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國家豈可無本?太子系國家根本,根本不立,何以為國?”仁宗怫然道:“朕且問卿,何人可立?”包拯叩首答道:“臣乞請建儲,無非為宗廟萬世計,陛下問臣應立何人,仍是疑臣多言。臣年將七十,且無子嗣,還想什么后福?不過耿耿孤忠,不能自默爾!”仁宗聽罷面色轉和,方道:“忠誠如卿,朕亦深知,建儲事總當舉行,待朕妥議便了。”宰相韓琦曾懷摻《漢書·孔光傳》進呈仁宗道:“漢成無嗣,曾立猶子,彼系中材主,尚能若此,況陛下?太祖手定天下,傳弟不傳子,
陛下知法先祖,何妨擇宗室為嗣呢。”詞極懇切,仁宗方為感動。仁宗問韓琦何人可擇?韓琦答:“此事非臣等敢私議,請陛下自擇!”仁宗說:“宮中嘗養二子,年少者近時不慧,就是宗實吧。”韓琦極力贊成。然而,當派內監召宗實入宮時,宗實正在居父喪,再三不愿受命。周孟陽私下問宗實倒底有何想法?宗實說:“非敢邀福,實欲避禍矣!”盂陽說:“皇上屢次傳詔,乃固辭不受,倘別有所奉,轉啟嫌疑,尚能宴安無患否?”宗實始悟,乃相隨入宮。這個宋英宗一開始還真的不愿當皇帝呢!
后,為蘇東坡說話的那個皇太后。仁宗駕崩,英宗堅持要按古制守喪三年,決定由韓琦攝政。結果遭到諸大臣和曹太后的強烈反對。剛當上皇帝,令出即不能行,心中難免不痛快,于是遷怒于曹太后。仁宗的葬禮搞得很隆重,差點拖垮了剛即位的趙曙,在仁宗大殮之日,趙曙競因病差點不能成禮,幸好韓琦等人在旁扶持,方才將儀式勉強完成。自此以后,趙曙久病不愈,大權只得交給垂簾聽政的曹太后。兩個人很少見面,加上趙曙說了些對曹太后不滿的話,雖然曹太后胸襟還算寬闊,但經不住無聊之人的口水,久而久之,兩人漸生猜疑之心,弄得朝野謠言四起,大臣
們憂恐不安。以司馬光、呂誨等人為首的大臣數次上書加以勸諫,趙曙的老師劉敞及宰相韓琦也以“孝道”相勸,使趙曙逐漸有所感悟,在大臣們的勸諫下開始奉事太后,使朝廷內外的種種謠傳漸漸平息。韓琦又出面請曹太后撤簾歸政。從此,趙曙正式親政。
封兄長為濮國公,主奉濮王祭祀。在尊崇濮王的爭論中,趙曙盡顯其不凡的駕馭之術,不惜犧牲臺諫官,以表明自己對韓琦和歐陽修等人的極大信任與重用,使得他們感恩圖報,盡職盡責,輔佐自己。趙曙勵精圖治,手下又有韓琦、富弼、歐陽修等賢臣輔佐,北宋朝政為之一新。就在這時,西夏卻加緊對宋朝的入侵,使英宗不得不再謀國防,抵抗入侵。對西夏的入侵,先是以和為貴,遣使訪問。之后采納韓琦的建議,征召義勇軍15萬人守邊,又任命了一批將領以抵擋西夏的入侵。盡管這樣,西夏軍仍屢屢入侵,成為北宋西北邊境的大患。而在朝廷內部,盡管英宗想方設法解決冗官問題,但因沒有切實可行的有力措施,反而使之愈演愈烈。英宗對皇親國戚的奢侈之風也非常氣憤,曾多次想下決心處理,但每次都在貴族豪強勢力的反對下,雷聲大而雨點小。內憂外患,弄得英宗焦頭爛額,不堪應付。終于在公元1066年舊病復發,臥床不起,這個本想勵精圖治的皇帝終于撒手而去。
附葬有英宗皇后以及北宋的開國功臣趙普、曹彬和大將狄青、楊延昭等大臣的墓。不過在一大片玉米田青紗帳的掩蔽下,已經很難找得到這些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