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質:和田白玉籽料
尺寸:12.3×6.2×1.3厘米(共3塊)
重量:842克
這套作品選用取自同一塊和田白玉籽料,材質潔白油潤細膩。設計獨特制作精美。每作品的形制相同,上寬下窄呈扇形,左右無框,即可每塊單獨把玩,又可三塊組合在一起陳設觀賞。
儒釋道三家學說是對中國從古至今影響最深最廣的思想,是國學思想的核心和根本,設計者所倡導的“國學玉雕”創作自然也離不開這三家思想,否則豈不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了。
歷史上有儒家治世、道家治身、佛家治心的總結。儒家思想的中心是禮治,“修齊治平”從修身到天下平,以禮貫之。道家提倡的是一種非人工的“自然”的理想之美,其基本特征是“虛靜”和“空靈”。禪宗作為中國化的佛教,它的美學價值是“沖淡”和“禪味”,具有空幻深意的存在感受。儒家從群體共存的立場出發,將個體的人生價值和生命超越落實在對群體理想的追求和奉獻之中,形成一種積極有為、奮斗不息的生命旨趣。道家則著眼于自然和超越,引導人們超越對生死、功名的執著,追求適性自牧的快樂人生。佛教從東漢時期傳入中國,經過改造之后頑強地融入了中國文化,它以解脫為坐標觀照人生,懷著對世人遭受的痛苦、迷茫、煩惱以及死亡恐懼的真誠關切,為解決世人的大悲苦、大劫難,指出解脫法門,提供精神依托之路。
儒家主張以道德去感化教育人,這種教化方式,是一種心理上的改造,使人心良善,知道恥辱而無奸邪之心。“四諦”是佛教各派共同承認的基礎教義,所謂“諦”即“真理”。“四諦”亦稱“四圣諦”,即苦、集、滅、道。苦、集二諦說明人生的本質及其形成的原因;滅、道二諦指明人生解脫的歸宿和解脫之路。當代中國佛教界將佛教的宗旨歸納為“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莊嚴國土,利樂有情”。道家的核心思想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法自然既是順應自然,不要過于刻意,“去甚,去奢,去泰”,從而“自然——釋然——當然——怡然”。
《儒》:作品在形象、服飾、姿勢上都以孔子行教圖為依據,面部表情“溫而厲,威而不猛,恭而安”。孔子雍容大度,身體稍稍前傾,雙手作揖,謙卑有禮。頭扎儒巾,雙目前視,須發飄逸,透出圣人的智慧。左上飾以乳釘紋飾璧,璧右側轉化為夔龍紋,龍代表天,璧為禮天之器,形象的表現出儒家的禮。作品背面用印刻回紋為框,表現儒家講求的規矩,用陽文隸屬鐫刻“萬世師表”,點明這件作品的主題。
《釋》:作品主體為佛祖端坐蓮花臺上講經說法,面相豐潤,細眉長目,大耳下垂,法相莊嚴又不失柔和,身材比較勻稱協調,衣著輕薄貼身,線條流動柔和,衣褶轉折自若。法相身后祥云繚繞佛光普照。下方是一眾弟子,佛祖為弟子們說法,大家用心傾聽,呈現師徒之間的融洽情景。作品背面用雙鉤陰刻線隨外形內收為框,中間以陽文隸屬鐫刻“佛度有緣人”,佛字巨大,末筆下拉到底,其余的字庇護于佛字之下,意喻佛法無邊。
《道》:作品中老子周圍被祥云瑞氣環繞,云聚云散云卷云舒,升騰飄渺幻化為仙鶴翅膀,一幅如仙似幻場景展現。老子右手執拂塵,頭微揚,凸額獅鼻,壽眉長髯,雙目微閉,嘴角微揚,衣襟、拂塵、須發、長髯隨風飛舞,怡然自樂,飄逸灑脫的仙風道骨形象躍然而出,身心俱與自然融合為一體。背面采用簡練的陰刻工藝,也是祥云瑞氣飄渺幻化,正背兩面融為一體。中間素地陽文鐫刻道家思想的核心:“道法自然”。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