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園生草即對果園實施全園或行間生草覆蓋的一種果園土壤管理制度,具有防止水土流失、提高土壤有機質含量及土壤肥力、調節果園微生態環境、改善果實著色和品質等多種作用。
當下進入夏季高溫時節,橘園生草更有利于保持水土,讓果樹有足夠的水分和營養,減少因缺水引起的日灼等問題,總之是好處多多!不過,如何生草也是很有講究的,選擇什么生草方式、用哪些草種、如何培養刈割,都需要著重注意。
生草模式
1.自然生草栽培:
鏟除果園內的深根、高稈和其他惡性雜草,選留自然生長的淺根、矮生、與柑橘無共生性病蟲害的良性草,使其覆蓋地表,不另進行人工播種栽草。如野艾蒿、馬唐、狗尾草、青葙、空心蓮子草、商陸等都可以自行繁殖,馬唐與狗尾草是新建橘園的先鋒植物。
2.人工種草栽培:
在果園播種適合當地土壤氣候的草種,使之既能抑止雜草的生長,又不至于與柑橘的生長有強烈的爭水、爭肥矛盾。
人工種草草種的選擇,應首選易于人工種植、適應性強、鮮草量大、矮稈、淺根,并利于害蟲天敵滋生繁殖的草種。
常見的草種有黑麥草、百喜草、菊苣、三葉草、檸檬羅勒、紫花苜蓿、藿香薊等。
1、黑麥草
為多年生草本植物,須根發達,高80-100cm,疏叢型,一般適合在溫暖、濕潤的溫帶氣候,年降雨量為800-900mm的地區生長。黑麥草生長的最適溫度約為20-25℃,耐熱性較差,35℃以上時則生長不良,分蘗枯萎。生長快,成熟早。
2、紫花苜蓿
多年生豆科作物,喜溫暖半干旱氣候,抗寒性強。高溫、高濕對其生長不利。主根粗壯,根系發達,入土達3m,能充分吸收土壤深層的水分,故抗旱能力很強。對土壤要求不嚴格,沙土、粘土均可生長,但最適土層深厚、富含鈣質的土壤。
生長期間忌積水,要求排水良好;耐鹽堿,在NaCl等含鹽量為0.2%以下生長良好。自然生長高度30-50cm,耐踐踏及恢復力強。
紫花苜蓿生長快,分蘗多,枝葉盛,產量高,再生性強,混播中其它牧草難于相配合,故以單播為宜。
3.白三葉草
白三葉草屬宿根性植物,為匍匐生長型的多年生牧草。喜溫涼、濕潤的氣候,喜光性較強,因根瘤菌固氮,生長旺盛,供氮量大,適合幼年橘園種植。
三葉草在江南播種期為10月至翌年3月。每年刈割2~4次(新建的草被在最初幾個月中最好不割)。種草前都應及時人工或用除草劑徹底清除惡性雜草(如鐵線草、香附子、水花生等)。生草的第一、二年,適量施用速效氮肥。
4.百喜草
百喜草是首選的水土保持植物,適應性強,對土壤要求不嚴,在紅壤山坡地不施肥的情況下亦能生長良好;耐高溫干旱,也耐低溫和水淹,能忍耐長期的高溫伏旱,由于匍匐莖發達,耐踐踏。
可分蘗繁殖,生草量大。以匍匐莖越冬,完全覆蓋后的百喜草草層,可達到免耕的效果。百喜草因種子很小,以集中育苗后移栽較好。
5.藿香薊
在我國南方個別地方有野生。長江中下游地區花果期6~11月, 散落地上的種子當年或翌年萌發,不用重新播種。也可作綠肥作物栽培,是一種速效性肥源。
藿香薊還是各類害螨(紅蜘蛛、黃蜘蛛、銹壁虱等) 重要天敵捕食螨的中間寄主植物,為捕食螨提供良好的棲息場所和充足的食料,能有效地控制害螨的為害。3~7月份都可播種栽培。可育苗移栽也可撒播。只要土壤濕潤都能生長良好。
關于果園生草的兩大疑問:
1.肥水競爭:
生草初期的確存在草與果樹爭肥的問題,0~20cm土層是各草種水肥利用的主要區域,而果樹根系的集中分布層則在地下20~40cm,所以選擇合適的草種,競爭相對來說較輕。
并且,隨著生草年限的增加和土壤有機質含量的提高,土壤理化性質和通氣性改善,土壤抗蝕力、涵養水源能力、供肥保肥能力和養分有效性等同步提高,果園生草栽培將逐步走上良性軌道。
2.病蟲問題:
這個是果農們最為擔心的問題,生草后,果園濕度加大,同時給各種病原、蟲害提供了藏身之所,導致頭兩年病蟲害的發生趨勢有所加重,不少人開始萌生退意。
但從長遠來看,果園生草增加了植被多樣化,會為天敵提供豐富食物和良好的棲息場所,克服了天敵與害蟲在發生時間上的脫節現象。
生草后優勢天敵數量明顯增加,天敵發生量大,種群穩定,能有效控制病蟲害的蔓延,連續多年生草園可形成平衡穩定的生態系統,而且這種有利因素是隨著生草年限的增加逐漸顯現并加強。
生草注意事項
①為減少肥水競爭,幼齡果園應只在行間生草,成齡果園可在行間和株間生草。
②初次種植生草的果園應加大肥水投入,以此緩解果草之間肥水競爭。降雨量不足400mm的地區則不宜生草。
③在生草的前提下,橘園耕作的次數應盡量減少,每年只結合草的管理適當中耕。
④在草旺盛生長季節割草,控制草高度。在高溫干旱到來之前,割草用于覆蓋樹盤。果實成熟期應控制草生長,最好在成熟季節淺鏟或割除草,有利于促進果實成熟和改善品質。
⑤生草橘園可以降低柑橘主要病蟲害的發生, 但是也要避免其他次要病蟲害上升為主要病害蟲,目前所觀察到的結果是橘園生草會加重青苔、根腐病等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