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滸傳》是元末明初的長篇小說,是漢語言文學中具備史詩特征的作品之一?!秹洝穭t是禪宗的基本經典,記錄了六祖惠能大師的一生及主要講法,是中國禪門的宗經。被尊稱為現代“新儒家”重要代表和集大成者、20世紀成就最高哲學家之一的牟宗三所寫的《水滸世界》開篇即說:“吾嘗云:紅樓夢是小乘,金瓶梅是大乘,水滸傳是禪宗”,細細品味,自有其趣。在此謹以《水滸傳》梁山好漢中形象最為鮮活的武松和魯智深為代表進行分析。
六祖惠能大師未出家時,常被人稱作“行者”、“盧行者”、“盧道者”,亦被后人稱為“盧六祖”,并流傳有惠能降龍伏虎的傳說。在元刊本《新編連相搜神廣記》已有惠能(盧六祖)降龍的文字及圖像記載,其文為:“盧六祖,名能。廣東新州人。......元有一孽龍,據深潭,為民害。六祖曰:只怕爾變小。其龍果變小。遂以缽盂載之,在寺中干枯。歸附后,其龍尚存久矣。”惠能在象州六祖巖一帶避難隱修時,也曾有老虎與之相伴,志載:“盧在山中卓庵,修行勤苦,虎常蹲伏庵下;每出入,虎為之守庵?!痹诹娲髱燅v錫的韶關南華寺(時稱寶林寺),建有伏虎亭,《重修曹溪通志》載:“伏虎亭:寺后林深阻,猛虎踞之貽患遠近,元住持僧,首眾說法,虎皆馴服,因此建亭?!苯裥屡d國恩寺內也有惠能伏虎的壁畫。
元刊本《新編連相搜神廣記》之載
韶關南華寺伏虎亭
在《水滸傳》第二十三回《橫海郡柴進留賓 景陽岡武松打虎》有“景陽岡武松打虎”的故事。在第三十回《張都監血濺鴛鴦樓 武行者夜走蜈蚣嶺》中,武松醉打蔣門神血濺鴛鴦樓之后,張青、孫二娘為武松裝扮成頭陀行者的形象,武松即由此而被稱為“武行者”或“行者武松”,并有生動貼切的形象描寫:“前面發掩映齊眉,后面發參差際頸。皂直裰好似烏云遮體,雜色絳如同花蟒纏身。額上戒箍兒燦爛,依稀火眼金睛;身間布衲襖斑斕,仿佛銅筋鐵骨。戒刀兩口,擎來殺氣橫秋;頂骨百顆,念處悲風滿路。神通廣大,遠過回生起死佛圖澄;相貌威嚴,好似伏虎降龍盧六祖。直饒揭帝也歸心,便是金剛須拱手?!逼渲械摹跋嗝餐溃盟品⒔谍埍R六祖”句證明了在作者的心中,“行者武松”及“武松打虎”形象塑造的確是受到了六祖惠能的影響。
武松(網絡圖片)
“花和尚”魯智深是梁山泊108名好漢中結局最好的人,其修成佛正果的故事在水滸世界里最為引人注目。
魯智深原名魯達,因路見不平拳打惡霸鄭屠(鎮關西),為躲避官府的緝捕而前往五臺山文殊寺出家。在剃度時智真長老與他摩頂受記道:“一要皈依佛性,二要歸奉正法,三要歸敬師友,此是三歸?!贝酥屑词鞘艿搅恕秹洝返摹叭巳私杂蟹鹦浴奔啊盁o相三歸依”的影響。
魯智深到叢林選佛場中禪床上,撲倒頭便睡,上下肩兩個禪和子推他起來,說道:“使不得。既要出家,如何不學坐禪?”智深道:“灑家自睡,干你甚事?”魯智深從不打坐參禪,每夜都是鼾睡如雷,起夜之時甚至在佛殿后撒尿撒。《壇經》中有“外離相為禪,內不亂為定,外禪內定,是為禪定”,“直心是道場”。于禪而言,饑來即食,困來即眠,隨心所欲,專注當下,無分別心,安享自在,此是大智慧。平常心即道,實相無相不著相,即為修行。由此可見,魯智深實際上已經悟得了禪宗法門。
后因魯智深兩次酒醉大鬧五臺山,智真長老不得不將他派東京大相國寺,臨別贈其偈語“遇林而起,遇山而富,遇水而興,遇江而止。”魯智深征遼得勝返程時重上五臺山,臨別時智真長老再贈偈言“逢夏而擒,遇臘而執;聽潮而圓,見信而寂。”此都是受到了《壇經》中五祖對惠能所說的“逢懷則止,遇會則藏”及惠能對惠明所說的“逢袁則止,遇蒙則居”的影響。
魯智深最后在杭州六和寺聽到錢塘江潮信,想起“聽潮而圓,見信而寂”之偈,心中忽然大悟,于是沐浴更衣,自疊起兩只腳,左腳搭在右腳,自然天性騰空,圓寂涅槃。并留頌曰:“平生不修善果,只愛殺人放火。忽地頓開金繩,這里扯斷玉鎖。咦!錢塘江上潮信來,今日方知我是我?!睆缴酱蠡荻U師將其火化,并說法語為:“魯智深,魯智深,起身自綠林。兩只放火眼,一片殺人心。忽地隨潮歸去,果然無處跟尋。咄!解使滿空飛白玉,能令大地作黃金。”
魯智深(網絡圖片)
有人評論說:“魯智深的確是有菩薩一般的心腸,雖然殺人如麻,但殺的都是壞人惡人。雖然劫了財物,卻都是不義之財。如此行俠仗義,有情有義,無私無欲的人,豈能不修得正果?”除惡本身就是行善,就是普救眾生。不知何謂名,不知何謂利,自然就不會為名利所拖累。魯智深的行事從來沒有為自己著想,而是將自己放在名利之外,正如六祖大師所言“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
“解使滿空飛白玉,能令大地作黃金”是佛之所為,魯智深最后掙脫了這凡塵的金繩玉鎖,“囫圇尸首”成就了正果金身,此正是《壇經》所言:“一念覺,眾生是佛;一念迷,佛是眾生。”(吳孝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