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3日下午,我們離開徐渭墓園便直駛大禹陵景區。按導航儀指的路,進入紹興城區便駛上南二環快速道。當導航儀報出目的地就在右側時,透過車窗玻璃看到了右側山頂上立有一尊高大的塑像,猜想那一定是大禹像了,不過卻找不到景區
入口??焖俚郎鲜遣辉试S隨便掉頭的,只得停下車來向過路人問詢。有人指著山頂的雕像說,那不是大禹像嗎!我又問,怎么去???那人說,原來的景區入口就在這里?,F在改到會稽山公園去啦。謝過指路者,便掉轉車頭開到會稽山公園。那是一
處場面很大的景區入口。目測一下景區入口到大禹陵至少有2公里,進去了還要爬山呢,我擔心體力不夠了。老伴走過去問保安。保安說,交10元停車費可以把車開進去了。我們交了停車費,便把車駛向公園里面。進了大門,看到路邊停了幾輛電瓶車,是專門接送游客的??磥砉珗@大也有大的不便。
行至半路,看到了立于路中的“大禹陵”神道門,是一座花崗巖制作的石坊。坊頭上雕有青龍朱雀,氣勢非凡。神道門前平放一根大鐵棒,猜想可能是傳說中大
禹治水的“定海神針”。大禹陵神道象南京明孝陵神道,道路呈弧線形,兩邊松柏夾道,環境幽靜。車到大禹陵景區入口只能停在停車場上,然后檢票入內。
進入景區,首先是一片很大的廣場,正對大禹陵中軸線,盡頭建有一座花崗巖照壁,照壁內弧面刻有“大禹治水”線刻壁畫,壁頂置九只青銅大鼎。中軸線左右
兩側分別建有“鐘亭”和“鼓亭”。廣場臨河一邊有一座用花崗巖砌筑的“水上祭
壇”,祭壇四周分別雕刻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四大神獸,以示吉祥。從廣場到
大禹陵要經過一座石拱橋。到了橋頂上看出,過了橋才是原來大禹陵的范圍。向東山灣眺望,紅墻黛瓦掩映在蒼松綠樹之中,暮靄重重,原來的大禹陵范圍已經很大了啊,為什么還要擴建呢?百思不得其解。近年出去旅游感觸頗多,所見歷史古
跡,要末無人問津,無聲無息地淹沒在荒草殘垣之中;要末借題發揮,大量圈地,大興土木,香火鼎盛。這可能不完全是為政者的好大喜功,也可能與國人勢利之心有關。
過了石橋,首先看到的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大禹陵”的石碑。大禹是
傳說中華夏民族的遠古先祖,按現代考古學分類,大禹應處于原始社會和奴隸社會交替的時期,上下五千年始于夏商周。這樣遙遠的一位先祖的墓葬倒底是怎么被確認的呢?最權威的文字記錄出自司馬遷,《史記·夏本紀》記載“十年,帝禹東巡守,至于會稽而崩。”“禹會諸侯江南,計功而崩,因葬焉,名曰會稽。”《史記集解序》又說:“因病死,葬,葦棺,穿壙深七尺,上無瀉泄,下無邸水,壇高三尺,土階三等,周方一畝。”之后,班超編寫的《漢書·地理志》也有記載:“會稽山在南,上有禹冢、禹井。”兩位著名史學家有了定論,后人就沒有理由不信了。
大禹陵前有兩條石級臺階,右上左下,中間一條綠化帶。臺階坡度不算陡峭,
但長度有一、二百米。登上祭殿前的平臺,臺階正中建有一亭,亭中立有一碑,上刻“大禹陵”三個大字。看介紹,此亭為明朝嘉靖年間紹興知府南大吉所建,字也
是南大吉所書。大概當時的大禹陵就已經無跡可尋了,南大吉先生請來幾位學者查找歷史資料進行考證,最后認定石帆山西麓是大禹安息之地,便建亭立碑于以紀念??梢姡笥砹甑募o念意義已經遠遠大于考古意義了。
碑亭上面是“享殿”,一座五間四檁重檐歇山、飛檐斗拱式建筑,是祭祀大禹
的地方。享殿始建于嘉靖年間,后因年久失修,逐漸湮沒。現殿為2007年重建。走進享殿,堂上高懸“德配乾坤”匾額。墻上畫有大禹治水大型壁畫。墻角立有記載
明清祭奠大禹盛典的碑刻。
享殿南側是“禹祠”,這是一幢三開間的簡樸平房,室內塑有一尊頭戴斗笠,手持木耜的大禹雕像。左右兩側陳列有大禹在紹興的行跡地照片和傳說故事。據說
禹祠始建于夏朝少康時,為紹興姒姓宗族祭祀祖宗的地方。相傳大禹姓姒,全國姒姓以紹興為根,禹祠即姒姓宗祠。古禹祠早已湮沒,現禹祠為1986年在原址上重
建。禹祠南側小院中有一古井,名“禹井”。據說,井上之井圈為六朝時的遺物。
看過禹井,我們便從大禹陵北側的臺階下山。一路上又看到幾處古跡。最上面的是一座用巖石制作的“咸若亭”。該亭始建于宋隆興二年(1164年)。咸若,語
出《尚書·皋陶謨篇》,意為萬物應“順其性,應其時,得其宜。”大禹治水高明之處就是掌握“疏而不堵”的原則。再向下走,又看到一座“菲飲泉”,泉在巖
下,泉邊建有一亭,名曰“菲飲泉亭”。據說,泉水清冽,淺而不涸?!胺骑嫛背鲎钥鬃訉Υ笥淼姆Q贊。泉旁有宋代崖刻“菲飲泉”三字,現亭為民國二十三年(1933年)重建。走近看時,泉中置一石龜,龜旁立有一木牌,上書“幣落黿之背,長命一百歲;幣落黿之頭,萬事不用愁;幣落黿之口,好運跟你走。”看了這
塊木牌,真有點哭笑不得,一個國家級旅游景區,竟用此低劣手段公開諞游客手中的錢!到了山坡下面,又看到一座“岣嶁碑”??唇榻B說,原碑立于衡山岣嶁峰,
明嘉靖二十年(1542年)紹興知府張明道依據岳麓書院印本翻刻于此。碑文共77字,記錄了大禹治水的情景,相傳為大禹所書??磥?,中國官方自古以來就非常重視旅游景點的開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