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見常用《論語》名言警句及譯文60例(下)
41、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譯文】 孔子說:“自己身正,即使不下達命令,群眾也會自覺去做;自身不正,即使下達了命令,群眾也不會服從。”
42、子曰:“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譯文】孔子說:“不要只求速度,不要貪圖小利。只求速度,往往達不到目的;貪圖小利,就做不成大事。”
43、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譯文】 孔子說:“君子和睦相處而不同流合污,小人同流合污而不能和睦相處。”
44、子曰:“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
【譯文】 孔子說:“君子坦蕩而不驕狂,小人驕狂而不坦蕩。”
45、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譯文】 孔子說:“品德好的人一定言談也好,言談好的人不一定品德好。高尚的人必定勇敢,勇敢的人不一定高尚。”
46、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譯文】 孔子說:“不怕沒人了解自己,就怕自己沒有能力。”
47、子曰:“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譯文】 孔子說:“人沒有長遠的考慮,必定有眼前的憂愁。”
48、子曰:“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焉。”
【譯文】 孔子說:“君子擔(dān)心至死也沒好名聲。”
49、子曰:“巧言亂德,小不忍則亂大謀。”
【譯文】 孔子說:“聽從花言巧語就會喪失自己的美德,小事不忍耐就會攪亂大事情。”
50、子曰:“過而不改,是謂過矣。”
【譯文】 孔子說:“有錯不改,這才是真錯。”
51、子曰:“道不同,不相為謀。”
【譯文】 孔子說:“主張不同,不能互相商議謀劃。”
52、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為之辭。丘也聞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夫如是,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今由與求也,相夫子,遠人不服而不能來也,邦分崩離析而不能守也;而謀動干戈于邦內(nèi)。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墻之內(nèi)也。”
53、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
【譯文】孔子說:“君子有三種事情應(yīng)引以為戒:年輕時,血氣還不成熟,要戒除對女色的迷戀;到了壯年,血氣方剛,要戒除與人爭斗;等到老年,血氣已經(jīng)衰弱了,要戒除貪得無厭。”
54、子曰:“性相近也,習(xí)相遠也。”
【譯文】孔子說:“人的本性是相近的,由于環(huán)境不同才相互有了差別。”
55、子曰:“道聽而涂說,德之棄也。”
【譯文】孔子說:“在路上聽到傳言就到處去傳播,從道德方面來說,是應(yīng)唾棄的。”
56、楚狂接輿歌而過孔子曰:“鳳兮鳳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已而已而!今之從政者殆而!”
【譯文】楚國的狂人接輿唱著歌從孔子的車旁走過,他唱道:“鳳凰啊,鳳凰啊,為何道德這么衰弱?過去的事已經(jīng)無可挽回,未來的事還來得及改正。算了吧,算了吧。今天的從政者危險呀!”
57、子張曰:“士見危致命,見得思義,祭思敬,喪思哀,其可已矣。”
【譯文】子張說:“士遇見國家危難時能獻出自己的生命,看見有利可得時能考慮是否符合義的要求,祭祀時能想到是否嚴(yán)肅恭敬,臨喪的時候想到自己是否哀傷,這樣就可以了。”
58、子夏曰;“博學(xué)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譯文】子夏說:“廣博學(xué)習(xí)并且堅定自己的志向,懇切地提出問題,多考慮當(dāng)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59、子貢曰:“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
【譯文】子貢說:“君子的過錯好比日蝕月蝕。他犯過錯,人們都看得見;他改正過錯,人們都仰望著他。”
60、子曰:“君子惠而不費,勞而不怨,欲而不貪,泰而不驕,威而不猛。
【譯文】孔子說:“君子要使百姓得到恩惠而自已卻無所耗費;使百姓勞作而不使他們怨恨;要追求仁德而不貪圖財利;莊重而不傲慢;威嚴(yán)而不兇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