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4日,江蘇徐州銅山區人民法院,我國首例民政機關申請撤銷監護人資格案開庭審理。法院一審判決,撤銷父母監護權,由民政部門擔任小玲(化名)的監護人。這標志著沉睡了近30年的“僵尸法律條款”終于“蘇醒”。
《意見》出臺喚醒“僵尸條款”
1歲時,小玲被入贅河南的父親邵某帶回徐州,由爺爺奶奶撫養。從那時起,她就再也沒得到過來自母親的關愛。
爺爺奶奶去世后,小玲和父親共同生活。邵某對她動輒打罵,后來竟發展為性侵、猥褻。10歲的小玲失去了原本天真的笑容。
說起對小玲的印象,團銅山區委書記周琳想到的第一個詞是“老成”。這個背負著身體和心靈雙重傷害長大的孩子,過早地見識了現實的丑陋。
2014年10月,小玲的父親被判處有期徒刑11年。流離失所的小玲遇到了“張媽媽”,走進了新的家庭。
邵某入獄后,由于沒有明確的法律規定,“小玲的監護權歸誰”成了一個問題。
其實,“監護權撤銷”并不是一個新概念。1987年實施的《民法通則》規定,監護人不履行監護職責或者侵害被監護人的合法權益的,應當承擔責任;給被監護人造成財產損失的,應當賠償損失。人民法院可以根據有關人員或者有關單位的申請,撤銷監護人的資格。2006年,新修訂的《未成年人保護法》也有類似規定。
然而,近30年來,撤銷監護權的判例幾乎沒有,這一條款也被稱為“僵尸條款”。
“第一是當時的法律條文過于模糊,第二是撤銷監護人資格后孩子誰來養,這兩個關鍵問題沒有明確,也就無法落地。”北京市致誠律師事務所主任、北京市青少年法律援助與研究中心主任佟麗華說。
未成年人權益維護專家、徐州市中級人民法院少年審判庭庭長王韌認為,這一條款之所以“沉睡”,主要在于社會保障體系有待進一步完善。“監護人的監護權撤銷之后,孩子如何生存是個大問題,吃飯、穿衣、上學、戶籍等問題都需要解決。”
今年1月1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民政部聯合印發的《關于依法處理監護人侵害未成年人權益行為若干問題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規定,監護人有性侵害、遺棄、虐待未成年人等七種情形之一,民政部門等可申請撤銷監護人資格,人民法院審查屬實,可以判決撤銷,并指定其他監護人。
佟麗華認為,《意見》將開啟我國未成年人保護工作新的起點,“它標志著沉睡了近30年的法律條款終于被激活,那種面對孩子在家庭遭受嚴重傷害而無可奈何的局面終將結束”。
1月7日,銅山區民政局提起撤銷監護權訴訟,2月4日,徐州市銅山區法院作出一審判決,撤銷小玲父母監護權,由民政局擔任小玲的監護人。
“這就相當于我們民政局所有人多了個女兒。”采訪中,銅山區民政局主任科員李福達把這句話重復了好幾遍。判決一旦生效,民政局就正式多了一個“大家長”的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