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女孩待嫁叫“待字閨中”?
將女孩待嫁叫“待字閨中”,是與古代人取名字的禮俗有關系的。現代人一般只有一個比較正規的大名,作為社會交往中代表個人的符號。而在古代,人們取名字要更加講究:出生三個月后要由父親為孩子取名,作為幼年時對他(她)的稱呼。到成年后,還要在名之外取一個莊重、正規的別名“字”。古代男子二十歲要舉行結發加冠儀式,代表成年,要取一個“字”作為別名;女子十五歲舉行笄禮,又叫上頭、上頭禮,即改變幼年的發式,把頭發盤起來,插上簪子,從此代表成年了,也要取“字”作為別名。這就是《禮記·曲禮上》所說“女子許嫁,笄而字”。有了“字”就表示已經成年了,標志著到了嫁人的年齡了,所以在特定的語言環境中“字”就有了出嫁的意思,那么女孩待嫁也就叫做“待字閨中”了。
為什么把未出嫁的女孩叫“黃花閨女”?
所謂“黃花”,其實指的是古時婦女額前的一種裝飾,又稱“花黃”。當時的婦女喜歡用黃顏色的粉在額頭上畫出各種花鳥形狀,或是用金黃色紙剪成花鳥形狀貼在額頭。這種習俗大約起于南北朝,盛行于隋唐。《木蘭辭》中就有“當窗理云鬢,對鏡貼花黃”之說。
關于這一習俗的由來,還有一個美麗的傳說。相傳,南北朝劉宋時,宋武帝的女兒壽陽公主有一次睡在含章殿檐下,有梅花恰巧落在她的額頭上,梅花漬染,在她額頭形成梅花之形,拂之不去。此后壽陽公主便經常將梅花貼在額前,宮人們也紛紛效仿。此后就有所謂梅花妝,簡稱梅妝。這種妝飾傳到宮外后,民間女子也紛紛效仿,或用菊花或用黃紙剪出花樣貼在前額,后來逐漸發展成“貼黃花”的習俗。由于這種妝飾在未婚的女孩子中比較流行,漸漸地,“黃花閨女”就成為了未婚女孩的代稱。
古人怎么排行?
現代人給家中兄弟姐妹排行一般用老大、老二、老三、老四表示,既簡單又明了。不過古人為兄弟姐妹排行可有講究,他們按照從大到小的順序給出一個名稱,分別以“伯、仲、叔、季”表示。“伯”就是老大,也可以用“孟”表示,不過“孟”多指庶出的老大;“仲”是老二;“叔”是老三;“季”是最小的。古人在“字”前常加排行的次序。大家都知道我國古代大教育家孔子字仲尼,他在家就是排行老二。下一輩稱呼上一輩時,如果是父親的哥哥,就叫做伯父,這和我們現代的稱呼是一致的;父親的大弟弟稱為仲父;仲父下面的一個弟弟稱為叔父,最小的叔叔稱為季父。不過現在父親的所有弟弟都被稱為叔父了。《史記·項羽本紀》中“其季父項梁”說的就是項羽最小的叔叔叫項梁。后來,“伯仲”常常連用在一起代指兄弟,有時也表示不相上下。如陸游《書憤》:“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意思就是說《出師表》這篇文章真是舉世聞名,千百年來誰能與諸葛亮不相上下呢?
什么樣的人可以稱為“祖”、“宗”?
“祖宗”在現代漢語中是作為一個詞出現的,指一個家族的上輩,尤其指較早的先人,也泛指民族的祖先。
古漢語中,“祖”和“宗”各自有著不同的含義。“祖”最初泛指祖先。在宗法制度下,人們特別看重家族的始祖及歷代祖先的身份地位,祖先的地位可以決定一個人的血緣和這個人在家族譜系中的地位,所以,歷代貴族掌權以后,都要為始祖和歷代祖先建立廟宇,這個祖廟也被叫做“祖”。而“宗”就是始祖之后歷代先人的廟。后來,也把開始創業的人叫做“祖”,繼承大業的后來人叫做“宗”了。如從漢代起,帝王的廟號,始帝稱為太祖、高祖或世祖,以后的嗣君稱為太宗、世宗等。“祖宗”連用,指的就是祖先。
“六親”是指哪些人?
對于“六親”包括哪些人,歷代有很多種說法,代表性的有三種:一據《老子》王弼注,以父子、兄弟、夫婦為六親;二據《左傳》說,以父子、兄弟、姑姊(父親的姐妹)、甥舅、婚媾(妻的家屬)及姻亞(夫的家屬)為六親;三據《漢書·賈誼傳》顏師古注引應劭注,以父、母、兄、弟、妻、子為六親。后人比較贊同第三種說法,因為此說在血緣和婚姻關系中是最親近的。
不過,后來“六親”也用來指外祖父母、父母、姊妹、妻兄弟之子、從母之子、女之子了。《史記·管晏列傳》載:“上服度則六親固。”唐代張守節對此做了解釋:“六親,謂外祖父母一,父母二,姊妹三,妻兄弟之子四,從母之子五,女之子六也。”
而到了今天,“六親”已經泛指親屬了。
古人當了官為什么叫“釋褐”?
康熙帝龍袍古代“褐(hè)”是指粗布短衣。褐最早用葛、獸毛編織,后來通常用大麻、獸毛織就,是古時貧賤的人或地位卑賤的人穿著的衣服。為便于勞動操作,褐多比較窄短,不同于官員所穿的寬袍大袖。《詩經·豳風·七月》中就有:“無衣無褐,何以卒歲?”因此,古時稱貧賤之人為“褐”或“褐夫”。
基于此,“釋褐”即指脫去平民衣服,謀得官職。西漢揚雄在《解嘲》篇中有“或釋褐而傅”之句,后來,新科進士及第授官亦稱為“釋褐”。唐代李翱《卓異記》“門生先為座主佩金紫”條就記:“李石,按石元和十三年及第,后二年賜緋,后二年賜紫,自釋褐四年之內,服金紫,量之前輩,實無其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