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始,舌位滑降到央元音e[?]的位置,然后舌位升高。從央元音e[?]開始,舌面后部貼向軟腭。當兩者將要接觸時,軟腭下降,打開鼻腔通路,緊接著舌面后部抵住軟腭,封閉口腔通路,氣流從鼻腔里透出。唇形從圓唇在向中間折點元音滑動過程中漸變為展唇。
在普通話里,韻母ueng只有一種零聲母的音節形式weng。
發音例詞:
水甕shuǐwèng 主人翁zhǔrénwēng 老翁lǎowēng 嗡嗡wēngwēng
⑧ iong[y?]
發音時,起點元音是舌面前高圓唇元音ü[y],發ü[y]后,軟腭下降,打開鼻腔通路,緊接著舌面后部抵住軟腭,封閉口腔通路,氣流從鼻腔里透出。
為避免字母相混,《漢語拼音方案》規定,用字母io表示起點元音ü[y],寫作iong。
發音例詞:
炯炯jiǒngjiǒng 洶涌xiōngyǒng 窮困qióngkùn 窘境jiǒngjìng
二 韻母辨正
(一)與聲母變化相關的韻母問題
當方言區的聲母與普通話的聲母不一致時,有時會導致韻母的發音也出現不同。主要有以下幾方面表現:
1山東方言區的煙臺、福山、牟平、龍口、萊陽等地把普通話zh、ch、sh聲母的部分字(“招處商”等)讀成j、q、x聲母,長島、招遠讀成[t∫][t∫'][∫]聲母,與此同時,還把這些字的韻母由開口呼、合口呼改為齊齒呼、撮口呼。例如:
知 傻 車 燒 州 纏 嬸 張 秤 朱 著
普通話 zhī shǎ chē shāo zhōu chán shěn zhāng chèng zhū zhuō
煙臺話 ji xia qie xiao jiu qian xin jiang qing jü jüo
長島話 [t∫]i [∫]ia [t∫']ie [∫]iao [t∫]iou [t∫']ian [∫]in [t∫]iang [t∫']ing [t∫]ü [t∫]üo
這些方言區的人在把j、q、x或[t∫][t∫'][∫]聲母改為zh、ch、sh的同時,還應該把這些字的韻母改為相應的開口呼或合口呼韻母,即除了將i、in、ing、ü改為-i(后)、en、eng、u外,要將其他齊齒呼韻母(如iao、iang)的韻頭去掉,將其他撮口呼韻母(üo)的韻頭ü改為u。
2山東方言區的泗水、滕州、棗莊、新泰等地把普通話zh、ch、sh聲母拼合口呼韻母和ong韻母的字(“豬中吹雙”等)讀成[pf][pf']f聲母的同時,除了單韻母u不發生變化外,ong韻母變成eng,其他韻母都丟掉u韻頭而變成相應的開口呼。例如:
抓 戳 帥 追 船 順 莊 沖
普通話 zhuā chuó shuài zhuī chuán shun zhuāng chōng
山東話 [pf]a [pf']o fê [pf]ei [pf']an fen [pf]ang [pf']eng
泗水等地的人在把[pf]、[pf']、f聲母改為zh、ch、sh的同時,除u不需改動外,還應該把eng改為ong,把其他韻母改為相應的合口呼韻母,即在原開口呼韻母(如a、en)前加上u韻頭(改為ua、uen)。泗水等地方言所有讀[pf]、[pf']聲母的字和部分讀f聲母的字的韻母必須按此原則糾正。
3山東方言區的陽谷、梁山、鄆城、鄄城、菏澤、巨野、定陶、成武、曹縣、單縣、平邑、費縣、微山、蒼山、郯城等地,把普通話sh聲母拼合口呼韻母的字(“刷、說、帥、水、拴、順、雙”等)讀成f聲母的同時,除了單韻母u不發生變化外,其他韻母都丟掉u韻頭而變為相應的開口呼。糾正辦法見上條。
4(1)當zh、ch、sh與u或以u開頭的合口呼韻母相拼時,湘方言、西南方言往往變成了j、q、x與撮口呼韻母相拼,也就是將本來的合口呼韻母改成了撮口呼韻母,聲母也由原來的舌尖后音變成了舌面音。例如,“專zhuān”讀成jüɑn、“川chuān”讀成qüɑn、“拴shuān”讀成xüɑn等。要糾正這些方音,只要將撮口呼韻母改為合口呼韻母,并且將j、q、x改為zh、ch、sh就可以了。
(2)當zh、ch、sh與開口呼、與i或以i開頭的齊齒呼韻母相拼時,粵方言往往都發成j、q、x與齊齒呼韻母相拼,也就是將原本的開口呼韻母改成了齊齒呼韻母,聲母也由原來的舌尖后音變成了舌面音。例如,“知zhī=雞jī、常cháng=墻qiáng、收shōu=修xiū、私sī=希xī、詞cí=奇qí”等。有這種問題的方言,只要將齊齒呼韻母改為相應的開口呼韻母或齊齒呼韻母,并將j、q、x改為zh、ch、sh就可以了。
5除青州、臨朐外的所有山東的東區方言和西區的東明方言在把普通話r聲母的字(“染軟”等)讀成y開頭的零聲母的同時,還把這些字的韻母由開口呼、合口呼改為齊齒呼、撮口呼。例如:
日 熱 饒 肉 染 人 讓 仍 榮 如 弱 軟 閏
普通話 rì rè ráo ròu rǎn rén ràng réng róng rú ruò ruǎn rùn
山東話 yi ye yao you yan yin yang ying yong yu yuo yuan yun
有此現象的方言在把y改為r聲母的同時,還應將這些字的韻母改為相應的開口呼與合口呼韻母,即除了把i、in、ing、ü四韻改為-i(后)、en 、eng 、u外,要把其他齊齒呼韻母(如iao、iang )的韻頭i去掉,把其他撮口呼韻母(如üo、üan)的韻頭ü改為u。
(二)單韻母和復韻母
普通話的復韻母比較豐富,有13個,而有些方言缺乏復韻母。吳方言和山東方言的許多地方把ɑi,ei,ɑo,ou讀成單韻母;粵方言的有些地方又缺乏韻頭,也把帶有韻頭的復韻母讀成沒有韻頭的韻母。復韻母在發音時,舌位、唇形必須有一個逐漸變化移動的過程即動程,全國很多方言都存在復韻母發音動程不明顯的現象。這些方言區的人學習普通話時要注意學習復韻母,練習復韻母發音的動程。例如:
愛戴àidài 肥美féiměi 懊惱àonǎo 丑陋chǒulòu 耍滑shuǎhuá
脫落tuōluò 吊銷diàoxiāo 療效liáoxiào 巧妙qiǎomiào 優秀yōuxiù
(三)i和ü
普通話中i和ü是兩個不同的高元音。但是不少方言區的人不會發ü音,把ü讀作i,如閩、湘、粵、贛和客家方言,北方方言區中云南、貴州、山西的部分地區都有這種情況,如“魚頭”念成“姨頭”、把“有趣”說成“有氣”。此外,山東很多地區也把ü發成i,如把“去(qù)”發成qì。
i和ü都是舌面前高元音,差別只是發音時i不圓唇,ü要圓唇。先發i的音,舌位保持不變,慢慢把嘴唇收圓就是ü。例如:
名義mínɡyì—名譽mínɡyù 前面qiánmiàn—全面quánmiàn
季節jìjié—拒絕jùjué 鹽分yánfèn—緣分yuánfèn
(四)er
