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14年,秦始皇發(fā)兵平定南越后,出兵閩越,削去無諸等王號,在福建置閩中郡。
公元282年,西晉拆建安郡為建安、晉安兩郡。
陳朝永定時,陳武帝設(shè)閩州,這是福建歷史上第一個省級建制。州治設(shè)在晉安,在今福州,下領(lǐng)建、晉、南三郡。
唐朝時,福建屬江南道。公元711年,唐睿宗立閩州都督府,領(lǐng)有閩、建、泉、漳、潮五州。公元725年,唐玄宗將閩州都督府改稱福州都督府,隸屬于江南東道,為福州名稱出現(xiàn)之始。公元733年,唐玄宗為加強邊防武裝力量,設(shè)立軍事長官經(jīng)略使。從福州、建州各取一字,名為福建經(jīng)略軍使,與福州都督府并存。這是福建名稱出現(xiàn)之始。
福建遠(yuǎn)離中原政治中心,自古以來戰(zhàn)亂較少,境內(nèi)相對和平,較少受到兵亂沖擊,自古以來就利于世家大族的繁衍和崛起。福建境內(nèi)從西晉士人衣冠南渡后,大批中原士族避難來此定居,逐漸繁衍出了很多的世家大族,現(xiàn)在就古代福建的十大名門望族進(jìn)行一一詳解。
開閩王氏:王姓在先秦、漢晉時期,一直以華北地區(qū)為主要的活動地區(qū),發(fā)展十分迅猛。隋朝時,王姓各支向各地遷播。五代時河南固始人王審知南遷福建,建立閩國,成為五代十國之一,是福建王姓的總開山祖,史稱開閩王氏。明朝永樂年間,這支王姓,開始進(jìn)入臺灣地區(qū),遂改稱閩臺王氏。
閩中林氏:比干的遺腹子林堅,是林姓的得姓始祖。商紂王殘暴無道,比干犯顏強諫被殺,其夫人陳氏身懷六甲,逃到牧野避難。她們住在樹林掩映的石洞里,生下一子,取名堅。周武王伐紂取勝,,因為堅是在樹林里出世的,周武王以林賜姓,拜為大夫,食采西河后移封博陵公。山東魯國是林姓發(fā)祥的第一地,整個春秋戰(zhàn)國時期,林姓在魯國得到最好的發(fā)展,形成了著名的濟南林氏。三國兩晉南北朝時,北方戰(zhàn)亂,中原動蕩,林姓隨中原居民向南方遷移。其后,林姓人口密度最高為福州、莆田、閩南、粵東及臺灣。
林氏的主要郡望有濟南郡、下邳郡、南安郡、晉安郡、西河郡等。主要堂號有南安堂、晉安堂、下邳堂、濟南堂、西河堂、九龍?zhí)?、九牧堂。林隸次子林祿原任安東瑯邪王府將軍、黃門侍郎,后隨晉元帝渡江,晉明帝太寧三年,奉命持符節(jié)守晉安,為晉安林始祖。唐朝時,閩林始祖林祿的孫子林披,被授太子詹一職。林披生九子葦、藻、著、薦、曄、蘊、蒙、邁、茛,皆官刺史,世稱九牧林家。九牧林根在莆田,源出澄溪。
閩中黃氏:黃國被楚國所滅后,族人以國為姓,部分族人開始南遷。戰(zhàn)國至秦漢時期,黃姓已經(jīng)大批播遷到湖北地區(qū),逐漸形成江陵、江夏兩個黃氏郡望,以此為基地向江南發(fā)展。兩宋之后,黃姓廣布到湖北、陜西、四川、湖南、福建等地。
黃氏的主要郡望有江夏郡、會稽郡、零陵郡、巴東郡、洛陽郡、晉安郡、濮陽郡、東陽郡、南安郡、西郡、江陵郡、松陽郡、固始郡。其中晉安郡的治所在福建侯官,在今福州市東街南側(cè)黃巷。唐初,福建泉州大富翁黃守恭因桑園桑開白蓮,遂獻(xiàn)園建寺,名叫蓮花道場,后改名為開元寺。又因建寺時曾有紫云蓋地,遂別稱紫云寺。黃守恭建寺積德,其后裔以紫云堂為堂號。
閩中陳氏:西周初年,周武王克紂滅商,大封諸侯,封舜帝的后裔媯滿于陳,建立陳國,定都宛丘,在今河南淮陽。媯滿死后,謚號為胡公,故又稱陳胡公、胡公滿。他的子孫便以國為姓,稱為陳氏,并尊陳胡公為陳姓的得姓始祖。先秦時期,陳姓主要活動于河南、安徽、湖北地區(qū)。西晉末年,中原動蕩,中原地區(qū)大姓林、黃、陳、鄭率先進(jìn)入福建,到南朝時,陳姓已經(jīng)成為福建的四大姓之一。
唐朝初年,河南固始人陳政、陳元光父子率58姓經(jīng)江西攻入福建,祖孫四代一直任漳州地區(qū)的行政長官,后人尊陳元光為開漳圣王,其后裔成為閩、粵、臺地區(qū)和南陽諸島陳姓的主要派系。唐末固始人王審知在福建建立閩國,大批中原陳姓再一次移民福建,從此,陳姓成了東南地區(qū)的第一大姓。唐代太子太傅陳邕在漳州建德星堂。
