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史:
◆ 原始社會
神農時代傳說茶葉被人類發現是在公元前28世紀的神農時代,《神農百草經》有“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之說,當為茶葉藥用之始。
◆ 西周
據《華陽國志》載:約公元前一千年周武王伐紂時,巴蜀一帶已用所產的茶葉作為“納貢”珍品,是茶作為貢品得最早記述。
◆ 東周
春秋時期嬰相齊竟公時(公元前547---公園前490年)“食脫粟之飯,炙三弋五卵,茗茶而已”。表明茶葉已作為菜肴湯料,供人食用。
◆ 西漢(公元前206--24年)
公元前59年,已有“烹茶盡具”,“武陽買茶”的記載,這表明四川一帶 已有茶葉作為商品出現,是茶葉進行商貿的最早記載。
◆ 東漢(公元25--220年)
東漢末年、三國時代的醫學家華佗《食論》中提出了“苦荼久食,益意思”,是茶葉藥理功效的第一次記述。
◆ 三國(公園220 265)
史書《三國志》述吳國君主孫皓(孫權的后代)有“密賜茶荼以代酒”,是“以茶代酒”最早的記載。
◆ 隋(公元581--618年)
茶的飲用逐漸開始普及,隋文帝患病,遇俗人告以烹茗草服之,果然見效。于是人們競相采之,并逐漸由藥用演變成社交飲料,但主要還是在社會的上層。
◆ 唐(公元618--907年)
唐代是茶作為飲料擴大普及的時期,并從社會的上層走向全民。
唐太宗大歷五年(公元770年)開始在顧渚山(今浙江長興)建貢茶院,每年清明前興師動眾督制“顧渚紫筍”餅茶,進貢皇朝。唐德宗建中元年(公元780年)納趙贊議,開始征收茶稅。
公元8世紀后陸羽《茶經》問世。唐順宗永貞元年(公元805年)日本僧人最澄大師從中國帶茶籽茶樹回國。是茶葉傳入日本最早的記載。
唐懿宗咸通15年(公元874年)出現專用的茶具。
◆宋(公元960--1279年)
宋太宗太平興國年間(公元976年)開始在建安(今福建建甌)設宮焙,專造北苑貢茶,從此龍鳳團茶有了很大發展。
宋徽宗趙佶在大觀元年間(公元1107年)親著《大觀茶開》一書,以帝王之尊,倡導茶學,弘揚茶文化。
◆明(公元1368--1644年)
明太祖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設茶司馬,專門司茶貿易事。
明太祖朱元璋與洪武24年(公元1391年)9月發布詔令,廢團茶,興葉茶。從此貢茶由團餅茶改為芽茶(散葉茶),對炒青葉茶的發展起了積極作用。
◆清(公元1644--1911年)
1657年中國茶葉在法國市場銷售。
光緒31年(1905年)中國首次組織茶葉考察團赴印度、錫蘭(今斯里蘭卡)考察茶葉產制,并購得部分制茶機械,宣傳茶葉機械制作技術和方法。
1896年福州市成立機械制茶公司,是中國最早的機械制茶業。
茶道:
中國人的民族特性是崇尚自然,樸實謙和,不重形式。飲茶也是這樣,在中國飲茶分為兩類,一類是“混飲”,即在茶中加鹽、加糖、加奶或蔥、桔皮、薄荷、桂元、紅棗,根據個人的口味嗜好。另一類是“清飲”即單單用開水泡茶來喝。“清飲”又可分為四個層次。將茶當飲料解渴,大碗海喝,稱之為“喝茶”。如果注重茶的色香味,講究水質茶具,喝的時候又能細細品味,,可稱之為“
