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壺口東北約20公里的地方,有一條南北長約近80公里的山脈,逶迤蜿蜒,地跨山西大寧與吉縣兩縣地域。如果有雄鷹翱翔其上,居高而鳥瞰此山脈的整體形狀走勢,這山脈竟像是一彎落在河東大地上的上弦月兒。這就是有赫赫之名的人祖山。
高高的人祖山,主峰位于吉縣境內,海拔達1742米,其北麓延伸至大寧縣西南部,當地人稱之為風山;其南麓則有管頭和高祖二山,高祖山古有漢高祖廟,西漢時曾在此置北屈縣,山以廟名且歷史頗古。站在管頭山北望人祖山主峰,10余公里之外,只見山走龍蛇,嵯峨屈突,峰巒排列尤如古堡羅列,視野中盡是一派蒼古之風。如若登上人祖山頂峰四望,那又是一番風光。環視之下,方圓近百平方公里之內,竟然難覓幾處人煙居所。
千百年來,世稱此山乃人祖之山,然而今天偏是罕有人跡,這可以說是當今人祖山的一大特色。但雖如此,可也決不意味著你就可以隨便藐視或否定這里曾經有過人類悠久歷史和文化的存在。北魏時,酈道元的《水經注》中寫到黃河水南流經過“河東北屈縣西”,這北屈縣的縣城就在今天人祖山東南麓的麥城村。《水經注》講:“河水經北屈縣故城西,西四十里有風山。”由此可知,人祖山至少是在北魏以前又被稱為“風山”。何以人祖山又稱為“風山”呢?原來,這個人祖山上世代祭祀的“人祖”即是那位鼎鼎大名的伏羲氏,而伏羲氏據知又被叫作“庖犧氏”。《帝王包紀囤存》中講:“庖犧氏,風姓也。制嫁娶之禮。”可見,正因伏羲氏屬古風姓,所以人祖山就又被古人稱為“風山”或是“庖山”。
現代的人祖山上雖然稀見居民而且一度人跡罕至,但是,使人驚異的是,這里卻仍然保存下了相當規模的古人對人祖的祭祀類建筑或遺物遺址。其中最著名者即人祖“伏羲氏故宮”。此宮建筑在人祖山的主峰之上,目前尚能辨別確認的則有樂樓、獻殿、鐘鼓樓和后宮洞府等等。宮西南有所謂“臥云臺”,臺間至今還矗立著若干通古代碑刻,碑側山石上有一盆狀石窩,民間傳說為人祖爺和人祖娘娘洗漱用的天盆。在宮之東部山崖之上,清同治十三年(公元1974年)鑿刻的“伏羲巖”三個摩崖大字也仍然十分清新醒目。而附近另一陡壁上清乾隆三十五年(公元1770年)雕刻的“舍身崖”三字,卻不知出于何種典故。最使人感嘆有敬的是,在伏羲氏故宮的廟后部,現在竟還保留著一身巨碑,碑身之上的文字內容由于年久漫漶已不可識,但碑額上的“重修伏羲廟記”七個大字卻清晰能認。尤其是此碑高大可至5米,斯地有斯山,斯山有斯廟,斯廟又有斯碑,令人欣然叫絕。
任何歷史文化名山中的人文造景背后,歷來總都有著許多美麗曲折而又膾炙人口的文化傳說或是歷史真實作為底蘊。人祖山自然也不例外。
