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柴廠老地名
譚汝為
(中老年時報 2014年2月25日)
近百年來,天津市民日常使用的燃料,經歷了三個階段:早年燒灶用柴火,后來點爐子用煤塊兒、煤球兒、蜂窩煤,如今取暖用暖氣、做飯用煤氣。天津有不少“柴廠”(也寫成“柴場”)地名,就顯示了當年父老燒柴火做飯的歷史狀況。可知“街名是城市凝固的自傳”的說法,是符合實際的。
舊時,天津人把供應民間所用柴火的商店叫“柴場”,官府儲存柴火的場地叫“官柴廠”。清道光年間的《津門保甲圖說》上就有關于“官柴廠”的記載。在天津方言里“官柴”與“棺材”讀音相同,表意不吉,因而簡稱為“官廠”。南開區西門南附近有西官廠,黃河道東段北側有東官廠,河東區鄭莊子大街附近有北柴場。這些地名就指點著當年“官柴廠”的滄桑遺跡。當年的“官廠”究竟是什么樣兒的?我想,大概與《水滸傳》“林教頭風雪山神廟”中的草料場相似吧!
當年南開區界內私人經營的“柴場”,多以姓氏為名。例如北門里的姚家下場大街、姚家下場胡同、姚家下場橫胡同等地名派生于1920年姚家兄弟在此開設的一家柴場。黃河道東段南側有李家柴廠,此處原為空地,1905年李萬有在此開設一座柴場,當時警察廳長楊以德以消防安全為由,禁止在此處經營柴火。李只好將木材搭蓋成簡易平房租賃,形成胡同,但仍以柴場為名。
在天津老地名中,還有位于官溝大街和榮業大街交匯處的楊家柴場胡同,位于南開二馬路北端東側的陳家柴場胡同。紅橋區海會寺西街附近有西柴廠胡同,約在1880年建,原名張達柴廠,因重名1982年更為今名。河北區也有幾個“柴廠”地名,如小樹林大街有尚家柴廠北胡同和尚家柴廠南胡同,早年此處亦為墳地,清末尚姓在此開設柴廠,后柴廠南北兩側各建房成巷,故而得名。興隆街有于廠大街、于廠胡同、于廠下坡等地名,皆因“于家柴廠”而得名。陳家溝子大街東段北側有柴廠胡同,因在原陳家柴廠旁的空地建房成巷,故名。
河東區鄭莊子大街附近有北柴場一條、二條、三條、橫條,北柴場大街等老地名。1936年前后,張、趙兩戶在此經營柴草,因地處莊北故名北柴場。后在此陸續建房成為幾條里巷,故依序排名為一條、二條、三條、橫條等。北柴場大街原為河邊堤埝,1980年鏟平堤埝,建筑民居,形成大街,因臨近北柴場而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