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鑒賞]國外館藏:明代精品瓷器(二)【1】》由66test友情收集整理的,謹供需要鑒賞的朋友參考。內容如下:
青花人物故事圖梅瓶
中國江西景德鎮
元代,約1320—1350年
維多利亞與艾伯特博物館藏(C.8—1952)
此瓶最初用于貯藏酒,瓶身所繪兩幅人物場景來源于13世紀劇作家王實甫描寫愛情故事的戲劇《西廂記》。這一時期的戲劇,尤其是“雜劇”這種形式已經成為廣受歡迎的劇種,通俗圖書中的插圖也成為文學作品的重要組成部分。金元時期(1115—1368年),小說和印刷品中描繪人物故事場景的流行插圖出現在陶瓷作品上,例如瓷枕上就常常裝飾人物故事場景?!段鲙洝返膱鼍霸谇宄蹴樦魏涂滴鯐r期非常流行,但在17世紀之前十分罕見,這件元代瓷瓶應是現存最早的實例。
龍泉窯貼塑牡丹紋瓶
中國浙江龍泉
元代,約1300—1330年
在公債支持下從喬治·尤莫佛里斯藏品中購得
大英博物館藏(1937,0716.137)
元代信徒們在寺廟中用這類瓷瓶插花。斐西瓦樂·大維德爵士收藏有一件與之相似的瓶子,邊緣刻有1327年的供奉銘文。內蒙古呼和浩特出土了另一件相似的瓶子,同出的還有一件鈞窯香爐,香爐上有墨書題記,可以斷代到1309年。此形制的貼塑瓶在元代大量制造并出口到域外。在一艘從朝鮮半島新安打撈上來的1323年沉沒的木船上,有一件類似的小瓶。經統計,該艘船裝載了共計28噸重的錢幣、東南亞的檀香木、青銅器、銀器、漆器,以及20661件中國陶瓷器。潛水員還發現了船員的個人物品,以及石制品和中草藥。
龍泉窯果枝紋花口大盤
中國浙江龍泉地區
明代永樂,約15世紀初
維多利亞與艾伯特博物館藏(C.64—1964)
此類大盤用雙模具制作,沿用的是元代發展起來的傳統制造技術。這種超大規格的瓷盤是為了滿足中東客戶的需求而燒制的,他們喜歡在公眾聚餐時使用大型餐具。元代之前,中國同中東之間的貿易已經十分興盛,那時,阿拉伯和伊朗商人寄居在中國南方港口城市,大量出口龍泉窯和景德鎮窯生產的瓷器。明初洪武時期,外交和貿易被政府統一管理和控制,成為納貢體系的一部分。此盤可能是官府御制器,在龍泉官窯出土了一件與之大小相同、圖案相似的大盤的碎片。
龍泉窯牡丹紋大盤
中國浙江龍泉
明代永樂,1403—1424
巴茲爾·格雷遺贈
大英博物館藏(1989,1016.1)
無論是最大規模的類書的編撰還是武當山石碑的雕刻,永樂皇帝都大規模地操作官辦事宜。他在位期間,為宮廷或朝廷賞賜制作的器物質量極高。眾所周知,永樂朝曾參與景德鎮瓷器的生產,但考古學家在浙江省的考古工作表明,明朝初年朝廷與龍泉窯瓷器生產的關系也很密切。此瓷盤是永樂朝御制的一件瓷器,因形制碩大、胎體厚重,在燒制過程中很難保持其不變形。龍泉窯在15世紀早期的貿易和貢瓷中,尤其是在與中東的貿易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在中東的宴會上,此餐盤一旦裝滿食物,會重得難以移動。
釉里紅牡丹紋花口大盤
中國江西景德鎮
明代洪武,1368—1398
約翰·M.阿迪斯爵士捐贈
大英博物館藏(1975,1028.9)
此盤器形厚重,在釉下用氧化銅彩繪,由于氧化銅在燒制中發生變化,因此紋飾大部分呈暗灰色。盤心繪三大兩小牡丹花,環以十六朵盛開的蓮花及蓮蓬。盤外壁繪相同的蓮紋。用氧化銅顏料來繪釉下紅色紋樣,在高溫下極難燒制成功。這種顏料比表現藍色圖案的氧化鈷顏料更不穩定,因而更難焙燒。明洪武時期,陶工大量燒制單紅色和釉里紅瓷器,其數量遠比元代多。釉里紅瓷器在元代屬于試燒瓷,至明初雖已大規模燒制,但仍屬稀有品種。
紅釉留白云龍紋高足杯
中國江西景德鎮
明代永樂,1403—1424
沃爾特·塞奇威克夫人遺贈
大英博物館藏(1968,0423.2)
這件精致的高足杯為模制,內壁繪暗花龍紋,施透明釉。外壁釉里紅地上繪雙龍戲珠,龍爪五趾。永樂時期景德鎮御窯廠嚴格控制高足杯的質量,1988年在景德鎮珠山中華路西發掘出土了相同形制和紋飾的高足杯碎片,其紅銅色底釉被燒壞。從最新的考古發現可知,永樂時期的梨形執壺和大碗也有類似的紋飾,所以這件高足杯可能是一套相似紋飾容器中的一件。
釉里紅纏枝牡丹紋軍持
明代洪武,1368—1398
約翰·F·布洛克姆捐贈
維多利亞與艾伯特博物館藏(C.132—1928)
此件注水、飲水器皿俗稱“軍持”,“軍持”系馬來語,據說是從梵文“凈瓶【kundika】”派生而來。軍持的造型源自印度,因生產時間與地點的不同,其形制有一些變化。軍持是為了滿足國內和國外市場的需求燒制的,這類產品,在15世紀的東南亞廣受歡迎。越南瓷窯生產的軍持與這件軍持的形制頗為類似。明朝初年,景德鎮已經成功掌握釉里紅瓷器的技術,但這個時期使用的顏料包含銅和砷,沒有錫,其所用銅量是永宣時期的三倍。這種含銅過高而又缺少錫的顏料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