在普通話中,er只能自成音節,不與任何聲母相拼。雖然er構成的字很少,但是,學會發er,是發好普通話兒化韻的基礎,因此,學會er韻母的發音很重要。絕大多數的北方人發er都沒有太大問題,而南方方言區因缺少er音,許多人都發不好er,er往往發成了e[γ][ ]等。er發音中的問題主要有兩個:一是口張得太大,二是舌頭不能上卷到硬腭中部。因此,發er時,要注意開口度適中,盡可能使舌頭上卷到硬腭中部。
(五)、o、e、ie和üe
o
1、當o與b、p、m、f等聲母相拼時,東北地區和山東方言的絕大多數地方發o時嘴唇合攏得不夠圓,發得近似于扁唇的e。普通話的韻母o只跟b、p、m、f相拼,而韻母e卻相反,不能和這四個聲母相拼(“什么”的“么”字除外),所以有此問題的方言區的人應注意b、p、m、f后面的韻母一定是o而不是e。發音時注意將唇形略微攏圓即可。
2、北方有些方言如東北話把韻母o讀成e,如“坡、破、摸”的韻母讀成了e。發音時,這些方言區的人要注意把e改成o。
3、山東方言區的東濰、西齊、西魯三區中除樂陵、博興、新泰等個別地方外,其他地區把普通話o韻母拼聲母b、p、m的部分字如“伯、迫、魄、陌、默、墨”等讀成了ei韻母,跟“北、胚、妹”等同韻。這些方言區的人應該把“伯”等字的ei韻母改為o韻母。
e
1、客家方言、粵方言和西南有些方言把舌根音拼韻母e的字讀成韻母o,如“哥、和、顆、喝”的韻母讀成o。這些地區的人只須記住,普通話中g、k、h不與o拼,糾正時把與g、k、h拼的o改為e即可。
2、山東方言區的莘縣、陽谷、東平、寧陽、泗水、新泰、沂源、章丘、淄博、高青、利津一線及其以南、以東地區把普通話e韻母拼g、k、h和零聲母的部分字如“哥、科、喝”等讀成uo韻母,跟“鍋、闊、活”等字的韻母相同;或uo、e兩讀皆可;或一些字讀uo、一些字讀e。具體字有:哥、歌、個、科、苛、棵、顆、可、課、禾、河、何、荷、賀、蛾、鵝、餓、俄。有此現象的人應該把以上字的韻母uo一律改為e韻母。
3、山東方言區東區的絕大多數地區把普通話e韻母拼g、k、h聲母的部分字即“割、疙、葛渴、磕、喝”等讀成了ɑ韻母。如割ga、渴ka、喝ha等。有此現象的方言應把韻母ɑ改為e。
4、山東方言區的東濰區、西魯區及黃河以南的西齊區(泰安、肥城、萊蕪、新泰、新汶、平陰、章丘、鄒平、歷城、長清、博山等)把普通話e韻母拼d、t、k、g、h(部分)、z、c、s 聲母的字讀成ei韻母,與“給、賊”等字的韻母相同;或ei、e兩讀皆可;或一些字讀ei、一些字讀e。具體字有:得、德、特、隔、膈、格、革、克、客、刻、核、貉、赫、澤、責、側、策、塞、澀、色、瑟、嗇等。有此現象的方言應把這些字的韻母ei改為e。
ie
1、北方方言區的許多地方都把普通話ie韻母拼j、x聲母的部分字讀成了[iεi](iai),如“皆、階、秸、街、解、介、界、芥、疥、屆、戒、諧、鞋、解(姓)、蟹、懈”等。
在很多方言中,普通話ie韻母的另一部分字“接斜姐”等仍讀ie,因此只要把“皆、鞋”等字的
[iεi]改為跟“接斜姐”等字相同的韻母ie就可以了。
2、山東方言區的許多地方把ie中的元音ê發得近似后元音e。ê是前半低元音,發音時要注意舌位是由高元音i向半低元音ê下滑,而不要向后移動。
üe
üe的后一個音是ê,在山東部分方言中,發音近乎e;還有一部分地區的發音接近于圓唇元音o。如跳躍、樂曲、五岳。這些方言區的人應注意,,ê是一個前元音,發音時舌頭前伸,舌尖抵住下齒背,舌面前部隆起,口半開,唇形扁平狀。而e和o是后元音。發üe時,控制舌位不要向舌面后部移動。
(六)韻頭u
普通話里,當d、t、z、c、s和uei相拼時,有的方言如西南方言、吳方言、山東方言區東萊區所有市縣和東濰區的平度、萊州、昌邑、濰坊、昌樂、高密、膠州、即墨、嶗山、青島、膠南等地讀ei,把韻頭u丟掉,將合口呼韻母改讀成了開口呼韻母。如“堆、隊、推、頹、腿、退、蛻、嘴、罪、最、醉、催、翠、脆、雖、隨、歲、碎”等。在普通話里除“得、賊”等個別字以外,d、t、z、c、s聲母不能跟ei韻母相拼,但能跟uei韻母相拼,有此問題的方言區的人應把這些字的ei韻母改為帶u韻頭的合口呼韻母uei。
普通話里有些沒有韻頭u的字,有的方言如吳方言、西南方言及山東中部、西部的大部分地區把普通話韻母ei拼n、l聲母的字如“內、雷、擂、累、類、淚、肋、壘”等字讀成了uei韻母,增加了韻頭u。有這類問題的方言只要把這些音節中的韻頭u去掉,讀成ei韻母就行了。
(七)ou和o
普通話里,d、t、n、l、z、c、s、zh、ch、sh、m和u相拼時,有的方言如湘方言、西南的部分方言改成了和ou相拼。例如“肚、圖、努、路、租、促、蘇、竹、初、樹、牡”等。而西南地區的成都、重慶、貴陽、昆明等地方的方言中沒有uo韻母,普通話uo韻母的字,在這些地方基本都讀成了o韻母,如“多、朵、拖、馱、糯、羅、桌、戳、碩、弱、昨、措、所、鎖”等字的韻母都讀成了o。分辨:
獨立dúlì—斗笠dǒulì 前途qiántú—前頭qiántou
上路shànglù—上樓shànglóu 突出tūchū—透出tòuchū
(八)ɑi和uɑi
在發音方面,山東各地方言在發ɑi、uɑi韻母時往往缺少韻尾i,同時把韻腹ɑ發成近似ê的音,ɑi、uɑi就成了ê、uê(ɑ的發音口大開,舌尖置下齒齦,舌頭中部隆起;ê的發音口自然半開,舌尖放在下齒背,舌面前部隆起)。為了練好ɑi、uɑi二韻,學習時不妨有意識地把韻尾i發得響亮、清楚一些,養成發韻尾的習慣。
普通話ɑi韻母拼b、p、m、zh、ch聲母的部分字如“掰、白、柏、拍、麥、脈、摘、宅、翟、拆”等,山東方言區的東濰區、西魯區及黃河以南的西齊區(泰安、新泰、萊蕪、肥城、濟南、淄博)讀成了e i韻母,跟“杯胚妹”等同韻;長島、蓬萊、龍口、招遠、棲霞、福山、威海、萊陽、萊西、海陽等地區讀成了e 韻 母 ;煙臺、牟平等地區讀成了o韻母,跟“波坡磨”等同韻;西南方言區的重慶等地讀成了ê韻母。這些方言區的人應將以上的ei、e、o等韻母改為ɑi。
ɑi韻母自成音節時,山東的部分方言區把“矮、挨、埃”等字發成ie韻母,直接改讀為
ɑi即可。
(九)前鼻音尾韻母和后鼻音尾韻母
前鼻音尾韻母和后鼻音尾韻母在方言中的問題主要體現在in和ing、en和eng、ɑn和ɑng、uɑn和uɑng、eng和ong的混淆上。例如,南京話不能區分ɑn和ɑnɡ,iɑn和iɑnɡ,uɑn和uɑnɡ,如“天壇”等于“天堂”,“平凡”等于“平房”;而其中in和ing、en和eng的混淆最普遍,全國許多方言都存在,西南地區、西北地區、吳、湘、客家及贛方言區的人尤其明顯,“人民”等于“人名”,“老陳”等于“老程”等。前鼻音鼻韻母和后鼻音鼻韻母的混淆大體有幾種情況:
以南京話、長沙話為代表的方言區,所有的后鼻音尾韻母都讀成了前鼻音尾韻母,也就是把in和ing、en和eng、ɑn和ɑng、iɑn和iɑng、uɑn和uɑng這五對韻母的韻尾都讀成了前鼻音n。例如“鷹”(yīng)讀成yīn。
