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購是近年來普通消費者最為頻繁的消費方式之一,網購產品質量也一直存在參差不齊的問題。從問卷調查結果看,近50%的消費者對產品本身問題存在不滿,其中25.45%的消費者“吐槽”網購假貨太多、真假難辨,另外有24.36%表示商家存在夸大宣傳的問題。
在網購中,價格也是消費者的一大敏感點。調查結果顯示,12.73%的消費者認為網購定價變動太頻繁,“買完后發現商品降價”的體驗傷害了不少消費者。不過最讓網購從業者汗顏的是,越來越多關于買家給差評后被惡意報復的事件曝光,消費者甚至還因此受到人身威脅。在調查結果中,有6.55%的消費者對“給差評被恐嚇或被報復”進行了“吐槽”。
歷年“3.15”,電商假貨問題都是繞不開的熱門話題之一。在電商發展已經相對成熟的當下,這個“老生常談”的話題,依然未能完全解決。
在調查問卷中,幾乎一半的消費者集中吐槽的是商品的質量問題。同時,也有網友無奈笑稱,“想在網上買個正品不容易,現在,想評個‘差評’也不容易了啊。”
●吐槽一:真真假假太難辨
已經懷孕快9個月的準媽媽肖女士,正在考慮為自己還未出生的孩子購買紙尿布,而有過經驗的媽媽朋友告訴她,曾遇到過在網上買到假貨的經驗,讓她望而卻步。“小孩子的東西不敢亂買,網上的東西看不見、摸不著,我還是很擔心。”因為這些疑慮,她還是遲遲沒有下手,她覺得到時候還是去線下超市直接采購,或許才放心。
連嬰兒紙尿布都有假貨,這讓她對網購再次失去了信任。而更早之前,她還因一次購買化妝油的經歷對網購產生了極大的懷疑。
肖女士一直愛在自己很信任的一個電商網站上買東西,因為知道化妝品假貨多,在選擇中她還是非常謹慎。經過朋友推薦,之前實體店買過的一款化妝油讓她十分喜歡,她就決定在該網站買下,因為確實比實體店便宜幾十元。
“用過幾次之后,我總覺得很刺激,每次用到眼睛部位的時候,還有些刺痛感。”肖女士稱,當時并沒有懷疑自己買到的是假貨,直到有一個閨蜜來自己家里,用了這款產品之后,才告訴了她真相。
一次次失敗的網購體驗,讓與肖女士有過同類經歷的消費者有些灰心和失望。電商發展到今天,給消費者帶來便捷的同時,也應該讓消費者感受到產品質量的可靠。盡管在眾多網店中,商家都在網頁上醒目地打出“保證正品”等字眼,但真正的正品又有多少,恐怕只有商家心里最清楚。
業內點評
這么多年來,電商假貨的問題并不新鮮,但一直沒能徹底解決。假貨銷售者之所以肆無忌憚,原因就在于違法成本太低,甚至無成本。電商平臺由于不必擔心殃及自己,對售假者身份資料的審核,往往是走走過場,導致售假者大賺不義之財后還能全身而退,無處尋覓。如果電商平臺必須為騙子承擔代賠責任,必然會激活消費者的維權積極性,電商平臺的準入門檻和監管手段必將大大提高。
●吐槽二:買家差評后收到冥幣
更讓網購消費者寒心的是,對電商商品不滿意,連給個“差評”都不容易了。
也不知道是從什么時候開始的,消費者開始習慣性地給“好評”了,不是因為真的覺得“好”,而是給一個“差評”后,有的賣家會無休止地糾纏,讓有些買家招架不住。
由于給了一家電商商家“差評”,一位叫小穎的買家的遭遇在網上傳得沸沸揚揚。小穎在網上買了一件女裝后,因尺寸問題與賣家協商退貨,在協商過程中,賣家要求小穎承擔一半運費,但小穎覺得不合理,后來聯系商家也沒有得到回應,于是小穎就直接給賣家打了一個“差評”。
不料幾天后,小穎竟收到一個神秘包裹。她打開這份包裹一看,著實嚇了一跳,里面竟是5捆冥幣。后經官方查實,這些冥幣正是小穎給出“差評”的店家寄出。
這樣的一次消費體驗,不僅給當事人造成了極大的心理陰影,就連普通旁觀者都為之驚訝。
有多名消費者向記者稱,盡管給予“差評”后沒有遇到上述這樣的商家,但有過被商家反復打電話要求修改評價的經歷,有些商家直接與買家協商,愿意在修改評論之后,給買家返還小額的退款等。
現在,從電商平臺來看,給出“好評”的理由已經變得很勉強,如“沒有給差評的習慣”“就是習慣性給好評”等。這也直接導致消費者在網上購物時看到的商品評價,都存在“修飾”的痕跡,而難以看到消費者對商品的真實、客觀評價。
業內點評
電商平臺建設初期,會出現部分商家通過控制用戶對商品的負面評價來拉動銷售,這種信息不對稱在短期內能幫助電商提高銷售,但從長期角度來看,其犧牲的是用戶體驗和商家自己的口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