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脈造影是評價冠脈病變的金標準,但它也不是萬能的,呈現的影像也可能會“欺騙”醫生:
1. 冠脈造影的缺點
1
可能低估某些嚴重狹窄
冠脈造影是血管在二維平面的投影,因此它不能全面立體的展現血管的真實結構。
尤其對于不規則形態的狹窄,它呈現的影像可能會欺騙醫生,低估某些狹窄嚴重的病變。
2
不能顯示血管壁內的情況
冠脈造影不能很好地反映動脈粥樣斑塊形態和性質,后者有助于篩查急性心肌梗死高危患者。
為什么醫生想要“看”到血管內斑塊的模樣呢?
這是因為早期的冠脈粥樣硬化斑塊多為富含脂質的軟斑塊,雖然未造成嚴重的冠脈狹窄,但在某些誘因作用下容易發生破裂。
破裂后脂質溢出,引起血小板集聚,血栓形成,血管阻塞,從而可能導致急性心肌梗死等致命性病變。
2. 輔助檢查:血管內超聲
目前已經出現了越來越多的技術來彌補冠脈造影的不足,使醫生在診斷冠心病時有了更多的武器,今天哈大夫想跟大家介紹的就是其中之一——血管內超聲。
血管外的超聲我們都比較了解,諸如頸部或下肢血管超聲,很多朋友都親身體會過。那么,血管內超聲(IVUS)是什么呢?
其實,IVUS也不是什么新技術,它應用于臨床已有超過二十年的歷史。
簡單點說,IVUS就是將頭發絲般粗細的超聲探頭送入要探查的血管內,進行360°全方位掃描,通過外置的顯示屏可清晰顯示冠脈血管結構和病變。
如此一來,醫生就可以根據病變的形態、成分等因素來精準指導治療。
3.血管內超聲的優點
我們具體來看一下血管內超聲在診療冠脈病變的優勢:
1
協助診斷
冠狀動脈造影不能明確診斷的病例,通過IVUS可以明確病變形態和斑塊性質。
2
指導治療
對于有些狹窄病變,冠脈造影不能確認是否需要進一步有必要進行介入治療時,可借助IVUS進行評估。
對于需要治療的病變,可以更優化地選擇治療策略,比如是單純藥物球囊擴張還是支架植入等。
選擇更合適大小的支架,使支架的直徑尺寸更貼合血管內壁,長度能更精確覆蓋病變。
確定網狀支架的位置及擴張效果。有些支架內再狹窄的病例就是由于支架貼合不緊密導致的。
3
評估再狹窄幾率
通過治療后斑塊及血管形態的變化可預測術后再狹窄的發生幾率。由此可提前采取相應的預防措施以降低再狹窄發生率。
4. 不是必選檢查
說道這里,也許大家會有疑問了,是不是做了冠脈造影后再做個IVUS會更可靠呢?
不是這樣的,任何手術操作都有獲益也有風險,而且目前IVUS尚屬于自費項目,費用不低,醫生會根據實際情況來建議您是否需要行此檢查。
明天,哈大夫會為您繼續講述診療冠心病的另一新武器——冠脈光學相干斷層成像(OCT)。
不想錯過心臟科普的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