上海話、昆明話、重慶話、桂林話、蘭州話一般把in和ing、en和eng的韻尾讀成前鼻音n。例如“談情”說成“談琴”等。
廣西靈州話、廣東潮州話把in和ing、en和eng、ɑn和ɑng、uɑn和uɑng的韻尾都讀成了后鼻音ng。例如“開飯(kāifàn)”讀成kāifàng。
要發好每一個前鼻音尾韻母和后鼻音尾韻母要注意兩點:第一,要掌握好n和ng的發音。掌握好n和ng的發音,關鍵在于要掌握好舌頭的位置變化情況。n是舌尖濁鼻音,發前鼻音尾韻母時,舌頭最后是舌尖抵住上齒齦,舌頭基本是平伸在口腔里;nɡ是舌根濁鼻音,發后鼻音尾韻母時,舌頭后縮,前低后高,舌尖置于下齒齦的下面,舌根和軟腭構成阻礙,并且下頜肌肉有緊張感。第二,要掌握好前鼻音尾韻母和后鼻音尾韻母中元音的發音。例如ing的發音,雖然能發好ng,但是如果i的發音不好,比如發音時舌位不夠高,唇形不扁等,也同樣不能發好ing。eng和ong的發音,eng是扁唇音,ong是圓唇音。分辨:
贊頌zànsònɡ—葬送zànɡsònɡ 陳舊chénjiù—成就chénɡjiù
山口shānkǒu—傷口shānɡkǒu 親近qīnjìn—清靜qīnɡjìnɡ
(十)ɑn、iɑn、uɑn、ü ɑn、en、in、uen和ü n
在發音發面,普通話中的這8個韻母在全國很多方言區,如濟南話、西安話、蘭州話、昆明話、南京話等方言里往往沒有明顯的鼻音韻尾n,而讀成元音鼻化的鼻化韻。鼻化韻是指其元音發音時軟腭下降,打開鼻腔通路,氣流同時從口腔和鼻腔里出來,聽上去帶有鼻音色彩的元音韻母,而鼻韻母ɑn、en等發元音時則先將軟腭上收,堵塞鼻腔通路,氣流從口腔出來,發完元音后再將軟腭下降,用舌尖抵住上齒齦,堵塞口腔通路,氣流經過鼻腔發出鼻音n。山東人念ɑn、iɑn、uɑn、ü ɑn、en、in、uen、ü n韻母時應特別注意收尾時一定要把舌尖抵在上齒齦后,練習時不妨特意地把韻尾n發得清楚一些,拖長一些,養成發n韻尾的習慣。
山東方言東萊區的所有市縣和東濰區的平度把普通話uɑn、uen韻母拼d、t、n、l、z、c、s 聲母的字如“端、存”等都讀成了ɑn、en韻母,把韻頭u丟掉了;萊州、昌邑、濰坊、昌樂、高密、膠州、即墨、嶗山、青島、膠南等地是把一些字讀ɑn、en ,一些字讀uɑn、uen。膠東地區的人需要根據普通話從方言an、en韻中分辨出uɑn、uen 韻母的字來。例如:
suànpán zhànluàn zhuǎnnuǎn duǎnzàn běncūn chēnlún cúngēn lúndūn
算盤 戰 亂 轉 暖 短暫 本村 沉淪 存根 倫敦
(十一)eng和ong、ing和iong
山東方言東濰區膠州灣周圍的青島、嶗山、即墨、膠州、高密、平度、安丘、諸城、膠南、五蓮、日照等地把普通話eng-ong、ing-iong四韻合成兩韻或讀作eng、ing,或讀作ong、iong。eng、ing的主要元音e、i發音時唇形為扁平狀(不圓唇),而ong、iong中的主要元音發音時唇形為小圓狀(圓唇)。例如:
téngtòng dōngfēng lěngdòng zhèngtǒng dīngdōng yīngxióng xióngxìng
疼痛 東風 冷凍 正統 叮咚 英雄 雄性
(十二)ueng
山東部分地區如濟寧、青島、煙臺等地的方言把普通話ueng韻母的字即“翁、嗡”等字讀成了開口呼韻母ong。有此現象的方言區要改為帶u韻頭的合口呼韻母ueng。
第四節 聲 調
一、聲調的定義:
聲調是指音節中具有區別意義作用的音高變化。一般情況下,一個漢字就是一個音節,所以也稱為“字調”。
二、聲調的性質和作用:
(一) 聲調主要取決于音高。聲調的音高是相對的。另一方面,聲調也跟音長有關,從發音長短看(音長),上聲發音持續的時間最長,其次是陽平;去聲的發音時間最短,再就是陰平。假如以音高、音長兩個因素為坐標,聲調發音的實際情況是:(參見徐世榮《普通話語音常識》語文出版社1999年版,P98)
(二) 聲調的高低、升降變化是逐漸滑動的,而不是跳躍式的。因此,它的過渡音是連續的、漸變的。
(三) 聲調具有區別意義的作用。如:“指導zhídǎo”與“知道zhīdào”、“看書kànshū”與“砍樹kǎnshù”、“理解lǐjiě”與“歷屆lìjiè”等等,每一組的聲母、韻母都一樣,只是由于聲調不一樣,意思也就不一樣。
(四) 聲調是漢語音節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
(五) 聲調的平仄抑揚使語言富于音樂性、節奏感。
三、調值和調類
普通話的聲調可以從調值和調類兩個方面進行分析。
1、調值
指音節高低升降曲直長短的變化形式,即聲調的實際讀法。
音高有絕對和相對之別。每人的聲帶的厚薄、長短、粗細不同,因此說同一個音節“水”,一個男人用低調說出,一個女人提高八度說出,盡管用精密儀器測量后的頻率是不同的,在別人聽起來,意思卻完全一樣。而且,同一個人情緒狀態不同,其聲音高低也有差異,但都不具有區別意義的作用,這就是絕對音高。相對音高指的是用比較的方法確定的同一基調的音高變化形式和幅度。例如:在用普通話讀“第”字時,無論是成年人、小孩兒,還是男人、女人,皆從其最高音降到最低音,這種“降”就是其升降模式,“從最高音到最低音”是其降的幅度。雖然在實際語流中,兒童的最高音、最低音的絕對音高比成年人的要高,女子的最高音、最低音的絕對音高比男子的要高,但在發某一相同音節時,通過比較,他們的升降模式和幅度是相同的,也即相對音高相同。所以,調值只表示相對音高,不表示絕對音高。絕對音高千差萬別,無法用確定的數值表示。相對音高卻是統一的,可以用確定的數值表示,通常的做法是用“五度標記法”。先用一根豎線作為比較線,均分為四格,分別表示“高、半高、中、半低、低”五度,依次用“5、4、3、2、1”來代表。然后在比較線的左邊用曲線或直線表示音節的相對音高變化形式和升降幅度。用五度標記法來標記普通話的四聲如圖所示:
陰平是高平調,調值為55;
陽平是中升調,調值為35;
上聲是降升調,調值為214;
去聲是全降調,調值為51。
2、調類
就是聲調的類別或種類,把調值相同的字歸在一起,便為一個調類。普通話有四種基本調值,因此就歸納為四個調類。傳統的名稱是:陰平、陽平、上聲、去聲,通常也可簡單地叫做:一聲、二聲、三聲、 四聲。北方方言的大部分地區都與普通話一致,調值有四種基本變化形式,也就有四個調類。
3、調值與調類的關系
在一個方言里,調值決定調類,有幾種調值的基本變化形式,就有幾個調類。各方言區的調類數量不盡相同,最少的方言區只有三個,如河北灤縣話、山東煙臺話;最多的有十個調類,如廣西玉林話。多數方言的調類為四到六個,如沈陽話、蘭州話、成都話有四個調類,上海話有五類,客家話有六類,廈門話有七類,廣州話有九個調類等等。