傳說在很久很久以前,風山一帶住著一戶風姓人家。這風姓人家除了有兄妹二人,大門外還有一只石獅子。風姓兄妹自幼常在石獅子身邊撫摸玩耍,有時還給石獅子嘴里喂飯吃。一日突然石獅子開口講起話來,告訴風氏兄妹說因為人間不珍惜糧食,玉皇大帝下令讓龍王停雨三年以懲戒人間。于是三年后世風大變,世人都變得愛惜起糧食來。玉皇大帝即又命龍王再給人間布雨,可誰知這龍王貪玩誤了雨時,竟使人間天旱地裂,接連數年顆粒無收,人畜死亡十之六七。為此天帝大怒,龍王就趕緊下雨。惟恐下得不夠,龍王還央求孫大圣去摸摸底細。誰知這孫猴子一個筋斗栽到了人間碾麥的石碾上,頭上碰了個大疙瘩。如此就趕緊告訴龍王說,人間的雨差得多哩,田里的土硬得和石頭一樣,把老孫的頭都碰了個大包。龍王不信,孫大圣又說你看我的屁股在人間的田里都燙紅了,你還不信。龍王一狠心一下子又下了七七四十九天。這一回下界道了殃,除了風姓兄妹被石獅子救到風山的最高處,世間的人全都沒了命。后來,雨停了,人間也只剩下了這風姓兄妹二人。為了人類不被滅絕,石獅子就勸風姓兄妹趕快成婚。兄妹二人不同意,石獅子就說你們聽天意吧,這里有一套石磨,你們快把石磨上下扇分別推下溝去,如果兩塊磨扇能自然合在一起,你們就成婚,如合不到一起,就讓人類滅絕吧。說來也怪,兩塊磨扇在溝底很遠的地方竟然嚴嚴實實地合在一塊了。現在人祖山有一處叫“滾磨溝”的地方,據說就是當年風姓兄妹推下石磨的地方。兩塊石磨扇雖然合在了一起,但風姓兄妹還是不愿意成婚。石獅子不耐煩了,它讓風姓兄妹一人拿只針,另一人拿條線,然后隔著一條寬寬的山溝對拋針線。這一回更讓人驚異,兄妹兩人隔溝拋出的針線竟然在半空中穿在了一起。現在,人祖山上還有一個叫作“穿針梁”的地方,據說當年風姓兄妹就是在這里把針線拋穿在一起的。后世民間把給青年男女作媒叫作“穿針引線”,據知也是始自那時的人祖山。當然,故事的風姓兄妹也就是后來人祖山伏羲氏故宮中祭祀供奉的伏羲爺和女媧娘娘。再后來,每年的農歷七月十八就被定為兩位人祖的結親之日,這也是人祖山一帶最隆重的廟會之日。
講人祖把《西游記》中的孫大圣也捎帶了進去,甚至還給龍王和石獅子派了用場,顯然這是民間俚俗的無稽附會。然而附會是附會,其中的真實之處也不該否定和排斥。那就是,遠古人類大約在五六千年以前,一定遭遇過一次世界性的洪水災難,而這場滅頂之災看來也給人祖山這塊地方打上了某種烙印。吉縣文管所的閻金鑄先生曾經向我展示過他在人祖山毗鄰山區發現的古代巖畫及其研究成果,而且過去文物工作者又在距離人祖山不遠的下嶺村柿子灘發現并發掘過約1萬年前的古人類遺址。我們華夏民族的先祖們曾經生活繁衍在人祖山一帶,當也是肯定的歷史事實。
作為名山風景區,人祖山的環境容量與開發前景確實看好。僅在其近范圍內歷史上遺留下來的古跡名勝就多達20余處,諸如前面未介紹過的南天門、伏羲巖下十八羅漢、葦子梁后晉古寨、風云洞、山門前建有160余級陡峭石階的高廟、寶光寺、陰陽峰和孔山寺等等。不僅如此,人祖山的自然風光也十分可人,特別是春夏之季,山間林蔭茂密,一片翠綠。寫至此,不禁使我聯想到了《圣經》中所講到的人類始祖亞當和夏娃的美麗故事,更由此而聯想到了那座神圣的伊甸之園。伏羲與女媧該不就是《圣經》中的亞當和夏娃吧。若真如是,那人祖山自然也就是伊甸園了。
讓我們再一次向人祖山送上深深的一拜,以寄托對人類先祖的敬仰和尊重。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