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武門之變是唐朝歷史永遠無法抹去的污點,它開啟了大唐皇位血腥爭斗。政變成為大唐每一任皇帝都需要面對和親身經歷的事,幾乎成了必讀必修的現實課程。奪嫡是歷代封建帝國多少都會出現的政治事件,常規意義的奪嫡是以支子取代嫡子的地位,再具體點便是皇子敗太子得其位。如漢武帝劉徹取代劉榮,隋煬帝楊廣取代楊勇,等等。而玄武門之變的唐太宗李世民之取代李建成,也被歸進此列,作為普通的奪嫡事件看待。其實,只要大家看懂明白了玄武門事變的關鍵在哪,就會明白玄武門事變,嚴格來說不屬于奪嫡的政治事件,而是更為嚴重的政治事件。
武德元年至武德四年,李世民完成位極人臣、社稷之望、民心所向的蛻變,奠定向太子之位發起猛烈沖擊的基礎實力。當時的李世民,基本上是以臣身份功高蓋主,以兒子身份超越父親,太子之位本該是他的囊中之物,李淵和大唐應賜予他太子的榮耀身份。武德四年至武德九年,秦王李世民活躍在朝堂之上,在長安城內與李建成斗智斗勇,不斷向太子之位發起挑戰,可即便是李建成圖謀造反鐵證如山,李淵始終不廢其位。
玄武門之變前的李世民身兼天策上將、太尉、領司徒尚書令、陜東道大行臺、益州道行臺尚書令、雍州牧、涼州總管、左右武候大將軍、上柱國、秦王等職,中央朝堂和地方政府有大量他這一派的人,軍隊方面其聲望更是無人能比,堪稱神話。若是李淵是相對公平公正公開地決定大唐未來皇位的歸屬,那李世民是十拿九穩地得太子之位,可李淵偏不是。不知從武德幾年開始,秦王府對抗的不只是太子府和齊王府的聯手,而是太子李建成、齊王李元吉和皇帝李淵及麾下其麾下勢力。這是一場不公平的較量,不再有裁判了,因為裁判已上場,不再有資格能判勝負。
玄武門之變,李世民等人射殺李建成和李元吉,看似是奪嫡事件,其實射殺李建成二人不過是表面的戰國,實際戰果是令皇帝李淵真正放權退位。玄武門之變是皇帝李淵和秦王李世民的最后君臣決戰,李建成只是臺前代表。李建成的太子之位和權力來自于李淵,李世民的權力來自哪里呢?表面上是他爹兼皇帝李淵,實際上是多年的汗馬功勞、赫赫威名和龐大勢力,從滿朝文武到軍隊百姓,一大半都聽李世民的,知道李世民比知道李淵的多。有點搞笑的說:李淵的皇位龍椅,四條腿里有三條是李世民的,還有一條是李淵李建成等人占。所以,秦王李世民絕對有抗衡皇帝李淵的實力資本。
開國之君,絕大多數是文武的頭、百姓的心、軍隊的手,沒什么人能敢去造反,因為不可能成功不了;而這一切的前提是開國之君在打天下中,貢獻度是絕對的第一,無人可以取代。然而,李唐天下不是如此。歷朝之初,都會或多或少、或嚴苛或懷柔地打擊功臣和削弱功臣的軍政力量。在這方面李唐也是一樣的,所以李建成和李世民的太子之位博弈,內陸里是李淵和李世民的君主打擊功臣的斗爭。
玄武門之變是李世民等待良久,既然不能進行溫和地上位,那就掀起狂風暴雨般地上位吧。要知道玄武門之變,除開李建成和李元吉手下的兵馬進行了反抗,長安城內非太子秦王系的官兵和私兵都沒有任何動作,李世民順利擊殺李建成和李元吉,向長安皇宮進發,圖窮匕見地逼迫李淵寫下放權詔書,最關鍵的是李淵還是老死的。哪怕是李淵有點勢力,尉遲恭程咬金等人就不會帶著刀槍、穿著染血戰甲順利地走到他面前,話里有話地逼他放權;但是李淵沒有,他連皇宮都沒走出,被堵在大殿(一說是湖中船舶)束手就擒。
玄武門之變成功后,李淵實際已經喪失了權力俯首稱臣,李世民“大度”地沒有立即進行登基,即便是登基了也沒有過分苛責李淵,依舊尊為太上皇好生奉養。但,這仍沒改變李淵早已稱臣李世民的實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