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茶文化——茶盤與茶寵 |
中國的飲茶已有幾千年的歷史,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形成了獨特的茶文化,直到現在,中國漢族同胞還有民以茶代禮的風俗。茶文化是茶藝與精神的結合,并通過茶藝表現精神。興于中國唐代,盛于宋、明代,衰于清代。中國茶道的主要內容講究五境之美,即茶葉、茶水、火候、茶具、環境。今天小編就帶大家介紹一下中國茶文化中要用到的幾種茶具。 陸羽在他的茶專著《茶經》中分別介紹茶之具和茶之器。因在唐代的飲茶與元明以后的飲茶方式不同,元明前飲茶的茶為餅茶或團茶,飲茶方式為煎茶或點茶,所用器具頗多,故陸羽在茶之具中說的是采茶或燒水、碾茶的工具;在茶之器中說的是煎茶或點茶所用的器皿,大約有24種之多。元明以后,飲茶的茶為散茶,飲茶方法由煎茶或點茶法走向簡易化,用沸水直接沖泡散茶飲用。飲茶方法的簡便,使原來煎茶或點茶法飲用的繁雜的一些器具便被淘汰了,飲茶簡便易用的沏茶的壺、碗(盞、杯)等盛行。原來陸羽《茶經》中的茶之具也不用了,人們約定俗成地就把沖泡茶時的器皿統稱茶具了。沖泡茶的壺、碗(盞、杯)等為主茶具,另還有些輔助茶具。 茶盤大多為質地好的木材所制,如紅檀木、紫檀木、黑檀木或綠檀木。這些木質因其珍貴,人們通常供為吉祥之物,,古代有傳說長期接觸此物對身體有益。在我國古代宮廷極為流行,一些高官貴族普遍佩戴,或放名貴檀的雕品于案頭提神醒腦。基于人們回歸自然的心態和追求綠色產品,喜愛收藏珍貴產品的愿望,用檀木制作的精美茶盤,其木質堅硬,茶盤上清晰可見極具裝飾性的天然紋路,一圈圈猶如久遠的年輪,散發著遠古的純然氣息和夢幻般的迷離光澤。手感滑潤細膩,香氣幽雅。尤其是感德真品經銷的綠檀茶盤在陽光下呈黃褐色,在光線暗淡處變幻成綠色。沖泡茶時,如洗茶的水倒入茶盤,發出自然芳香。 ![]() 茶寵,所謂茶寵,茶人之寵物也。其顧名思義就是茶水滋養的寵物,一般形制適中的,長期用茶水澆濯,會讓茶寵更加的溫潤。一般茶寵的題材就是金蟾,貔貅等,在挑選一個合適的茶寵時,應考慮材質對茶的吸收和造型樂趣。根據自己的喜好,選擇合適的造型。在美觀和趣味都兼顧的條件下,選擇適合自己的茶寵。 ![]() ![]() ![]() 當然,飲茶的境界為廉、美、和、敬,不必刻意追求豪華。《易·系辭》載:“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在飲茶時,既要重視“形而上”,即在茶藝中以道馭藝,用無形的茶道指導茶藝;又要重視“形而下”,即茶器具,用有形的茶藝反映茶道的精神。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