線描是中國畫的一個十分重要的特色。中國繪畫自六朝以來講究"六法",強調"氣韻生動",唐代張彥遠指出,繪畫的"氣韻"是通過"骨法用筆"來表現的,而用筆的風格特征在繪畫上主要是在線描中體現出來的。說明在中國傳統繪畫中,線描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敦煌壁畫也同樣,線描在壁畫中占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早在二十世紀四十年代,以常書鴻先生為首的一批畫家、學者們創辦了敦煌藝術研究所,開始了有計劃地對敦煌壁畫進行臨摹和研究的工作。在臨摹中,線描是最初一道工序,稱作"起稿"。
經歷千百年的壁畫,部分的線、色都已脫落,畫家們要反復辨認,探索其造形的原貌,找出其中線描的來龍去脈,然后,通過不斷的練習,理解、掌握壁畫中線描的風格特點,從而勾畫出接近原作的線條來。起稿線的好壞往往會影響到后來繼續著色繪制的水準,成功的線描稿則提供了繼續臨摹的依據。
敦煌壁畫從四世紀到十四世紀沿續了一千多年,各個時代都有不同的線描風格特征,如早期壁畫中流行傳自西域的鐵線描,唐代流行具有吳道子風格的蘭葉描,五代以后則出現了用筆勁健的折蘆描等等。敦煌壁畫臨摹就是努力準確地再現不同時代的線描特征。
六十年來,經過幾代畫家們的艱苦探索,敦煌研究院已經形成了一套美術臨幕研究的方法和經驗,其中線描的方法和技巧代表著敦煌的美術工作者們的重要成就。現存的敦煌壁畫臨本有2000多幅,每一件臨摹品都是在線描的基礎上加彩繪而完成的,這本《敦煌壁畫線描百圖》(本文為節選)就是從眾多的線描稿中精選出的線描代表作,是 1944年以來敦煌研究院老中青幾代人的線描成果。如解放前的畫稿是在條件極端艱苦的環境中畫出來的,那時沒有電燈,缺乏必要的繪畫設備,或者點著油燈在洞窟內臨摹,或者通過反光板,從洞窟外把太陽光反射進洞。
還有一些是"反右"和"文革"中,一些畫家們頭頂著"右派"帽子,白天要"大煉鋼鐵",晚上則在洞窟里挑燈夜戰,在那種特殊的環境中,卻畫出了一批出色的繪畫作品。還有一些是現代的青年美術工作者們繼承了老一輩的傳統,又帶著新時代的眼光畫出的線描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