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交藤《本經逢原》
赤葛《斗門方》
九真藤《斗門方》
棋藤《南京民間草藥》
首烏藤《江蘇省植物藥材志》
中藥夜交藤的釋名
古稱何首烏有雌雄之分,入夜則藤蔓相交,故名夜交藤。《斗門方》云:“取根若獲九數者,服之乃仙,故名九真藤。”
中藥夜交藤的基原
為蓼科植物何首烏的藤莖或帶葉的藤莖。
中藥夜交藤的化學成分
藤莖中含大黃素(emodin),大黃素甲醚(physcion),β-谷甾醇(β-sitosterol),蒽苷(anthraglycoisde)A,夜交藤乙酰苯苷(polygoace-tophenoside)。
中藥夜交藤的功效
養心安神,祛風通絡。主治失眠多夢,血虛身痛,肌膚麻木,風濕痹痛,風瘡疥癬。
1.《綱目》:"風瘡疥癬作癢,煎湯洗浴。"
2.《本草再新》:"補中氣,行經絡,通血脈,治勞傷。"
3.《藥性集要》:"治不寐、風瘡癩。"
4.《飲片新參》:"養肝。腎,止虛汗,安神催眠。"
5.《陜西中草藥》:"祛風濕,治貧血,周身酸痛。"
中藥夜交藤的作用(藥理作用)
1.鎮靜、催眠作用
夜交藤煎劑灌胃對小鼠有明顯的鎮靜、催眠作用,與閾下劑量的戊巴比妥鈉呈協同作用。大鼠睡眠多導圖顯示總睡眠時間延長,主要是慢波睡眠時相延長,異相睡眠時相縮短。
2.降血脂作用
夜交藤醇提取物能明顯降低高脂血癥大鼠的血清TC及TG含量,并使高脂血癥鵪鶉的TC含量降低,HDL-C/TC比值明顯升高,主動脈光滑,無斑塊形成。表明夜交藤有一定的降血脂、抗AS及預防脂肪肝的作用。
中藥夜交藤的性味歸經
味甘、微苦,性平。歸心、肝經。
1.《本草再新》:“味苦,性溫,無毒。入心、脾二經。”
2.《飲片新參》:“苦、澀、微甘。”
3.《陜西中草藥》:“性平,味甘。”
中藥夜交藤的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0-20g。外用:適量,煎水洗或搗敷。
應用配伍
養心安神本品味甘人心,能養心安神,善治失眠多夢。凡血虛之虛煩不眠者,可與酸棗仁、柏子仁等配伍,以養血安神,如《中藥臨床應用》交藤湯;若徹夜不寐,隔日輕重者,亦可與白芍、珍珠母、龍齒等鎮潛之品同用,如《醫醇賸義》甲乙歸臟湯。
祛風通絡本品藤蔓伸展,能祛風濕,通經絡,故常用于身痛麻木、風濕痹痛等證。凡血虛肢體疼痛或麻木者,可與雞血藤、當歸、丹參等配伍,以養血通絡止痛。凡風濕痹痛,關節屈伸不利,屬熱者,可與忍冬藤、絡石藤、桑枝等合用,以清熱通絡止痛;偏寒者,可與桂枝、五加皮、威靈仙等相伍,以散寒除濕止痛。此外,本品祛風之功又能止癢,故可用治風瘡疥癬,或單用洗浴,或與防風、苦參、地膚子等合用,以增強祛風止癢之力。
中藥夜交藤的附方
1.治虛煩失眠多夢。①夜交藤30g。水煎服。(《浙江藥用植物志》)②夜交藤30g,珍珠母30g,丹參9g。水煎服。(同上)
2.治血虛引起的失眠,神經衰弱及貧血。夜交藤30g,酸棗仁15g,柏子仁6g,龍眼肉9g。水煎服。(《中藥臨床應用》交藤湯)
3.治皮膚瘙癢。夜交藤、蒼耳子各適量。煎水外洗。(《安徽中草藥》)
4.治腋疽。首烏藤、雞屎藤葉各適量。搗爛,敷患處。(《廣西民間常用草藥》)
臨床報道
1.治療精神分裂癥夜交藤90g,何首烏90g,紅棗2-6枚,制成煎劑,每日服1劑,分上、下午2次分服,15日為1療程。共治療95例,結果治愈8例,顯效47例,進步11例;經隨訪30例,其中痊愈14例,顯效16例,患者病情穩定。
2.治療疥瘡 用法:10歲以上,用夜交藤200g加水1000ml濃煎,每日分2次外洗,為1日治療量;10歲以下,用夜交藤100g加水700ml。治療46例,取得滿意療效。病程最長的1年2個月,最短的2天。
植物
何首烏Polygonum multiflorum Thunb.見"何首烏"條。
中藥夜交藤的采集
夏、秋季采割帶葉藤莖;或秋、冬季采割藤莖,除去殘葉。捆成把,曬干或烘干。
中藥夜交藤的藥材
夜交藤Caulis Polygoni Multiflori藤莖長圓柱形,長短不一,直徑3-7mm,表面粗糙,棕紅色或棕褐色,有明顯扭曲的縱皺紋。節部略膨大,有分枝痕。外皮菲薄,可剝離。質脆,折斷面皮部棕紅色,木部淡黃色,中央為白色疏松的髓部。氣微,味微苦、澀。以枝條粗壯、均勻、外皮棕紅色者為佳。
中藥夜交藤的炮制
取原藥材,篩去雜質及灰屑,浸潤,切段,干燥。貯干燥容器內,置通風干燥處。
文獻綜錄
《本草正義》:“夜交藤,瀕湖止稱莖葉治風瘡疥癬,作浴湯甚效,今以治夜少安寐,蓋取其能引陽入陰耳。然不寐之源,亦非一端,茍不知從病源上著想,而惟以此為普通用品,則亦無效。但止堪供佐使之助,因是調和陰陽者,故亦有利無害。”
參考文獻
[1]浙江省精神病院.醫學研究通訊,1976,(4):30
[2]張進安.北京中醫雜志,199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