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濕胃脹,頭濕犯困,腎濕尿渾,心濕胸悶!...
脾濕胃脹,頭濕犯困,腎濕尿渾,心濕胸悶!
常常提及,脾胃是濕氣之源。濕邪一旦出現,它會布竄全身,累及整體。所以說,日常要學會捕捉濕氣的蹤影。
① 心臟有濕 →胸悶
濕阻心氣所導致的胸痹心痛,若是輕癥則會胸悶如窒。
#健康科普大賽#癥候表現:胸中氣塞,呼吸不暢,胸悶不已,嘴里不渴,精神不振,舌苔白滑,脈象濡。
辨證:濕氣內停,胸陽不展,心氣不利受到阻滯導致的。
②腎臟有濕
腎與膀胱相表里。腎有濕,會直接殃及膀胱,形成了膀胱濕熱證。
癥候表現:尿色渾,尿色特別黃,甚至微微發紅,排尿的時候尿道灼痛,整個人尿頻,容易發熱、口苦,便干,舌苔黃膩。現代醫學一般診斷為,泌尿系統感染。
辨證:濕熱之邪困遏下焦,使得氣化失司、水道不利,火性急迫,因此容易尿頻。
③頭部有濕 →嗜睡
脾胃有濕氣,濕邪上泛于頭部,則阻遏了清陽之氣的上升。
癥候表現:總想睡覺、困倦、記憶力和注意力減退。這樣的情況,在肥胖或是高齡老人身上常見。這個情況如果再發展下去,很容易患上諸如腦梗等心腦血管疾病。
④脾有濕 →胃脹
在中醫里有一個癥候叫做,寒濕困脾證。它在急性、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腸潰瘍、慢性肝炎等患者上比較多見。
癥候表現:胃脘部悶脹,口膩,不愛吃飯,頭身困重,有時會惡心欲嘔,口不渴,肢體略有浮腫,小便可能會比較短少,舌體胖,舌苔白膩或者白滑。
辨證:濕邪困阻中焦,中陽受困,脾胃升降失職所致。
應對思路:① 日常可以用冬瓜皮和薏仁熬湯
② 用紅豆薏米茶除濕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