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侯伯子男就是最早的五等爵制,后來的爵制變化很多,如秦漢的二十等爵制等。
周代,分為公、侯、伯、子、男五等爵,均世襲罔替,封地均稱國,在封國內行使統治權。各諸侯國內,置卿、大夫、士等爵位,楚國等置執圭、執帛等爵。卿、大夫有封邑,對封邑也可以行使統治權、唯受命于諸侯。當然,五等之上即為王, 在西周只指天子,戰國之后諸侯則紛紛稱王,如楚莊王等。
一、王爵
王在周王朝轄區內,王是指周天子而言。另有個別并非天子的王者,如呂王、豐王等,都屬戎狄首領。春秋金文中的稱王諸侯,仍限于同周室關系較疏的蠻夷君長,即徐、楚、吳、越四國。
漢朝開始,封皇子、皇帝兄弟為王。西晉開始,王爵分為親王、郡王兩等,親王專封皇子、皇帝兄弟;郡王初為皇太子之子的封號,后多用于分封節度使等武臣,文官也有受封郡王者。
二、公爵
周朝的公爵只封給前朝的后裔,西周時的公國有四:宋國、虢國、州國、虞國。而周公之國魯國只是侯爵國,魯周公本人由于是三公之一也可稱“公”,但僅限其本人,而不世襲。
秦、漢朝的二十等爵制內無公爵,只有漢末有魏公曹操。以后唐朝有國公?、郡公?、縣公等,宋朝、明朝有國公爵,清朝有公爵。
三、侯爵
西周春秋時代行用最普遍的爵稱是侯。金文所見主要是周初始封的周姓諸侯,如魯侯、康侯、邢侯、蔡侯、曾侯等。稱侯的異姓國君,除與周室關系非同尋常的姜齊以及取而代之的田齊外,大都是周初褒封的前代帝王之后,或者早已存在的“先封”之國,有鑄、陳、紀等。齊桓公會盟諸侯一同尊周王以后,周王給予升爵一級的獎勵,從侯爵升為公爵。并將女兒嫁給齊桓公,由同姓諸侯魯公主婚。
秦朝、漢代使用的二十等爵制度內,侯爵作為非宗室人員可封的最高爵位,分成兩等,即列侯(徹侯)、關內侯。列侯(徹侯)以一縣為食邑,并得以自置吏于封地;關內侯有食邑、封戶,只能衣租食稅。唐朝、宋朝有縣侯;明朝有侯爵;清朝有侯爵,分三等。
四、伯爵
西周時代稱伯的諸侯,多為文獻記載較少的小國之君,有的是畿內封君,如榮伯、井伯、杜伯、單伯、散伯、徵伯、過伯、夷伯等。春秋時代明確稱伯的國君,主要有鄭伯和曹伯。周平王東遷時秦國護駕有功給予升爵一級的獎勵,從子爵改成伯爵。
周朝諸侯國中伯爵國有吳國、秦國、曹國、鄭國、梁國等。秦、漢朝使用的二十等爵制度內沒有伯爵。唐朝設縣伯爵,宋朝、明朝有伯爵。清朝有伯爵,分三等。
五、子爵
西周的子爵國有楚國、巴國、耿國等。秦、漢朝使用的二十等爵制度內沒有子爵。唐朝設縣子爵,宋朝有子爵。明朝不設子爵。清兵入關后,時以滿語稱精奇尼哈番,意思是'正官'。此后清朝設子爵,分為三等。
當然子更多的用在古代對人的尊稱;稱老師或稱有道德、有學問的人,如孔子、先秦諸子等。
六、男爵
至少商朝時已經有了“男”這一爵位。周諸侯中的男爵有“許男”、“驪戎男”等。秦、漢朝使用的二十等爵制度內沒有男爵。唐朝設縣男爵,宋朝有男爵。明朝不設男爵。
自秦國商鞅變法,以賞軍功,共分二十級。最高為徹侯,以一縣為食邑,并得以自置吏于封地;關內侯有食邑、封戶,只能衣租食稅而已;大庶長以下十八等,皆有歲俸。臨戰,斬敵首一級,即賜爵一級。秦朝、漢朝沿用此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