普通話與方言、方言與方言之間,調類相同的字,調值并不一定一樣,比如“方”,在普通話、濟南話、浙江紹興話中都屬陰平類,但在普通話中其調值是55,濟南話中的調值是213,浙江紹興話的調值則是41。再如天津話“山”和廣州話的“山”,調類與普通話一樣是陰平調,但調值不同。天津話里的“山‘是低平調,廣州話的是高降調。還有一種情況,調值相同的字,可能分屬不同的調類,如調值同是35,在普通話屬陽平調,在武漢話里卻是去聲‘而調值同是55,在普通話中是陰平,在濟南話中是上聲。
下面就 “花紅柳綠“這四個字,在有代表性的方言中的調值作一比較。
花 紅 柳 綠
北京 55 35 214 51
武漢 55 313 42 35
沈陽 44 35 213 53
天津 11 45 24 42
濟南 213 42 55 31
開封 24 52 55 313
以上各地方言中,調類一般沒有多大出入,只是調值差別很大。調值上相差一點,讀音就不一樣。
4、調號
就是調類的標記符號。漢語拼音方案中所規定的調號是:ˉ、ˊ、ˇ、ˋ 四種。
由于聲調屬于整個音節,聲調的高低、變化主要集中體現在韻腹即主要元音上,所以調號一般標在主要元音上,如:青菜qīnɡcài 歷屆lìjiè 好友hǎoyoǔ 威嚇wēihè
需要注意的是,普通話中除了陰平、陽平、上聲、去聲四個調類外,還有一種輕聲,如:桌子、椅子里的“子”,舌頭、木頭里的 “頭”,發音都輕而短,其調值不同于上述四聲的任何一個。需要分清的是,輕聲不是一個獨立的調類,而是一種音變現象。對輕聲問題,我們后面部分會有專章講解。
五 普通話的四聲
普通話有四種聲調,具體描寫如下:
(一)陰平-----高平調。發音時調值由5度到5度,簡稱55。聲帶則繃到相對最緊,自始至終沒有明顯變化。例字:巴、方、低、青、知、嘬。
(二)陽平-----中升調。發音時調值由3度到5度,簡稱35。聲帶則從不松不緊開始,逐漸繃緊,最后到相對最緊。例字:拔、房、敵、情、職、昨。
(三)上聲-----降升調。發音時調值由2度降到1度,再升到4度,簡稱214。聲帶則從略微緊張開始,又立刻松弛下來稍微延長,接著迅速繃緊,但達不到相對最緊。例字:把、仿、底、請、止、左。
(四)去聲-----全降調。發音時調值由5度到1度,簡稱51。聲帶則從相對最緊開始,到完全松弛為止。例字:罷、放、第、慶、志、做。
普通話聲調的調類和調值可以綜合為下面的表:
調 類 調 值 調 型 調 號 例 字
陰 平 55 高 平 ˉ 衣yī 些xiē
陽 平 35 中 升 ˊ 移yí 斜xié
上 聲 214 降 升 ˇ 椅yǐ 寫xiě
去 聲 51 全 降 ˋ 易yì 謝xiè
普通話四個聲調的發音,除注意調值高低抑揚的變化外,還要和氣息控制結合起來。有學者把四聲的讀法歸納為一首口訣:
陰平起音高平莫低昂,氣勢平均不緊張。
陽平從中起音向上揚,用氣弱起逐漸。
上聲先降轉上挑,降時氣穩揚時強。
去聲高起直送向下降,強起到弱要通暢。
用兩個字概括就是:
陰平----高平,陽平—高升,上聲---低曲, 去聲---全降
普通話聲調也可簡單概括為“一平、二升、三曲、四降”。
六、聲調辨正
漢語的聲調具有區別意義的作用,聲調不準是造成歧義或語音錯誤的重要原因之一。聲調有一個發展過程,是隨著漢語的不斷發展變化而演變發展的。從古代漢語到現代漢語,四聲已有很大變化。古漢語的四聲為:平、上、去、入。按傳統說法是:平聲是平調,上聲是升調,去聲是降調,入聲是短調。現代漢語普通話中已無入聲,入聲分別化入到陰、陽、上、去四聲中。學習聲調,最好是明確所屬方言與普通話聲調的對應關系。
(一)調類辨正
普通話有陰平、陽平、上聲、去聲四個調類,七大方言區的調類數差別明顯,主要原因是古入聲字的分源。北方方言區的絕大部分地區與普通話的調類一致,如漢口話、濟南話、沈陽話、成都話等都是四個調類,入聲分別歸到陰陽上去;比較特殊的是,灤縣話只有三個調類:平聲、上聲與去聲,調類數最少。吳、湘、贛、閩、粵、客家方言區由于保留著入聲字,調類數從五到十不等:湘、贛、客家方言區雖都是六個調類數,但調類不同,湘、贛方言區里的去聲分陽去、陰去,而客家方言里的入聲分陰入、陽入;吳方言區的調類數比較復雜:上海話有五個調類,蘇州話有七個,紹興話有八個;粵方言區的玉林調類數最多,有十個。因此,以上方言區的人們在學習普通話過程中,必須去掉入聲字,改讀為陰、陽、上、去四聲。(參見附錄四:《古代入聲調在普通話里的讀音表》)
(二)調值辨正
1.陰平的辨正
(1). 調值不夠高。陰平調值是55,但有方言區念成44(沈陽、成都)、33(長沙),甚至11(灤縣),如:“現在開始播音”中的“播音”兩個字念成最低音11就帶有較明顯的方言色彩。
例詞:詩篇 shīpīān 出家 chūjiā 張貼zhānɡtiē 紛爭fēnzhēnɡ 初春chūchūn
(2).陰平讀成降調。如普通話“生生不息”中的“生生shēnɡshēnɡ”本是高平,天津、南京、蘭州、南昌、紹興等地卻讀成下降的調子,聽起來像是“勝勝shènɡshènɡ”。
例詞:失落shīluò 推斷tuīduàn 伺機 sìjī 希冀 xījì 公告 ɡōnɡɡào
(3).陰平讀成降升調。有方言區的人,高平調拐彎,如山東濟南、泰安等地,把“茶杯chábēi”的“杯”發成類似普通話“北běi”的音,而“紙張zhǐzhānɡ”中的“張”類似“掌zhǎnɡ”。
例詞:農耕nónɡɡēnɡ 財經 cáijīnɡ 競相 jìnɡxiānɡ 客車kèchē 信托xìntuō
2. 陽平的辨正。
(1).陽平讀成平調。內蒙及河北灤縣等地的人,將普通話中的陽平字讀為平調,如“方糖fānɡtánɡ”中的“糖”聽起來像“湯tānɡ”,“去年qùnián”中的“年”又像似“拈niān”。
例詞:權限quánxiàn 提綱tíɡānɡ 動情dònɡqínɡ 文教wénjiào 漫游mànyóu
(2). 陽平讀為降調。濟南、成都、福州等地易把陽平讀成高降調42、41或52,,如“學生xuéshānɡ”中“學”類似“穴xuè”,“權力quánlì”中的“權”聽似“勸quàn”。而南京、長沙、廈門和吳方言區的蘇州、紹興、上海等地,容易把陽平讀成低升調13或24,而不是中升調35。
例詞:告辭ɡàocí 別墅biéshù 雜費záfèi 輪回lúnhuí 人權rénquán
3. 上聲的辨正
(1).上聲調值不完全。上聲調值是214。發音時,要前短后長,但有地區的人由于習慣,往往讀的前長后短,致使聲調不完全。沈陽、南昌地區則發成213的調值,
例詞: 反響 fǎnxiǎnɡ 結尾jiéwěi 平整pínɡzhěnɡ 俗語súyǔ 糖果tánɡɡuǒ
