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詩歌中有“情見、知解,情見就是情,知解就是知。”顧隨先生說:“中國詩人走的不是知解的路,而是情見的路。”可是,詩人的情見、知解不是教訓人,而是感動人。這即是說,知解屬于深層次的東西.怎么樣才能由淺入深、由表及里達到知解的程度呢?
藝術都是表現的,但形式不同。詩歌使用語言來表現,是一種語言藝術。因此,詩歌欣賞的第一步就是要“識字”。“識字”不是“認字”。認字是指明白字的音、形、義;“識字”不止于此,還要清楚在句子中的“確切的含義”,并由此理解詩句、詩篇的準確含義。這是因為字句的音、形、義都是一般的、普遍的,只能用來說明。作為表現藝術的詩歌中的字句的含義是具體的、突出的、可感的。如王無功的《野望》:“牧童驅犢返,獵馬帶禽歸。”絕非泛泛,而是無功以寂寞之眼看到的生機旺盛的景象。
穿過文字障,進入詩歌的內里。我們會看到里面有“說”的,有“看”的。流沙河先生說:“一首詩,就其結構而言,可以分成描寫和敘述兩部分。所謂描寫,就是畫。所謂敘述,就是說。畫一畫,說一說,一首詩就出來了。”“說”是直接的陳述或抒情,暫且放下。“畫”是有許多的意象構成的.象用來干什么呢?是用來表意的.'通過象的形式,表達意的內容'.現在,我們再來梳理一下言、象、意的關系。語言文字是用來顯象的,象是用來表意的。或者說是意靠象表露,所謂“立象以盡意”;但象靠語言文字得以建立。詩歌的欣賞就是透過文字,抓住意象,進而掌握作者之意。由此可見,意象在詩歌欣賞中的重要地位。
其實,象的表意作用在<易經>中就開始了。64卦就是64個卦象。不過它們表達的是抽象的道理。意象為何能夠表達詩人的感情呢?這是由意象產生的流程決定的.詩人走向物象 (格物),物象變成詩人心中的意象,詩人心中的意象最終成為詩中的意象 .因此,詩歌當中的意象不是現實的客觀對應物,而是經過詩人移情之后的產物,天然地帶有詩人的個性和情感.如杜甫《江畔獨步尋花》:“黃四娘家花滿蹊,千朵萬朵壓枝低。留連戲蝶時時舞,自在嬌鶯恰恰啼。”無論是“滿”還是“低”,都能看到花的多、茂盛,似乎很沉重,這其實是因為當作者看到蝴蝶和黃鶯的自在輕盈后產生的感受。因此,意象是詩人“眼中物”,而非自然形態的“景”。單個的意象表意功能有限,所能夠表達的情感也較單薄。為了表達更為復雜深厚的情感、情調和境界,詩人就會選擇更多的意象給我們描繪出一個充滿個性的立體空間,這個空間的所有景物被一個突出的特點統攝著,表現著詩人的情意。這個立體的、可感的“具體圖畫”就是是個所描繪的意境。在欣賞古典詩詞時,只有進入詩人描繪的意境,感受意境,才能產生情感上的共鳴。仍以王無功《野望》為例:“東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牧人驅犢返,獵馬帶禽歸。相顧無相識,長歌懷采薇。”中間兩聯寫景,寫景就是寫其心,“徙倚欲何依”的無可奈何、寂寞的心境,雖然顏色濃烈,“秋色”“落暉”,但畢竟是“秋之色”“夕陽之暉”,好景不長;“牧人驅犢,獵馬帶禽”,真有'生'的色彩,可與己無干,真是寂寞啊。若不能領會此意境,感受其意境,則難懂此詩矣。
好的文學作品不僅敘事,抒情,更會呈現出一種神秘的氣氛。古典詩歌也不僅僅用來抒情、記事,而是能表現出一種超越感性的理性內涵,給人以理性的啟迪。詩歌的這個內在的意義就是詩歌的“意蘊”。初唐虞世南《蟬》:“垂緌飲清露,流響出疏桐。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讀者可以從中讀出蟬清華俊朗的高標意象,可是細繹其“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之句則蘊含著一個真理:“立身品格高尚的人,并不需要某種外在的憑借,自能聲名遠播。”這樣一來,本詩的客觀意義就超越了自我的表現而給人以追求品格高尚完美的啟示。
總之,意象、意境,意蘊是詩歌欣賞需要十分注意的幾個概念。深刻理解這三個概念,在閱讀中盡力體會這三個概念的含義會給古典詩詞閱讀帶來積極的影響。
責任編輯:王大藏 尹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