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格爾曾經說過,“所謂常識,往往不過是時代的偏見,要超越這個時代的偏見,唯一的辦法就是閱讀”,知識改命命運,信息創造價值。
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閱讀人類歷史上時代的精華,而哲學思想是人類時代的精華,沒讀過幾百本經典,是很難談獨立思考的。
現在回過頭來想想,還真是如此!大學期間基本上是從圖書舘中過來的,以前聽俞敏洪講座他大學讀了500多本書,而當時自己的要求是300多本,畢竟哲學類的書籍不比其他,一本書能給予讀者一個觀點一種思想就遠遠夠了,印象最深的是中國哲學史和西方哲學史的精讀,這兩本書大概耗費了我大學一年的時間。
黑格爾也曾說:“沒有人能夠超越他所處的時代,正如沒有人能夠超越他的皮膚”,但是,獨立思想不僅可以超越皮膚、超越時代,甚至可以超越時代幾千年!!!哲學到底是什么?我們都在思考!
最近的思考是:哲學是理性思維的產物,探尋真理是哲學的根本目的,批判是其存在的價值!我們需要怎么樣的批判學?這將是我接下來思考的!
普羅泰戈拉:“人是萬物的尺度” 提出相對主義:否定絕對真理、認為“因人而異”的想法。
蘇格拉底:“對于真理我一無所知”為了真理不惜一死。他是最強辯論家,總而言之,只要不斷提問,便一直處于進攻方,非常安全。
笛卡爾認為哲學也應該和數學一樣,首先設定第一原理(公理),進化成“誰都不得不承認其正確性的維一的終極哲學了”并且在過度懷疑的暴行中提出“絕對無法懷疑的真理”——我思,故我在
休謨:“上帝不過是由人類經驗產生的觀念性想象而已”經驗主義。
康德反駁:“存在著人類共通的經驗形式,所以存在著人類共通的普遍概念,不具有共通的經驗形式的其它生物,也就無法具有共通的真理。”提出物自體不可知(物自體指真正的世界)新定義:真理是由人規定的。
黑格爾提出辯證法“從對立中產生出新想法的方法” ——人類的歷史將通過辯證法不斷解決問題,最終抵達終極真理。
克爾凱郭爾:“對我而言是真理的真理,我愿意為它而活、為它而死。找到那樣的真理,才是重要的。”
薩特著名論斷:“人類被判了自由之刑。”所謂自由,是一種不穩定的狀態。不管選哪個,都不知道是不是正確的選擇,十年二十年后也許會對當時的選擇悚然而驚。人類背負自由之刑,也應該毫無畏懼。提出建議:不要認為黑格爾的建議事不關己,而是要積極采納并參與,從中找出“人類個體活在當下的意義”
列維-斯特勞斯:“歷史不是那種只朝一個方向發展的。世界上存在許多社會,具有各種各樣的文化和價值觀。而那些文化和社會之間并沒有優劣之分,也沒有什么應當追求的唯一文化、終極社會”
杜威“真理不真理都無所謂,只看它對實際生活有沒有用。”效果如何?
德里達:批判西方,批判真理,真理不僅沒有隨著時代的進步而變得清晰,反而越發展示出存在著許許多多“無法抵達的真理”
列維納斯:“他者是我唯一希望殺死的存在”
柏拉圖回答那個“終極的理想三角形”,是在另一個與現實世界不同的世界里“真實存在的”,命名為理型。結論:能夠了解理型的優秀哲學家才應當為王,或者王應當學習哲學。
亞里士多德認為與其搬出理型這種東西,不如仔細觀察現實,搜集固有性質。將一切事物當做對象,觀察其特征,按體系進行分類整理,嘗試掌握世界。他被稱為“萬學之祖”。
霍布斯認為人們為了避免互相爭斗,共同創造出統治者。定義所謂國家,是以自我為中心的人,為了保護自己,避免自相殘殺,所創造出的組織。
盧梭認為民眾沒有國家也能生存,而國家沒有民眾就活不下去,提出主權在民。值得一提,盧梭本人其實在現實中的教育很失敗,他拋棄了五個孩子,卻寫了愛彌兒,是一個癖好異常的四十歲無業宅男。
亞當·斯密觀點:“人類的自私欲望,即想賺錢的利己心理,正是經濟的原動力。”即使個人恣意追求自己的利益,也必然會受到“看不見的手”的引導,產生出令全社會受益的結果。
馬克思指出資本主義體系實質上是壓榨勞動者的結構,預言了資本主義的終結。提倡共產主義社會體系。
伊壁鴆魯提倡幸福生活方式:做開心的事情,過快樂的生活。神或許存在,但人們不必在意。是一個人格溫暖的人
耶穌基督:要愛你的鄰居,要愛你的仇敵,有人打你的右臉,連左臉也轉過來由他打,最后被釘在十字架上被長矛戳進胸膛。
奧古斯丁認為人從降生開始背負著沉重的罪業,如果沒有上帝的恩寵,人將無從獲救。
托馬斯·阿奎那:絞盡腦汁,想讓神學與哲學和諧共存。
尼采:所謂上帝,不過是弱者的憤懣創造出來的東西而已。對上帝的信仰扼殺了人類原本的生存方式。人生就應該有需要追求的目標、值得奮力拼搏的東西,尼采預言的“末人”生存方式與現代人一樣。
赫拉克利特,他對存在的看法是:一切皆流,無物常住。存在就是改變形態,不斷變成別的東西。他認為有某種萬物共通的規則,稱為“邏各斯”。
巴門尼德認為:存在者存在,不存在者不存在。觀點:存在不會變為不存在,即“有”不會變為“無”。
德謨克利特“存在”是由原子構成的。原子論完美地展現出原本相互對立的兩種觀點也可以同時成立,這恰恰是辯證法的核心。
牛頓,他以同樣的角度看待“地上的運動”和“天上的運動”,獨自建立起一個可以預測的科學體系。正因為這樣的成就,牛頓才被譽為“科學之神”。
貝克萊:存在,就是被感知。
胡塞爾認為:一切的確信都源于主觀意識體驗,稱為“現象”,創立了現象學這門學科。不是因為有蘋果才能看到蘋果,而是因為能看到蘋果所以有蘋果。
海德格爾,不知道他想說什么,但他被認為是“20世紀最出色的哲學家”。
索緒爾,近代語言學之父,給出新定義:語言是差異(區別)的系統。新語言觀:語言是用來區別不同事物的。總而言之:語言體系的不同=區別體系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