難產nánchǎn 祈禱qídǎo 著想zhuóxiǎnɡ 神采shéncǎi 竹筍zhúsǔn
(2).上聲讀成降調。閩方言區的人,尤其是廈門人,易把上聲字念成全降調51,與普通話里的去聲調值一樣,如“是你shìnǐ”中的“你”發成“膩nì”,“網上wǎnɡshànɡ”中的“網”好似“旺wànɡ”。
例詞:處所 chùsuǒ 復古 fùgǔ 隸屬 lìshǔ 地毯 dìtǎn 寧肯 nìnɡkěn
字典zìdiǎn 電解 diàn jiě 號角hàojiǎo 將領 jiànɡlǐnɡ 落伍luòwǔ
(3)。上聲讀為平調。山東方言區除了煙臺外的絕大部分地區,像濟南、青島、泰安、臨沂、荷澤等地,在發上聲時,聽起來就像是高平調55,而濱州、濰坊、東營等地又讀成低平調44。如“飯碗fànwǎn”里的“碗”聽起來像是“彎wān”,“營養yínɡyǎnɡ”中的“養”又類似“秧yānɡ”。上海話里的上聲也易讀作平調33。
例詞:操場cāochǎnɡ 搜索 sōusuǒ 機敏jīmǐn 多寡 duōɡuǎ 花鳥huāniǎo
鮮美 xiānměi 黑板hēibǎn 喧嚷xuānrǎnɡ 屋脊wūjǐ 私產sīchǎn
4.去聲的辨正
(1).去聲讀成升調或平調。如蘭州四川地區的人把去聲讀成低升調13,在發“四川sìchuān”中的“四”好象是“sí”,“報告”類似“báogáo ”。而漢口地區易讀為陽平調35,南京、灤縣則發成平調44或55。
例詞:黑洞hēidònɡ 欣慰xīnwèi 音量yīnliànɡ 支架zhījià 疏散shūsàn
頭目 tóumù 殘暴cánbào 嫉妒jídù 勞作láozuò 結業jiéyè
(2).去聲讀為降升調。南方地區的蘇州、福建等地有把“看一看”讀成類似“砍一砍”、“急噪jízào”中的“噪”與“早zǎo”相似的現象。
例詞:變換biànhuàn 世面shìmiàn 供奉 ɡònɡfènɡ 現任xiànrèn 在望zàiwànɡ
可貴 kěguì 錦繡jǐnxiù 假若jiǎruò 火力huǒlì 俯瞰fǔkàn
七、東各地方言與普通話的調值差異
普通話與山東各區市調值對照表
地區 普通話調值類別
北京 55 35 214 51
濟南 213 42 55 31
青島 213 42 55 31
德州 213 42 55 21
泰安 213 42 55 31
惠民 213 53 44 31
東營 213 53 44 31
維坊 213 42 44 21
淄博 213 42 44 21
濟寧 213 42 55 312
臨沂 324 53 55 312
荷澤 113 42 55 321
聊城 13 42 55 412
煙臺 31(平聲) 214 44
威海 42(平聲) 312 44
棗莊 213 55 24 42
日照 324 53 55 312
萊蕪 213 42 55 31
即墨 213 55 42
章丘 213 42 55 21
利津 213 53 55 212
從附錄二可以看出:山東方言中絕大部分地區四聲調值的調型是有平調、曲調、降調而沒有升調;降調又多為高降調或低降調,沒有全降調。比如濟南、青島、泰安、德州、濰坊、濟寧等地把中升調35發成了高降調42;在讀去聲的調值51時,除了濟寧、臨沂、日照、荷澤、聊城等地區發成類似普通話214調的降升調外,多數地區為低降調,沒有普通話里那樣從最高到最低的全降調,在煙臺、威海地區的讀音又成了平調44;并且山東方言里絕大部分地區把普通話上聲的調值214讀成了陰平調值55或44,而把普通話的陰平調值55又發成了前低后高的降升調213,比普通話的上聲調值214的末尾稍低一點。所以針對山東方言調值這種“高不成低不就”(即高音上不去,低音又下不來)的情形,可采用如下解決方式:
1.“以陽輔陰”----陽平字與陰平字連讀,借陽平末尾的高音輔助陰平。如:
欄桿lánɡān 謀生 móushēnɡ 難關 nánɡuān
神龕shénkān 舷窗 xiánchuānɡ 學期xuéqī
2.“以去輔陽”----去聲字與陽平字連讀,用去聲字的下降來壓低陽平字的起音,尾音就易于升高。如:
戰俘zhànfú 祝福zhùfú 縱容 zònɡrónɡ
扣除kòuchú 混雜 hùnzá 鳳凰fènɡhuánɡ
3.“以去輔上”----去聲字與上聲字連讀,使上聲開始時下降的低些,則尾音容易升高。如: 固守ɡùshǒu 倒數dàoshǔ 調遣diàoqiǎn
副本fùběn 號碼hàomǎ 近海jìnhǎi
4.“以陰輔去”----山東方言中沒有普通話的去聲調值51,多數是高降調或低降調,所以要抓住“高起直送向下降”的特點,在方言基礎上增加降的起點高度與幅度。陰平字與去聲字連讀,益于練習此調值的發音。如:
勘測 kāncè 憎恨zēnɡhèn 飄動piāodònɡ
深切 shēnqiè 失戀shīliàn 貼切 tiēqiè
(二)調類辯正
在調類方面,山東話里多數字的歸類和普通話里的相一致,但有一部分字的歸類不同,并且山東各地方言之間也有差異。(詳見“附錄三”)
注釋:
1.東萊區除了龍口、蓬萊、長島外,其方言的陰平調中有一部分聲母為m n l r的字在普通話里歸陽平,常用字:
挪籮磨(磨刀)騾螺拿牙模爐蘆驢魚漁米埋泥犁媒雷宜移眉梨疑毛熬苗撓搖謠窯留榴柔揉牛由油南藍廉鐮炎鹽閻檐嚴淋難顏綿棉連聯延眠年研緣沿原源援人門蚊忙芒狼昂涼量(量一量)粱梁羊楊揚凝蠅鳴迎名盈贏零鈴膿融濃容
這些地區方言中有小部分(古清聲母入聲字)讀作上聲的字,應根據普通話標準分歸到陰平、陽平、去聲字中。
2.這些地區方言中有小部分(古清聲母入聲字)讀作陰平的字,應根據普通話標準分歸到陽平、上聲、去聲字中。常用字:
職執識急吉疾媳福拂竹燭足菊答察夾博伯德格革者哲則責節結尺筆匹脊谷骨曲(歌曲)法塔甲渴鐵帖雪百柏窄色(本色兒)北腳角質赤室適(胡適)鯽績寂事泣隙酷束肅宿速發(理發)各克客刻冊色(色彩)澀確血
山東各方言區調類表
平 上 去 入 聲調數
知 人 才 古 老 近 蓋 怒 助 筆 麥 宅
北京 陰平 陽平 上聲 去聲 入聲分歸陰、陽、上、去 4
利津、鄒平、章丘 陰平 陽平 上聲 去聲 入聲 5
昌邑、安丘、臨朐、青州、沂水、五蓮、膠南一線及其以東 陰平(例外字詳見注釋1) 陽平 上聲(例外字詳見注釋1) 去聲 4
樂陵、寧津、陵縣、德州、武城、夏津、禹城、濟南、泰安、新泰一線及其以南的西齊區和東維區的沂源、蒙陰、沂南等 陰平(例外字詳見注釋2) 陽平 上聲 去聲 4
西魯地區的臨沂、蒼山、棗莊、泗水、曲阜、濟寧、東平、巨野、菏澤、嘉祥、金鄉等 陰平(例外字詳見注釋3) 陽平 上聲 去聲 4
沾化、慶云、陽信、濱州、惠民、商河、濟陽、濰坊、莒南、日照等 陰平(例外字見注釋4) 陽平 上聲(例外字見注釋4) 去聲 4
