機物分解時產生二氧化碳。
|
觀察演示實驗,4人小組討論后,設計另外一種驗證產生二氧化碳的實驗(或列舉事例),并作出相應的解釋。 | 演示并歸納結果,啟發學生舉一反三。(如用塑料袋套住的一盆植物在暗處一段時間后,檢驗袋中的氣體。 |
實驗三、有機物分解時需要氧參與。
| 觀察演示實驗,4人小組討論后,舉例驗證呼吸作用需要氧并作出相應的解釋。
觀察演示實驗,4人小組討論后,提出問題,組間交流,回答問題。 |
演示,歸納結果,啟發理解,引導應用。(如貯存甘薯的窖中缺少氧氣) |
呼吸作用的概念及反應式。
| 觀察課件,思考、討論,回答問題。
觀察幻燈片,小組討論后交流,歸納結論。
4人小組根據實驗討論總結,歸納結論。 |
演示,啟發、點撥學生得出結論。
適時點撥,引導學生得出結論。 |
呼吸作用是生物的共同特征。
|
思考、4人小組討論后回答問題,得出結論并推論到意義(綠色植物制造的有機物對于生物圈的重要意義。 |
設疑,提問,點撥,引導學生總結和推論。 |
作業:
教學反思:
教案序號 30 第五章 綠色植物與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新授課
教學目標
1.歸納出光合作用的概念。舉例說明光合作用在農業生產上的應用。
2.運用實驗法獨立設計并完成本章的探究活動。
3.認識綠色植物在維持碳—氧平衡方面的重要作用。
重點和難點
1、 認識光合作用。
2、 綠色植物在碳—氧平衡方面的重要作用。
3、 探究活動的設計。
課時分配
2課時
教材分析
通過生物呼吸和燃料燃燒都會消耗大氣中的氧氣,排出大量的二氧化碳,為什么沒有導致大氣中二氧化碳的明顯增多,氧氣含量降低的懸念,引起學生對大氣中碳—氧平衡是如何維持的問題產生興趣。
可將金魚藻的放氧實驗分成兩步進行演示。首先讓學生觀察光下金魚藻放氣泡的實驗,引出光合作用除了能制造有機物還能制造什么物質的問題,讓學生討論,引導學生作出假設。然后再做氣體燃燒狀況的實驗,讓學生通過實驗結果推測金魚藻放出的氣體是氧氣。
關于光合作用原料的教學,可以讓學生對普利斯特利的三個實驗先分別進行分析,再將分析結果綜合起來考慮,得出光合作用不但能產生氧,而且利用了二氧化碳的結論。植物所產生的氧氣除了滿足自己生存的需要外,還可以供給其他生物使用。建議教師在學生分析完三個實驗后,盡可能引導學生的思維再上升一個層次。即教師可以向學生提出這樣的問題讓學生進行討論:“普利斯特利為什么要設計三個實驗,才能得出最終結論?”目的是幫助學生初步形成綜合看問題的意識,當一個現象由多種因素控制時,應當先研究一種因素,控制其他因素。
教學設計
學習內容 | 學生活動 | 教師活動 |
一、光合作用產生氧氣
|
學生在教師指導下通過實驗裝置采集氣體,對氣體成分進行簡單探究,獲得結論。
學生根據課本敘述和教師的講解學習實驗過程,獲得結論。 | 教師提供實驗裝置,并指導學生進行采集,引導學生對氣體進行探究。
講解并引導學生學習實驗規程,組織學生討論。 |
二、合作用利用二氧化碳作為原料。 1、 利斯特里實驗
2、 探究活動
|
通過課本對普利斯特里的三個實驗分別進行分析,初步獲得光合作用不但產生氧,而且利用了二氧化碳的結論。
利用教師提供裝置制定探究計劃,實施探究計劃。 |
引導學生進行分析,幫助學生養成綜合看問題的意識。
提示學生注意事項,鼓勵學生自己尋找材料用具,設計實驗。 |
三、光合作用與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
根據光合作用的有關實驗,歸納出光合作用的概念和總反應方程式,進而初步認識光合作用對于生物圈的意義。然后根據教師提供的數據,對教師提問進行分組討論,進一步認識光合作用在維持碳—氧平衡中的重要作用。
|
引導學生歸納光合作用的總方程式和概念。通過概念初步分析光合作用對于生物圈的意義,而后給學生提供數據,并設置思考題,啟發學生從理性上認識光合作用在維持碳—氧平衡中的重要作用。 |
四、合作用在農業生產上的作用
|
觀察教師出示的三種種植密度不同的植株結的果實,進行討論,分析原因,理解光合作用在農業生產上的應用。
到田間進行觀察或訪問有經驗的老農,了解不同種植密度的植株結果的情況,分析原因,理解光合作用在農業生產上的應用。
|
出示三種不同的植株,引導學生從光合作用產生有機物方面進行討論,理解光合作用在農業生產上的應用。
|
作業;
