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 china.com.cn 時間: 2008-10-09
讀書臺附近已是夏家的擇居之地
遷居存在可能
雖為初唐著名,雖有“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的千古絕唱,但陳子昂和眾多歷史著名詩人一樣,沒有誰為其單獨立傳并傳與后世,筆者所能了解的,也就是關于他的生平簡介: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四川射洪縣)人,二十四歲舉進士,曾任右拾遺之職,在二十六歲、三十六歲兩次從軍邊塞,三十八歲后就辭職還鄉,最后被朝官武三思指使縣令段簡加以迫害,冤死獄中,時年四十有二。
從其生平來看,陳子昂似乎沒有來過擬或廣安。但結合其晚年不幸遭遇,陳子昂遷居應存在一定的可能性。筆者認為,朝官武三思謀害陳子昂至死,這是否是真正的史實,還值得深入推敲。
首先,陳子昂雖在后期多次進諫惹武則天不悅,但武則天并未貶革其職,擬或送斬,這足可說明武則天并未有嚴懲陳子昂之意,更無殺頭之心,朝官武三思怎敢妄斷皇意,誣陷陳子昂,更何況,此時的陳子昂已辭官還鄉,不干朝政。
其次,陳子昂是一個豪情俠義的文人,并非爭權奪利之小人,雖有政見上的不合,但一般也不會結下有深仇大恨甚至欲置之于死地的政敵。更何況,陳子昂兩次從軍邊塞,其地位又怎可與武則天身邊之要人武三思相比?又怎能與武三思成為政敵呢?
再次,陳子昂雖已辭官返鄉,但也曾經作過朝官,一個小小的縣令又怎敢將其玩于股掌之中,以致陳子昂冤死犾中?更何況,陳子昂正值中年,復出的可能性較大,難道縣令竟不為自己留點后路?即便有朝官的指使,縣令段簡也未必會一一順從,他或許可采取另一種策略:示意陳子昂舉家遷居,并隱姓埋名,永不涉政;待陳家遷走之后,再上報武三思,說陳子昂死于犾中,難道位于朝庭中的武三思還要遠道而來親自驗尸不成?這樣,縣令段簡既沒得罪武三思,也留給了陳子昂一條生路,這豈不是萬全之策?
由此可推,陳子昂遷居岳池、廣安一帶是有可能的。而且,廣安一帶至今仍流傳有陳子昂到這一方隱居的傳說,如鄰水縣西天鄉云頂寨的流杯池,相傳曾為陳子昂隱居之所,以至于
杜甫為瞻仰子昂遺跡而巡游于此,并留下手跡“書崖”二字。
退一步說,即便是陳子昂真的是冤死犾中,其后人也很可能遷居。陳子昂出生于富豪世家,在陳子昂生前,其家族在射洪縣境內的影響不可謂不大。但接連遭遇陳子昂父親病死、陳子昂冤死,其家族自然是一落千丈,又特別是陳子昂被縣令害死后,陳子昂的后人在射洪還有立足之地?與其在射洪時刻擔心縣官迫害、出門隨時遭遇冷落,還不如舉家外遷,離開射洪。
因此,筆者認為,無論是陳子昂本人,還是陳子昂的后人,《四川通志》所載遷居之事是可信的,而非信口妄載之舉。
當然,筆者并非專家,作出以上的斗膽分析,僅是拋出一塊粗糙的磚頭,希望能引來專家之精玉,本著忠于史實的態度,早日為《四川通志》載陳子昂或其后人遷居之事定言、定性。
文章來源: 新華網責任編輯: 姜一平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