淄博、桓臺 陰平 上聲 去聲 入聲 4
煙臺、威海、福山、棲霞、海陽、即墨、嶗山等 陰平(例外字見注釋5) 上聲(例外字見注釋5) 去聲 3
萊州、平度(例外字見注釋6) 陰平 陽平 上聲 3
無棣、高青、博興、萊蕪 陰平(例外字見注釋7) 上聲(例外字見注釋7) 去聲 3
3.西魯地區方言中有小部分(古清聲母入聲字)讀陰平的m n l r 聲母字,應依據普通話標準分歸陽平、上聲、去聲字中。常用字:
麥脈覓密末沫茉陌莫抹漠墨秣木沐目睦牧吶納捺逆匿溺昵聶孽虐瘧諾臘蠟辣瘌烙酪樂勒勒力歷瀝靂立粒笠礫栗傈溧列烈錄鹿略掠熱日肉入褥若弱
4.這些地區方言中有小部分(古清聲母入聲字)讀陰平、上聲的字,應依據普通話分歸到陰平、上聲、陽平、去聲字中。
5.煙臺、威海、福山、棲霞、海陽、萊西等東萊區的陰平調中有部分為m n l 聲母的字,應根據普通話讀陽平。有小部分(古清聲母入聲字)讀上聲的字,應根據普通話標準分歸陰平、去聲、陽平字中。常用字如注釋2所示。
6.這兩地方言中的小部分字應該依據普通話將讀陰平的分為陰平、去聲;將讀陽平的分為陽平、去聲;將讀上聲的分為陰平、陽平、去聲。
7.這些地區的方言讀陰平的少數字(古清聲母入聲字)應根據普通話分歸陽平、上聲、去聲;讀上聲的部分字應分別讀陰平、陽平、去聲。
由此可見,山東方言與普通話在調類上的差別主要表現在古清聲母入聲字上面。
古代入聲調在普通話里的讀音表
說明:本表收常用的古代清聲母和次濁聲母入聲字,按普通話的“調—韻---聲”序排列。古代全濁聲母入聲字在山東話里讀陽平(無陽平的方言隨古代濁聲母平聲字歸上聲或去聲),跟普通話一致,故不收。
陰平55 只一~織汁吃虱濕失逼劈~開滴剔激緝通緝擊積唧七柒漆沏緝~鞋口吸夕熄惜息蟋晰析膝錫一壹撲督禿突凸窟哭忽出叔屈曲彎~蓿八捌發出~搭答~應塌拉垃哈~腰扎包~插殺扎~辮子砸擦撒~手夾~子掐瞎押鴨壓刮刷挖撥剝~削潑摸托脫捋郭豁桌捉拙戳說做~坊撮勒~索擱胳疙割鴿磕喝蟄~人鱉憋撇~開跌貼捏結~果子接癤切~開歇蝎楔噎缺薛削剝~約拍摘拆塞瓶~兒勒~緊黑剝~皮兒著~急雀~子削切~粥
陽平35 執職識的~確級吉急疾即棘~梁媳拂福幅~員蝠輻~頭竹燭足卒菊鞠桔答~復瘩軋~鋼扎掙~札察砸雜夾~褲莢博駁伯膜掇國酌灼琢啄得~到德格閣蛤~蜊咳殼果~貉折~斷哲轍蜇海~則責潔劫睫節結拮詰脅決訣厥爵腳~色鑊攫覺感~角~逐沒~有
上聲214 尺筆匹劈~柴給供~脊山~乙樸幅~兒骨~肉谷囑辱曲歌~法塔哈姓眨撒~種甲抹索葛姓渴惡~心撇一~鐵帖血出~雪百柏窄色~兒北得~去給~你郝腳手~角三~
去聲51 質窒蛭斥赤叱式室釋適飾必壁璧畢碧辟復~僻辟開~秘泌惕鯽績寂跡泣訖戚隙益邑憶億臆不腹復覆酷祝筑觸畜家~束促簇肅速宿粟畜~牧蓄恤發理~踏柵詫煞薩卅恰洽嚇~唬軋~棉花迫魄闊括擴廓霍綽碩作工~錯握沃各克客刻赫嚇威~這漸撤徹設攝側廁冊策惻塞閉~澀色~彩瑟嗇扼鄂惡~劣怯切一~竊泄謁卻確雀麻~鵲血~壓率~領蟀覺睡~殼地~
(以下適用于西魯區和萊州、平度)日密蜜匿溺逆力立粒笠栗瀝歷厲亦役疫逸翼譯軼幕目木牧睦苜鹿轆碌陸戮褥入物勿率效~律綠氯育域浴欲吁玉獄納捺吶辣瘌蠟臘劃計~襪末沫茉莫漠默沒沉~寞諾洛駱落或惑獲弱若樂快~熱滅蔑鑷列烈裂獵劣葉頁業虐瘧略掠悅閱越粵躍月樂音~岳麥脈肋烙酪藥鑰肉六
七、聲調類推法
以泰安話為例。由于泰安話的調類與普通話的調類相同,且每一調類所含的字彼此大體一樣,因而,可利用泰安話的調類陰、陽、上、去推知普通話的調類,然后將泰安話的調值改為普通話的調值。這就是聲調類推法。
但是,還有一些漢字不能按對應規律類推,例如:“法、北、鐵”普通話歸上聲,泰安話卻歸陰平;“珍、他、估”普通話歸陰平,而泰安話歸上聲。類似這些調類不能類推的字,統稱“調類例外字”(也有人叫“聲調例外字”)。
第五節 音 節
一、普通話的音節
音節是語音結構的基本單位,由一個或幾個音素按一定規律組合而成,人們可以憑著聽覺和發音時的肌肉感覺,自然地察覺到地最小地語音片段。普通話里,除個別情況外,一個漢字對應的就是一個音節。
音節是由音素構成的。音素可以按照音色的不同劃分為元音音素和輔音音素兩大類。而傳統的漢語語音學認為,普通話音節由聲母、韻母和聲調三個部分構成。1、聲母,主要是指輔音聲母;2、韻母,指音節中聲母后面的部分,韻母內部又可分為韻頭、韻腹、韻尾三部分。3、韻頭,又叫介音,是指介于輔音聲母和韻腹即主要元音之間的音,又叫頭音。普通話中只有i、u、ü三個介音;4、韻腹,是韻母中口腔開合度最大的元音,也是音節中最響亮、最突出、聽覺感覺最顯著的部分。如果音節中只有一個元音,這個元音就是韻腹;5、韻尾,是一個音節的收束部分,發音較短、較弱,又叫尾音。普通話只有i、u、o、n、ng五個音素充當尾音。6、聲調,指的是音節中具有區別意義的音高變化。普通話有四種基本聲調:陰平、陽平、上聲、去聲。
二、普通話的音節結構類型
普通話音節的組合,有以下幾種類型:
聲母+(韻頭+韻腹+韻尾)+聲調;如xiù秀
聲母+( O +韻腹+韻尾)+聲調;如gāi該
聲母+(韻頭+韻腹+ O )+聲調;如xué學
聲母+( O +韻腹+ O )+聲調;如 tǎ塔
O +(韻頭+韻腹+韻尾)+聲調;如yán延
O +(韻頭+韻腹+ O )+聲調;如wǒ我
O +( O +韻腹+韻尾)+聲調;如ǒu偶
O +( O +韻腹+ O )+聲調;如yù玉
音節
︱
︱ ︱ ︱
聲母 韻母 聲調
︱
︱ ︱ ︱
韻頭 韻腹 韻尾
普通話音節結構表
組成舉例 聲母 韻母 聲調
韻頭(介音) 韻腹(主要元音) 韻尾
元音 輔音
秀xiù x i (o) u 去聲
該gāi g a i 陰平
學xué x ü (ê) 陽平
塔tǎ t a 上聲
延yán (i) a n 陽平
我wǒ (u) o 上聲
偶ǒu o u 上聲
玉yù ü 去聲
注:音節結構是從語音上的分析,為了教學方便,必要時將漢語拼音的某些拼法加括號( )還原。例如:yi、wu、yu還原為(i)(u)(ü);iu、ui、un分列時還原為i(o)u、u(e)i、u(e)n;ie、üe分列時還原為i(ê)、ü(ê)等。
從普通話音節結構表可以看出,普通話音節結構有以下特點:
1.普通話音節最多有四個音素,如,狀(zhuàng);最少只有一個音素,如,鵝(é)。
2.每個音節最少要由三個成分組成,即聲母、韻母、聲調。它的聲母可以是零聲母,韻母中可以沒有韻頭、韻尾,但必須有韻腹,韻腹和聲調是音節中必不可少的成分。
3.一個音節最多可以由五個成分組成,例如:“環”(huán),由聲母h、韻頭u、韻腹a、韻尾n和陽平聲調組成。
4.音節中必須有元音音素,至少一個,最多可有三個,分別充當韻母的韻頭、韻腹和韻尾。
5.每個元音都能充當韻腹,如果韻母不止一個元音時,就由其中口腔開合度最大、發音最響亮的元音充當韻腹。韻頭只能由i u ü充當,韻尾由元音i u (o)或鼻輔音n ng充當。