品茶”。如果講究環境、氣氛、音樂、沖泡技巧及人際關系等,則可稱之為“茶藝”。而在茶事活動中融入哲理、倫理、道德,通過品茗來修身養性、陶冶情操、品位人生、參禪悟道,達到精神上的享受和人格上的澡雪,這才是中國飲茶的最高境界——茶道。
“和、靜、怡、真”被認為是中國茶道的四諦。因為,“和”是中國這茶道哲學思想的核心,事茶道的靈魂。“靜”是中國茶道修習的不二法門。“怡”是中國茶道修習實踐中的心靈感受。“真”是中國茶道終極追求。
茶葉分布:
中國大致可分為四大茶區,包括江南茶區、江北茶區、華南茶區、西南茶區。全國茶葉產區的分布,主要集中在江南地區,尤以浙江和湖南產量最多,其次為四川和安徽。隨著茶葉的傳播,目前茶葉的生產和消費幾乎遍及全國和世界五大洲的國家和地區。
六大茶類:
綠 茶
綠茶是歷史上最早的茶類。古代人類采集野生茶樹芽葉曬干收藏,就可以看作是綠茶加工的開始了,距今至少有三千多年的歷史。但真正意義上的綠茶加工,是從公元8世紀發明蒸青制法開始,到12世紀又發明炒青制法,綠茶加工技術已比較成熟,一直沿用至今,并不斷完善。
紅 茶
紅茶的干茶色澤與沖泡的茶湯以紅色為主調,所以稱為紅茶。以適宜制作本品的茶樹新芽葉為原料,經微雕、揉捻、發酵、干燥等典型工藝過程精制而成。
烏 龍
茶
烏龍茶,也稱青茶、半發酵茶,以本茶的創始人而得名。它是我國幾大茶類中,獨具鮮明特色的茶葉品類。烏龍茶綜合了綠茶和紅茶的制法,品質介于二者之間,既有紅茶的濃鮮味,又有綠茶的清芬香,所以有“綠葉紅鑲邊”的美譽。飲后齒頰留香,回味甘鮮。烏龍茶的藥用作用,主要突出在分解脂肪、減肥健美等方面。在日本,烏龍茶被稱為“美容茶”、“健美茶”。
黃 茶
在炒青綠茶的過程中,人們發現,由于殺青、揉捻后干燥不足或不及時,葉色即變黃,于是產生了新的品類——黃茶。
白 茶
白茶,屬輕微發酵茶,是我國茶類中的特殊珍品。因其成品茶多為芽頭,滿披白毫,如銀似雪而得名。白茶的歷史悠久,其清雅芳名的出現,迄今已有八百八十余年了。它的主要品種有白牡丹、白毫銀針。
黑 茶
黑茶,在鮮葉選料、工藝流程和對其色澤、品質的要求上,都具有其獨特的標準與風味,形成了同其它茶類不同,獨占一個“黑”字的茶類。
十大名茶
西湖龍井
龍井,本是一個地名,也是一個泉名,而現在主要是茶名。龍井茶產于浙江杭州的龍井村,歷史上曾分為“獅、龍、云、虎”四個品類,其中多認為以產于獅峰的品質為最佳。龍井屬炒青綠茶,向以“色綠、香郁、味醇、形美”四絕著稱于世。好茶還需好水泡。“龍井茶、虎跑水”被并稱為杭州雙絕。虎跑水中有機的氮化物含量較多,而可溶性礦物質較少,因而更利于龍井茶香氣、滋味的發揮。沖泡龍井茶可選用玻璃杯,因其透明,茶葉在杯中逐漸伸展,一旗一槍,上下沉浮,湯明色綠,歷歷在目,仔細觀賞,真可說是一種藝術享愛。
蘇州碧螺春
產于江蘇吳縣太湖之濱的洞庭山。碧螺春茶葉用春季從茶樹采摘下的細嫩芽頭炒制而成;高級的碧螺春,0.5公斤干茶需要茶芽6-7萬個,足見茶芽之細嫩。炒成后的干茶條索緊結,白毫顯露,色澤銀綠,翠碧誘人,卷曲成螺,故名“碧螺春”。此茶沖泡后杯中白云翻滾,清香襲入,是國內著名的名茶,常被作為高級禮品。
黃山毛峰