教學反思:
教案序號 31 第六章 愛護植被,綠化祖國 新授課
教學目標
1.描述我國主要的植被類型,說出我國植被面臨的主要問題。
2.運用調查的方法了解當地或我國某地的植被狀況。
3.闡明愛護植被、綠化祖國的重要意義。
4.設計綠化校園的方案。
5.形成愛綠、護綠的意識,積極參加綠化祖國的活動。
重點和難點
重點:懂得愛護植被,綠化祖國的意義,并能積極地參與美化祖國的活動。
難點:喚起學生的危機感,激發起學生愛綠、護綠的保護意識。
課時分配
2課時
教材分析
本章的教學重點主要不是知識目標。教學的主要任務是在了解我國主要的植被類型和面臨的主要問題的基礎上,幫助學生認識愛護植被、綠化祖國的重要意義,形成愛綠、護綠的意識,積極參加綠化祖國的活動。
要達到這個目的,就要組織好調查、設計和課外實踐這三個學生活動。這三個活動對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和相關技能的訓練,具有重要意義,要認真組織實施。還要特別關注在活動中發展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
本章是這冊教材的最后,時近期末。所列調查和設計活動,有利于發展學生的綜合素養,也為教師對學生學習成績的評價,提供了方便。因此,應把評價一并考慮在教學實施之中。
教師可組織學生自學有關植被類型的知識。例如,通過錄像和幻燈片等媒體,讓學生了解各種植被類型,描述各種植被類型的特點。從動態的角度演示我國(或某地區、或家鄉)植被的變化情況,為學生提供其他資料,便于學生討論我國植被資源面臨的主要問題。可以進行橫向比較(通過觀察各國的植被分布地圖,讓學生粗略計算,并列表比較我國與其他國家人均占有綠地或森林的面積,或者我國不同地區人均占有綠地或森林的面積),也可以縱向比較(通過計算、列表比較建國以來各時期我國人均占有綠地或森林的面積)。或者組織學生撰寫、宣讀小論文,開小辯論會,了解我國植被破壞的嚴重程度,喚起學生的危機感和保護意識。
教學設計
學習內容 | 學生活動 | 教師活動 |
一、我國主要的植被類型 六種植被的特點及與周圍環境的關系 |
4人小組合作進行自主性學習活動,觀察書上插圖,結合經驗互相交流,在教師引導下進一步分析本地情況。 |
創設問題情景,出示圖片,指導學生自學,然后組織全班交流,作為一員參與交流,對交流做引導、點評,保證交流的正確性和有效性。 |
二、國植被面臨的主要問題 1、我國森林資源貧乏,屬少林國家,并且資源分布不均勻 | 4人小組合作粗略計算,然后進行橫向比較(各國森林面積和人均占有綠地面積)或縱向比較(建國以來各時期我國人均占有綠地或森林的面積),通過比較發現問題,分析原因。 | 出示表格(如各國植被情況數據),引導學生進行活動,組織交流,并作出評價。 |
2、我國森林面積和草原面積日益減少,并呈現退化現象 |
先看一看,想一想,然后4人小組議一議,之后以“假如我是一棵樹,我想說……”為題進行角色模擬,進一步表達感情。 |
播放一段森林受到破壞的錄象,然后組織學生討論和交流,引導學生進行創意性角色模擬,激發學生情感。 |
三、愛護植被,綠化祖國 1、 植被資源可持續發展對策 (1)依法治林,加強資源保護,例如:《森林法》、〈草原法〉、〈關于開展全民義務植樹運動的決議〉 (2)加強造林綠化進度,提高綠地面積及造林質量。
|
4人小組合作調查綠化活動開展情況,寫出調查報告,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議,與同學交流。 |
講述有關國家采取的策略,課前引導學生調查,組織學生互相交流和學習。 |
2、意識的提高 從自身作起,提高意識,關心綠化,積極參與植樹造林活動
|
結合時事(如2008年奧運會主題),4人小組合作討論準備為奧運會做點什么。 |
引導討論,組織交流,激發學生情感。 |
進一步增強愛護植被和熱愛學校的情感
“綠化校園”設計活動 |
課前4人為小組,調查校園內植物的品種及分布情況,其他的建筑情況,畫出草圖,并表明各自的位置,了解有關的園藝知識,然后討論,設計出方案,制出美化環境平面圖。 |
布置設計內容及目的。指導學生開展活動,提出評價方案,指導學生辦專刊,進行展覽。 |
作業:
教學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