6.輔音音素只出現在音節的開頭(作聲母)或末尾(作韻尾),普通話沒有復輔音的情況。
7.單韻母(除舌尖韻母﹣i前、﹣i后外),復韻母和鼻韻母(除eng ong外)都能自成音節,其聲母是零聲母。
以上是普通話音節結構的基本特點。另外,由幾個特殊的嘆詞音節只有輔音而沒有元音。例如:(呣)ng(嗯)hm()hng(哼)等,其中m ng都是單輔音,hm hng都是兩個輔音拼合而成。上述情況只是普通話音節的個別現象。
三、音節的聲韻配合規律
普通話音節由聲母、韻母和聲調構成,但不是任何聲母和任何韻母都可以相拼。了解普通話聲韻的拼合規律,對掌握普通話音節以及學習漢語拼音音節拼寫法都是必不可少的。
普通話音節有完整的系統。構成普通話音節的二十一個輔音聲母和三十九個韻母,有機地拼合成四百多個基本音節(附錄一),加上四個聲調的配合,則可組成一千二百多個音節,普通話聲韻調的配合,有一定的規律性,其中聲母和韻母的拼合規律最為明顯,主要表現在聲母的發音部位和韻母的四呼關系上。傳統的漢語語音學把韻母按開頭元音的唇形特點分為開口呼、齊齒呼、合口呼和撮口呼四類。聲母的發音部位則分為雙唇音、唇齒音、舌尖前音、舌尖中音、舌尖后音、舌面音和舌根音,其中舌尖中音有分為d、t和n、l兩類。依據這一關系,可將普通話聲母和韻母的配合規律列成下表:
普通話聲韻配合關系表
韻母類別聲韻配合情況聲母 開口呼 齊齒呼 合口呼 撮口呼
雙唇音 b p m 有 有 有(只限u) 無
唇齒音 f 有 無 有(只限u) 無
舌尖前音 z c s 有 無 有 無
舌尖中音 d t 有 有 有 無
n l 有 有 有 有
舌尖后音 zh ch sh r 有 無 有 無
舌面音 j q x 無 有 無 有
舌根音 g k h 有 無 有 無
零聲母 有 有 有 有
一、聲韻配合的規律
從表中可以歸納出普通話聲韻配合的主要規律:
(一)雙唇音b、p、m除了不與撮口呼韻母相拼外,可以跟開口呼、齊齒呼、合口呼韻母相拼。
(二)唇齒音f只跟開口呼、合口呼(限于u)韻母相拼,不跟齊齒呼、撮口呼韻母相拼。
(三)舌尖前音z、c、s只跟開口呼、合口呼韻母相拼,不跟齊齒呼、撮口呼韻母相拼。
(四)舌尖中音d、t不能跟撮口呼韻母相拼,但可以和開口呼、齊齒呼、合口呼韻母相拼。
(五)舌尖中音n、l可以跟開口呼、齊齒呼、合口呼、撮口呼四類韻母相拼。
(六)舌尖后音zh、ch、sh、r只跟開口呼、合口呼韻母相拼,不跟齊齒呼、撮口呼韻母相拼。
(七)舌面音j、q、x可以跟所有齊齒呼、撮口呼的韻母相拼,但不跟開口呼、合口呼韻母相拼。
(八)舌根音g、k、h只跟開口呼、合口呼韻母相拼,不跟齊齒呼、撮口呼韻母相拼。
(九)零聲母則能跟四呼中所有的韻母相拼。
上述規律中,凡屬某類聲母與某類韻母不能相拼的,概無例外;能相拼的,則并非指全部能相拼,還可以存在特殊情況,。例如:一般來說,開口呼韻母能與舌面音以外的聲母相拼,但其中的ê、er這兩個韻母就不與任何輔音相拼,還有舌尖韻母﹣i(前)、﹣i(后)分別不與舌尖前、舌尖后以外的輔音聲母相拼。
第六節 音 變
音變就是語音的變化。人們說話時,不是孤立地發出一個個音節,而是把音節組成一連串自然的“語流”。在語流中,由于相鄰音節的相互影響或表情達意的需要,有些音節的讀音發生一定的變化,這就是語流音變,也叫音變。普通話的音變主要包括變調、輕聲、兒化、語氣詞“啊”的音變等。下面分別來說明它們的音變規律。
一、變調
在單讀一個個音節的時候,普通話有四種基本聲調,即陰平、陽平、上聲、去聲。一般來講,漢語一個音節就對應一個漢字,因此聲調又稱為“字調”。每個音節、每個字不是一個個孤立的單位,在詞語、句子中由于相鄰音節的相互影響,有的音節的聲調發生變化,這種音變現象叫做變調。普通話的主要變**況有:上聲變調,去聲變調,“一”、“不”的變調,疊字形容詞的變調。
上聲變調
上聲在普通話四個聲調中音長最長,基本上是個低調,調值為214。上聲在陰平、陽平、上聲、去聲前都會產生變調,只有在單念或處在詞語、句子的末尾才有可能讀原調。其變調規律是:
(一)、上聲音節在陰平、陽平、去聲(非上聲音節)前,丟掉后半段上升的尾巴,調值由214變為半上聲21。例如:
上聲+陰平:百般 bǎibān 保溫 bǎowēn 打通dǎtōng 紡織fǎngzhī 海關hǎiguān
上聲+陽平:祖國 zǔguó 旅行lǚxíng 導游dǎoyóu 改革gǎigé 朗讀lǎngdú
上聲+去聲;廣大guǎngdà 討論tǎolùn 挑戰tiāozhàn 土地tǔdì 感謝gǎnxiè
注:上聲音節在輕聲前的變**況要根據輕聲音節的情況而定。
1.當輕聲音節由上聲字構成時,前面的上聲音節的變調有兩種情況,一是變讀為陽平,調值時35;二是變讀為半上,調值是21。例如:
陽平:等等děngdeng 講講jiǎngjiang 想起xiǎngqi
半上;嫂子 sǎozi 碾子niǎnzi 姐姐jiějie
2.當輕聲音節由非上聲字構成,前面的上聲音節變讀為半上,調值是21。例如:
陰平: 打聽dǎting 眼睛yǎnjing 比方bǐfang
陽平: 本錢běnqian 老婆lǎopo 老爺lǎoye
去聲: 腦袋nǎodai 寡婦guǎfu 本事běnshi
(二)、上聲音節在上聲音節的前面,即兩個上聲相連,則前一個上聲的調值由214變為35,與普通話陽平的調值相同,而后一個上聲保持原來的調值不變。例如:
上聲+上聲:懶散lǎnsǎn 手指shǒuzhǐ 母語mǔyǔ 鬼臉guǐliǎn 海島hǎidǎo
可口kěkǒu 領導lǐngdǎo 野草yěcǎo 水果shuǐguǒ 理解lǐjiě
(三)、三個上聲音節相連,如果后面沒有緊跟著其他音節,也不帶什么語氣,末尾音節一般不變調。開頭和當中的上聲音節有兩種變**況:
1.當詞語的結構是“雙單格”時,即2+1結構,開頭和當中的上聲音節調值變為35,跟陽平的調值一樣。例如:
水彩筆 shuǐcǎibǐ 選舉法xuǎnjǔfǎ 展覽館zhǎnlǎnguǎn 考古所kǎogǔsuǒ
2.當詞語的結構是“單雙格”時,即1+2結構,開頭音節處在被強調的邏輯重音時,讀作“半上”,調值變為21,當中音節則按兩上變調規律變為35。例如:
冷處理lěngchǔlǐ 小兩口xiǎoliǎngkǒu 好導演hǎodǎoyǎn 海產品hǎichǎnpǐn
(四)、多個上聲音節相連時,要根據其詞語組合情況和邏輯重音的不同,做不同的處理。例如:
想買果脯 xiǎng mǎi guǒpǔ 永遠美好yǒngyuǎn měihǎo
小組長請你往北走。 xiǎozǔzhǎng qǐngnǐ wǎng běi zǒu。
“一”、“不”的音變