閩中鄭氏:西周時,周宣王之弟姬友受封建立鄭國。周幽王時,鄭桓公預(yù)感到西周將亡,聽從太史伯建議,將部族、家屬東遷到雒邑以東,建立新鄭國。先秦時期,男子稱氏,女子稱姓,諸侯以國為氏,因此鄭桓公被認(rèn)為是姬姓鄭氏始祖。先秦時期,鄭姓主要分布于陜西、河南、山東等地。戰(zhàn)國時期,開始進(jìn)入四川、山西、山東、河北等地。魏晉南北朝時期,北方動亂較多,南方相對穩(wěn)定,中原人口不斷向南遷徙。
晉永嘉元年,南遷始祖鄭庠,曾任吳國車騎長史、平難將軍,后出任東安太守,鎮(zhèn)守丹陽。鄭庠次子鄭昭為東晉龍驤將軍,封開國侯,率兵入閩,稱入閩始祖。至唐末,中原再次出現(xiàn)南下移民,大批鄭姓先民定居于福建,鄭姓的中心開始在東南沿海形成。
閩中詹氏:先秦時期,詹姓主要活動在河南、陜西一帶。西晉朝永嘉年間,五胡亂華,中原地區(qū)漢人越過長江,大批南遷,進(jìn)入南方各地。東晉末,詹姓已抵福建地區(qū)。隨著動亂的擴大,中原的姓氏逐漸出現(xiàn)于今華東、華南、中南之地,其時入閩八姓中含詹氏族人,其在南方奠基極早,也就自然而然發(fā)展成為中國南方的名門著姓之一。清朝以后,全國逐漸形成了以粵、閩、臺為中心的向外遞減的詹姓分布帶。
閩中邱氏:邱姓一般認(rèn)為是由丘姓避諱而來。自漢朝以來,為避孔子之孔丘名諱,有丘氏改為邱氏。清雍正三年,頒詔尊師重道,稱先師孔子圣諱,理應(yīng)回避,凡系姓氏、地名,丘字一律加邑部為邱字。最早一支丘姓源出姜姓,姜子牙封于齊而都營丘,其支庶子孫居于營丘者,遂以丘為氏,世居扶風(fēng)。漢平帝時有扶風(fēng)人丘俊,持節(jié)安撫江淮,居吳興,在南北朝時形成了吳興丘姓望族,丘姓主體已經(jīng)由中原和北方移入江南。隋唐五代時,丘姓分布于浙江、河南、山西、安徽、四川、福建等地。
唐朝初年,跟隨陳政、陳元光父子入閩的河南固始縣58姓士兵之一丘安道入閩后落戶于漳州。到了宋代,丘姓已經(jīng)成為江浙、閩中的大姓,廣泛分布于南方各地。清朝時,福建的丘姓遵從皇帝圣旨,統(tǒng)一改為邱姓。邱姓主要郡望有扶風(fēng)郡、吳興郡、河南郡。 邱姓的主要堂號有扶風(fēng)堂、吳興堂、河南堂、天水堂、文莊堂、可繼堂、碧落堂、敦睦堂、硯耕堂、思敬堂、忠實堂等。
閩中何氏:先秦時,何姓在山東、河南、湖南、陜西、甘肅、青海已有足跡。發(fā)源于安徽的姬姓何氏世居廬江郡,子孫繁衍,遂成望族。漢晉時期,何姓已分布于長江南北的江蘇、江西、湖北、四川,東漢時何姓已經(jīng)越過武夷山進(jìn)入福建,翻越南嶺進(jìn)入廣東。唐朝時第二次中原移民南遷,何姓大批進(jìn)入江西、浙江和福建,何氏遂成為福建的望族。何氏的主要郡望有廬江郡、陳郡、東??ぁ③h、扶風(fēng)郡、丹陽郡、齊郡等。主要堂號有水部堂、四友堂、忠孝堂和廬江堂。
閩中胡氏:公元前763年,鄭國恃強攻滅胡國,胡國子孫仍以國號為氏,向四周遷移。遷入甘肅省境內(nèi)的一支,在東漢時已成為一大望族,即安定胡氏,后成為各地胡氏繁衍的主要來源。晉末永嘉之亂,中原士族大舉渡江南遷,胡氏先遷到安徽,然后又從安徽再遷至福建,最后由福建遷居入臺灣。
胡氏的主要郡望有安定郡、淮陽郡、新蔡郡、洛陽郡、義陽郡、廬陵郡、弋陽郡、定城郡。胡氏的主要堂號為安定堂、三恪堂、淮陽堂、新蔡堂、洛陽堂、義陽堂、弋陽堂、定城堂、廬陵堂、澹安堂、績溪堂。
閩中連氏: 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區(qū)壩頭地區(qū)是全國最大的連氏聚居地。連氏的望族居上黨郡,后不斷南遷,自唐代以后,連氏在福建已是大姓。福建安溪人連良,是大陸連氏遷臺的開基始祖。臺灣的連姓以臺北最盛,臺南次之,苗栗居第三。連姓的主要郡望為上黨郡、東海郡、齊郡。連氏的主要堂號有清凍堂、瞻依堂、上黨堂、武功堂。其中瞻依堂仍存在于今福建省長泰縣枋洋鎮(zhèn)江都村江都寨連氏祖祠。
福建的世家大族基本上都是從中原遷移而來。尤其是西晉永嘉之亂,五胡亂華,士人衣冠南渡,始入閩者有林、黃、陳、鄭、詹、邱、何、胡八姓。八姓入閩后先在閩北地區(qū)及晉安定居,而后漸向閩中和閩南沿海擴散。因八姓入閩,福建故稱八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