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祿王墓是按王陵規格建造的,規模不小。看平面圖上的布置,沿中軸線,最前面是一座牌坊,依次下來是御碑亭、牌坊、神道、陵恩門、陵恩殿、蘇祿王墓。其
東側還有王妃墓、王子墓;西側有清真寺,整個建筑群占地上百畝。因蘇祿王墓園前門的道路在重修,我們進去是走的當地人指的一條小路,卻進了墓園的側門,正巧在景區中心,讓我們少走了不少路。
訪問的東王長子督馬合回國繼承王位,留下王妃葛木寧、次子溫哈剌、三子安都魯
及侍從守墓。清雍正九年(1731年)蘇祿國東王后裔以溫、安二姓加入中國籍。明末學者顧炎武過蘇祿國王墓時曾寫下“世有國人供灑掃,每勤詞客駐輪蹄。”的詩句。表達了對這位友好使者的懷念。
走進陵恩殿,殿內陳列有我國與菲律賓于1975年建立外交關系時的照片,以及近
年來菲律賓政府官員前來祭奠蘇祿王、到北營村走訪蘇祿國王后裔時拍的照片,也有蘇祿王后裔前去菲律賓訪問的照片。據說,蘇祿國王留在中國的后裔已傳至第二
十一代,除德州北營村集中居住的外,北京、天津、河南、河北等地也散居著不少東王的后裔。他們已經融入中國社會,同當地人民一道為建設自己的家園作出不懈的努力。
我們在展廳內還看到著名社會學家費孝通先生為蘇祿王墓園題寫的“東亞一家,友誼永存。”的碑刻。不過,最近從電視上看到,南海局勢并不安定,美國與菲律
賓在海上進行聯合軍事演習,矛頭直指中國。通過游覽德州蘇祿王墓,可以看出中國人在海外一貫奉行的是友好往來,互惠互利,共同發展的政策。
在蘇祿王訪問中國同時,航海家鄭和正奉明成祖之命,率領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船隊出使西洋。鄭和一路上播撒和平友誼的種子。有史料記載,明永樂四年(1406年)六月,鄭和率領二萬多人的船隊第一次出使西洋,順風南下,直達爪哇島上的麻喏八歇國(現印尼)。那里是南洋要沖,人口稠密,物產豐富,商業發達。當時,這個國家的東王、西王正在打內戰。東王戰敗,其屬地被西王的軍隊占領。鄭和船隊的人員上岸到集市上做生意,占領軍誤認為是來援助東王的,被西王麻喏八歇王部下包圍殺害170多人。事情發生后,鄭和部下紛紛請戰,急于向麻喏八歇國宣戰。就在這時,西王也弄清楚了事情的真相,心里十分懼怕,派使者前來請罪,主動愿意賠償六萬兩黃金。鄭和得知這是一場誤殺,鑒于西王誠懇的認罪態度,于是奏明皇帝,和平處理了這一事件。明成祖還決定放棄對麻喏八歇國的賠償要求,西王知道后,十分感動,兩國從此和睦相處。
明成祖的做法是化干戈為玉帛,顯示了中國的大國風范。這段歷史對現在世界上有些國家動不動以武力相威脅的政策是否有點啟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