“一”、“不”都是古清聲母的入聲字。普通話“一”的單字調是陰平55調值,“不”的單字調是去聲51調值,在單念、表序數或處在詞句末尾的時候,不變調。這兩個字的變調取決于后一個連讀音節的聲調。
(一)、“一”有三種變**況:
1.在去聲音節前調值由55變為35,跟陽平的調值一樣。例如:
“一”+去聲:一半yībàn 一共yīgòng 一向yīxiàng 一度yīdù 一概yīgài
2.在陰平、陽平、上聲(非去聲)前,調值由55變為51,跟去聲的調值一樣。例如:
“一”+陰平:一般yībān 一邊yībiān 一端yīduān 一天yītiān 一聲yīshēng
“一”+陽平:一連yīlián 一時yīshí 一同yītóng 一頭yītóu 一群yīqún
“一”+上聲:一舉yījǔ 一口yīkǒu 一起yīqǐ 一手yīshǒu 一體yītǐ
3.夾在詞語中間的時候讀輕聲。例如:
X+“一”+X:學一學xuéyixué 看一看kànyikàn 談一談tányitán
(二)、“不”字有兩種變**況。
1.“不”在去聲音節前調值由51變為35,跟陽平的調值一樣。例如:
“不”+去聲:不必búbì 不變búbiàn 不測búcè 不錯búcuò 不但búdàn
2.夾在詞語中間的時候讀輕聲。例如:
X+“不”+X:買不買mǎibumǎi 來不來láibulái 會不會huìbuhuì
去聲變調
當兩個去聲相連,前面的去聲音節不讀重音的時候,調值沒有降到最低,調值變為高降調53,稱作“半去”。例如:
去聲+去聲:飯店fàndiàn 貴重guìzhòng 介紹jièshào 密切mìqiè 戲劇xìjù
疊字形容詞的變調
形容詞重疊一般有AA式、ABB式或AABB式三種。
(一)、AA式的變調
疊字形容詞AA式第二個音節原字調是陽平、上聲、去聲(非陰平)時,同時AA式后加“兒尾”,重疊的第二個音節變成“兒化韻”時,聲調可以變為高平調55調值,跟陰平的調值一樣。例如:
慢慢兒mànmānr 大大兒dàdār 快快兒kuàikuāir 好好兒hǎohāor
(二)、ABB式、AABB式的變調
當后面兩個疊字音節的聲調是陽平、上聲、去聲(非陰平)時,調值變為高平調55,跟陰平的調值一樣,AABB式中的第二個A讀輕聲。例如:
ABB式:
綠茸茸lǜrōngrōng 綠油油lǜyōuyōu 紅彤彤hóngtōngtōng 慢騰騰màntēngtēng
AABB式:
慢慢騰騰mànmantēngtēng 馬馬虎虎mǎmahūhū 舒舒服服shūshufūfū
注意:1.上述變調規律僅就ABB式和AABB式形容詞的一般情況而言。
2.一部分書面語的疊字形容詞不變調。例如:白皚皚、金閃閃、轟轟烈烈、堂堂正正、沸沸揚揚、閃閃爍爍等。
二 輕聲
1.什么是輕聲?
輕聲不是第五種聲調,而是一種聲調的弱化形式。輕聲離不開特定的語言環境,只出現于語言組合之中(如詞、短語等)。輕聲字在詞語中讀得既短又輕,在物理上表現為音長變短、音強變弱。
就音高而言,輕聲無統一而固定的音高。一般情形是:上聲字后面的輕聲字的音高較高(4)、陰平和陽平后面的輕聲字的音高偏低(2和3)、去聲字后面的輕聲字的音高最低(1)。
輕聲有時還引起音色的變化,如“爸爸”的后一個“爸”、“哥哥”的后一個“哥”的聲母都有濁化傾向。輕聲字的韻母含混,甚至還會脫落。
2. 輕聲詞
1)助詞“的、地、得、著、了、過”和語氣詞“吧、嘛、呢、啊”等。
2)疊音詞和動詞重疊式后頭的字:娃娃、弟弟、看看、玩玩。
3)詞的后綴“子、頭”和表復數的“們”。區別:桌子—石子 雞子(雞)—雞子(雞蛋)
4)趨向動詞“來、去、起來、下來”等。
5)名詞、代詞后面的方位語素和詞。
6)量詞“個”。
7)一些常用的雙音節詞的第二個音節習慣上讀輕聲:事情、消息、西瓜、力量、吩咐、關系。
3.輕聲的作用
區別意義:孫子兵法與寶貝孫子、腦袋瓜子和炒瓜子。
區別詞性:大意失荊州與段落大意、十分利害與利害沖突。
三 兒化
1.什么是兒化
兒化是指詞的后綴“兒”與其前音節的韻母結合為一體,并使該韻母帶上卷舌音色的一種音變現象。在書面語中,這種“兒”通常被省略。
2.兒化韻的發音
1)無韻尾或有u尾+卷舌動作:車兒、包兒
2)有-i、-n韻尾的+韻尾丟失或添加韻腹:塊兒、人兒
3)有高元音i、ü韻腹的+央元音:喜兒、魚兒
4)有舌尖元音[?]、[τ]的變為:樹枝兒、瓜子兒
5)有-ng尾的+韻尾丟失且元音鼻化:瓶兒、芒兒
2.兒化的作用
區別詞義:頭——頭兒 眼——眼兒
區別詞性:忙——忙兒 偷——偷兒
帶有感情色彩:貓兒 老頭兒 小淘氣兒
四 語氣詞“啊”的音變
第七節 音位
一 音位概說
音位是一個語音系統中能夠區別意義的最小語音單位。音位是按照語音的社會屬性劃分出來的。在一種語音里,音素往往要遠遠地多于音位。例如,在普通話里,音位/a/代表著四個不同的音素[a]、[ε]、[α]、[A]。音位是在實際語境中通過對比和替換而歸納出來的。
音位的分類:元音音位、輔音音位和調位。其中調位為非音質音位。
二 音位變體
一個音位往往包含一些不同的音,這些音即稱為音位變體。音位變體是音位的具體表現形式,音位是從中概括歸納出來的,因而音位具有一定的抽象性。音位與音位變體的關系是類別與成員的關系。例如,普通話的/ a /音位在語境中表現為以下形式[ a ](安、愛)、[ε](嚴、遠)、[ A ](啊、牙)和[α](昂、王)。
音位變體可分成條件變體和自由變體。在一定條件下出現的變體即為條件變體,如前面/ /的各種變體即是。沒有條件限制,可以自由替換而不影響意義的音位變體則為自由變體,如南京話中的[ n ]和[ l ]。
歸納音位應在同一語音系統中進行。歸納音位的標準主要是語音的辨義功能、互補分布和音感差異。在一個語音系統中,如果某種語音差異能夠導致意義的不同,那么這種差異就是根本性的,并最終成為不同音位之間的界限。構成上述差異的語音特征被稱作“區別性特征”,如送氣與不送氣、四聲即是。對音位的條件變體而言,不同的變體各有特定的分布位置,這種狀況就是所謂的“互補分布”。處于互補狀態的語音差異一般不造成音位的對立。因此,互補分布也是歸納音位的一種重要標準。但必須注意,當處于互補位置的幾個音在音感上差別過大時,則不宜歸納為一個同一音位,如[ m ]、[ η]即是。所以,音感是劃分音位的一個參照標準。
三 普通話音位
元音音位10個:/ a /、/ o /、/ /、/ e /、/ i /、/ u /、/ y /、/ ? /、/ τ /、/ /。變體情況從略。
輔音音位22個:21個聲母+/η/。變體情況從略。
聲調音位4個:陰平55、陽平35、上聲214、去聲51。輕聲可視為原調位的變體。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