產于安徽黃山,主要分布在桃花峰的云谷寺、松谷庵、吊橋閹、慈光閣及半寺周圍。這里山高林密,日照短,云霧多,自然條件十分優越,茶樹得云霧之滋潤,無寒暑之侵襲,蘊成良好的品質。黃山毛峰采制十分精細。制成的毛峰茶外形細扁微曲,狀如雀舌,香如白蘭,味醇回甘。黃山名茶眾多,除毛峰外,還有休寧的“屯綠”,太平的“猴魁”,歙縣的“老竹大方”等等,都各具特色,膾灸人口。
廬山云霧
產于江西廬山。號稱“匡廬秀甲天下”的廬山,北臨長江,南傍鄱陽湖,氣候溫和,山水秀美十分適宜茶樹生長。廬山云霧芽肥毫顯,條索秀麗,香濃味甘,湯色清澈,是綠茶中的精品。
六安瓜片
產于皖西大別山茶區,其中以六安、金寨、霍山三縣所產品最佳。六安瓜片每年春季采摘,成茶呈瓜子形,因而得名,色翠綠,香清高,味甘鮮,耐沖泡。此茶不僅可消暑解渴生津,而且還有極強的助消化作用和治病功效,明代聞龍在《茶箋》中稱,六安茶入藥最有功效,因而被視為珍品。
恩施玉露
產于湖北恩施。湖北產茶歷史悠久,早在唐代就已很著名,現仍是我國的重要產茶省份。恩施玉露是我國保留下來的為數不多的一種蒸青綠茶,其制作工藝及所用工具相當古老,與陸羽《茶經》所載十分相似。恩施玉露對采制的要求很嚴格,芽葉須細嫩、勻齊,成茶條索緊細,色澤鮮綠,勻齊挺直,狀如松針;茶湯清澈明亮,香氣清鮮,滋味甘醇,葉底色綠如玉。“三綠”(茶綠、湯綠、葉底綠)為其顯著特點。日本自唐代從我國傳入茶種及制茶方法后,至今仍主要采用蒸青方法制作綠茶,其玉露茶制法與恩施玉露大同小異,品質各有特色。
白毫銀針
這是一種白茶,產于福建北部的建陽、水吉、松政和東部的福鼎等地。白毫銀針滿坡白毫色白如銀,細長如針,因而得名。沖泡時,“滿盞浮茶乳”,銀針挺立,上下交錯,非常美觀;湯色黃亮清澈,滋味清香甜爽。由于制作時未經揉捻,茶汁較難浸出,因此沖泡時間應稍延長。白茶味溫性涼,為健胃提神,祛濕退熱,常作為藥用。在港澳地區,零售商店常將少許白茶拼配進其他茶類,以提高其檔次,進而獲取商業價值。
武夷巖茶
產于福建崇安縣武夷山。武夷巖茶屬半發酵茶,制作方法介于綠茶與紅茶之間。其主要品種有“大紅袍”、“白雞冠”、“水仙”、“烏龍”、“肉桂”等。武夷巖茶品質獨特,它未經窨花,茶湯卻有濃郁的鮮花香,飲時甘馨可口,回味無窮。18世紀傳入歐洲后,倍受當地群從的喜愛,曾有“百病之藥”美譽。
安溪鐵觀音
產于閩南安溪。鐵觀音的制作工藝十分復雜,制成的茶葉條索緊結,色澤烏潤砂綠。好的鐵觀音,在制作過程中因咖啡堿隨水分蒸發還會凝成一層白霜;沖泡后,有天然的蘭花香,滋味純濃。用小巧的工夫茶具品飲,先聞香,后嘗味,頓覺滿口生香,回味無窮。近年來,發現烏龍茶有健身美容的功效后,鐵觀音更風靡日本和東南亞。
普洱茶
產于云南西雙版納等地,因自古以來即在普洱集散,因而得名。普洱茶是采用綠茶或黑茶經蒸壓而成的各種云南緊壓茶的總稱,包括沱茶、餅茶、方茶、緊茶等。主要供藏族同胞飲用。普洱茶的品質優良不僅表現它的香氣、滋味等飲用價值上,還在于它有可貴的藥效,因此,海外僑泡和港澳同胞常將普洱茶當作養生妙品。
在其他的“中國十大名茶”說法中,一般常見到的有產于安徽屯溪等地的“屯綠”、產于安徽祁門縣的“祁紅”、產于云南的“滇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