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嘉緣何會獲得曹操的賞識?
郭嘉(公元170-207年),字奉孝,潁川陽翟(今河南禹州)人,曹操的得力謀士之一。兩人初見面,曹操便感慨道,“使孤成大業者,必此人也”,可見郭嘉的才華之高,謀略之深,堪稱“鬼才”。連羅貫中也不禁贊譽其“運謀如范蠡,決策似陳平”。可惜英才早逝,使得曹操直呼“哀哉奉孝!痛哉奉孝!惜哉奉孝!”。郭嘉為何能獲得到曹操的極端賞識和器重,除了其出眾的才華外,其激勵式的勸說方法也是重要的因素。
在群雄割據的三國,不僅需要將士們擁有劈荊斬刺的勇猛,更需要謀士們具備運籌帷幄的能力。而郭嘉的神機妙算在曹營中可謂是佼佼者。他除了具備敏銳的洞察力和觀察力,還具有高超的溝通本領,可以在勸說中巧妙實施激勵,令善變多疑的曹操深受啟發。
建安二年(197年),曹操討伐張繡新敗,袁紹想借機討伐曹操,并寫信羞辱他。對此,初來乍到的郭嘉以楚漢相爭的史實為例,詳細分析了曹操與袁紹的狀況對比,指出袁紹雖然兵力強盛,卻并非不可擊敗,曹操兵力雖若,卻并非不能獲勝。這就是他著名的“十勝十敗”說,即曹操對袁紹可以有“道勝、義勝、治勝、度勝、謀勝、德勝、仁勝、明勝、文勝、武勝”之十勝。具體地說,郭嘉一方面指出袁紹的為人猜忌刻薄、謀而不決、深具“婦人之仁”,所以難成大事,另一方面則指出曹操具有政治優勢、人才優勢、決策優勢等,令曹軍在態勢上占領上風。郭嘉的分析流暢縝密,很具說服力,令曹操聽了信心大受鼓舞,并重新擬定了遠期和近期的作戰目標。
建安三年(198年),曹操領軍征討呂布,曹軍久攻不克,將士疲憊,曹操想罷兵撤退。但郭嘉卻看出了勝機,指出呂布有勇無謀、銳氣已衰卻謀略未定,所以只要稍作堅持,就可擊敗呂布。曹操接受了郭嘉的建議,重新布軍,并引水灌城,最終殲滅了呂布,為統一北方奠定了基礎。在這當中,郭嘉的臨敵制變,料敵如神,以事實為依據的勸說方法,令曹操消除了對戰事久拖的挫敗感,重新樹立戰勝呂布的信心。
建安五年(200年),曹操大軍與袁紹在官渡相持不下。當時參與密殺曹操的劉備逃脫,且勢力日益壯大。曹操欲親自征討劉備,部將們擔心袁紹從背后攻擊,曹操卻覺得劉備不除日后會成為大患,郭嘉認同曹操的看法,并分析了袁紹“遲而多疑”,與劉備有間隙的心態。這使曹操得到了強烈的認同,堅定了東征劉備的決心。事后,曹操果斷出擊劉備,擊潰了劉軍,再反過頭來在烏巢火燒了袁紹的軍糧,使得袁軍大亂,最終獲得了官渡之戰的全面勝利,創造了中國軍事史上以少勝多的典范。
建安八年(203年),曹操攻擊袁紹小挫,本擬重新組織攻城,但郭嘉卻不再一味鼓勵曹操戰斗,而是鼓勵曹操耐心等待敵方不戰而降。他認為袁紹會因為二子相爭而自亂陣腳,可先征劉表而觀之。后來,袁紹二子袁尚、袁譚果然發起內訌,袁譚向曹操乞降,曹操借此徹底消滅了袁譚勢力。
建安十二年(207年),曹操遠征烏桓。劉備聞訊,趕往荊州勸劉表趁機奪取許都,迎獻帝,興漢室。在諸家甚為擔心的局面下,郭嘉卻給予了曹操北征烏丸的強烈支持,他詳盡分析了平烏桓之役的可行性和重大意義,認為烏丸地處偏遠,必不設防,猝然襲擊,定可擊破。若是烏丸聯合逐漸強大起來的袁尚,到時更難加以收拾。而劉備與劉表貌合神離,互不信任。郭嘉的深刻見解甚得曹操的歡心,令他茅塞頓開,立即決定揮師北上,一舉擊潰袁尚,這一戰役也成為了中國戰爭史上“兵貴神速、奇兵制勝”的經典戰役。
總之,郭嘉在勸說上都從曹軍的實際情況出發,全面分析戰局,準確把握事物的內在情況,最終以激勵曹軍士氣為目標。如此“深通有算略,達于事情”,難怪郭嘉早逝后,曹操悲痛不已,更直言“唯奉孝為能知孤意”。
相較激勵式勸說法,責怪式勸說法以責怪甚至是詛咒式的口吻勸說對方,雖見識不錯,卻令人聽了十分不爽。袁紹的謀士田豐就是詛咒式勸說法的典型。當初,曹操在東征劉備時,田豐曾勸說袁紹偷襲曹操,袁紹卻以兒子有病推辭,田豐恨得以手杖敲打地面,感嘆袁紹的因小失大。曹操擊潰劉備之后,袁紹反而想率軍南下出擊曹操,田豐認為曹操用兵如神、不可輕視,此時出擊倒不如長久相持,但袁紹聽不進田豐之言,認為他這是“長他人志氣,而滅自己威風”的言論。不光如此,袁紹還將田豐帶上刑具關進了監牢。如果田豐采取激勵式勸說法,以提高袁紹的自信為核心,則有可能避免兩敗俱傷的局面。
總之,郭嘉除了有克敵制勝的計謀,也有高超的溝通手段,他之所以深受曹操的賞識,這主要表現在以下兩方面。
首先是郭嘉低調做人,盡職盡忠。這一點與楊修的后期表現截然不同。相較于楊修肆意猜測曹操的心理,并四處散布,并賣弄自己的才學,郭嘉則是低調做人,恪守奉己。郭嘉雖然給曹操提了很多好建議,卻從不居功自傲,而是將功績都歸功于曹操。更可貴的是,郭嘉大多是在曹操征求自己意見時,才發表自己的見解,并從不擅自發表言論。由此,郭嘉的見解都是有理有據的,他深刻揣摩了敵手的實力和心理狀態,可謂“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的典范。
其次是郭嘉處事不驚的心態。例如,興平二年(195年),孫策聞知曹操與袁紹相持官渡,想偷襲許昌。當時曹操略敗于袁紹,根本無力抽兵保衛許昌,這期間不少人開始暗中向袁紹獻媚,準備為自己留條后路。而此時郭嘉卻提出不必擔心許昌的安危,因為孫策“必死于匹夫之手”,事實果然如其所言。如其說郭嘉料事如神,倒不如說他時刻保持高度清醒和沉穩,看透世事和人心。此外,同朝為官的陳群責怪郭嘉不治行檢,多次在朝中控訴郭嘉,但郭嘉也神色自若。可見他心理的沉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