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
古典詩歌盡管多使用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等含蓄的表現手法委婉地表達自己的情感,但詩人也會經常將自己的情感流露于詩外,因此,在古詩中就會出現一些表情達意、體現作者思想的一些字眼,如李煜“問君能有幾多愁”、李清照“冷冷清清冷清,凄凄慘慘凄凄”、柳詠“執手相看淚眼”。在詩歌鑒賞時只要抓住它們,就等于牽住了詩的“牛鼻子”,就能快速解讀詩歌。
【例詩】(2007年全國Ⅰ卷):
望江南
春未老,風細柳斜斜。試上超然臺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煙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卻咨嗟,休對故人思故國,且將新火試新茶,詩酒趁年華。
【解析】這首詞是蘇軾由杭州移守密州,在熙寧九年暮春,登上超然臺,眺望春色煙雨,寫下的作品。
在2007年高考中,有一部分考生對這一首詞讀不懂或讀不確切,其實,只要抓住詩中“休對故人思故國”一句,“提”出“思故國”這一短語,很快就能明確:故國在古詩中不外乎有兩種解讀方法——祖國或家鄉,對于蘇軾來說,沒有像李煜、李清照等作家那樣的亡國失地之苦,所以他不可能有對祖國的思念,蘇軾的“思故國”實際上就只能是思念家鄉。作者讓自己“休對故人思故國”,“且將新火試新茶,詩酒趁年華”,這正是借酒澆愁的一種體現,所以才會有“酒醒卻咨嗟”。由此可見這首詞是敘寫思鄉的無奈、苦澀之情。
——歸
中國是詩的國度,詩歌的數量很龐大,但如果從所寫的內容來分類,大致可以分為:贈友送別詩、詠史懷古詩、邊塞征戰詩、游子思鄉詩、詠物言志詩、述志詩、談禪說理詩、閨怨詩、羈旅行役詩、山水田園詩10類,而每類詩的情感總是有一定的范圍,如古詩中邊塞征戰詩很少表現英勇作戰、保家衛國的情感,多是寫邊塞生活的艱辛、邊塞風光的奇異、戰士的厭戰情緒、戰士對家鄉親人的思念。只要我們通過詩歌中的作者、意象或熟悉的事件迅速確定詩歌的類屬,由此確定詩歌的情感,達到初步讀懂詩歌的目的。
【例詩】(2006年西安二模)
【解析】初見這首詩,我們發現它是借景抒情,而且景物是虛實結合,不但整首詩沒有一處直接抒情,而且詩的前后意境似乎還不太一致,如果沒有一定的古詩底蘊,僅從詩歌的內容去讀,理解這首詩歌肯定有一定的難度。首先,我們看到作者高適,他是邊塞詩歌的代表作家,其次,我們從題目“塞上”一詞、詩中“雪”“胡”等意象可以判斷出這是一首邊塞詩。既為邊塞詩,那么,我們將邊塞詩的內容與這首詩進行一一比照,通過篩選,就可以明確這首詩抒發的是思鄉之情。那么詩中的“梅花”就是表現思鄉之情的意象。只是再讀這首詩,我們會發現,這首詩的前兩句意境開闊、平和,所以在一定程度上沖淡了這首詩的思鄉之情,由此我們便可總結這首詩是表現“盛唐豪情和些許懷鄉之情”。
——截
清代評論家王國維在他的《人間詞話》中曾說“詞以意境為最上,有境界則自成高格”。可見意境是古詩所不可或缺的特征,而勾勒意象則亦成為古詩傳情達意必不可少的手段。在一首古詩中往往會有多個意象,這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詩歌理解的難度。其實,在一首詩中,詩歌的意象表達情感時,方向總是統一的,而且情和景的關系無外乎就是正襯和反襯兩種,只要我們學會截取意象中幾個熟悉的去解讀,弄清情和景的關系,就會化復雜為簡單,達到快速解詩歌的目的。當然,在解讀詩句時,有時我們也可使用“截”的方法,從詩中截取。
【例詩】(人教版第五冊)
【解析】這首詩的意象較多,僅前兩句,就有六種之多,解讀這首詩之時,許多同學面對如此繁多的意象無所適從。但當我們使用“截”字訣后,很快就能從詩句中選出“風”“猿”兩個意象——此時正值秋天,秋風秋雨愁煞人,再著一“急”就更體現出一種悲涼;古代把猿叫稱為猿啼,“巴中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猿鳴,是一種悲涼的體現。這樣前兩句的意境就可以概括為“凄冷、悲涼”。
——借
在考題中,經常會有序、注、作者,有些同學覺得這是可有可無的,實際上,這些我們經常不在意的“小字”會為我們答題提供方便,甚至有時會交給我們答題的鑰匙。
【例題】(2006年全國Ⅰ卷)
題竹石牧牛 黃庭堅
子瞻畫叢竹怪石,伯時①增前坡牧兒騎牛,甚有意態,戲詠。
野次②小崢嶸,幽篁相倚綠。阿童三尺棰③,御此老觳觫。
石吾甚愛之,勿遣牛礪角!
[注]①伯時:宋著名畫家李公麟的字。②野次:郊野。③棰:鞭子
【解析】2006年高考結束后,很多考生反映這首詩特別難懂,特別是前兩句,許多考生不知所云。此時,如果我們回過頭來看詩前小序,我們就會發現這是蘇軾花了一幅畫,畫上有叢竹怪石,李公麟在畫中山坡的前坡上增添了一牧童騎牛的景象,黃庭堅一看這幅畫現在的情景,提筆題了一首詩。有了小序作鋪墊,我們就不難理解詩的內容,再關注序中一“戲”字,則詩的情感亦明白于心。第一聯“野次小崢嶸,幽篁相倚綠”使用了白描手法,寫出了自然生機,而整個前四句都是對畫本身的描繪,序中的“戲”字,則體現出作者是用一種調侃輕松的心態描摹這幅畫。
——回
做題是都是從前往后,由詩到題,但有時當我們面對試題無從入手之時,不妨來個“回”字,先看題,再看詩,有的出題人會在題中為我們提供大量的信息供幫助我們來解讀詩歌,只要我們細心一點,就會發現這把鑰匙。
【例題】(2004年北京卷)
讀下面蘇軾的詩論并回答問題。
林逋《梅花》詩云,“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決非桃李詩。皮日休《白蓮》詩云,“無情有恨何人見,月曉風清欲墜時”,決非紅蓮詩。此乃寫物之功。若石曼卿《紅梅》詩云,“認桃無綠葉,辨杏有青枝”,此村學中至陋語也。
說出蘇軾贊揚寫梅花、白蓮的詩而批評石曼卿《紅梅》詩的理由,并作具體分析
【解析】這道題是詩歌對比賞析,所出的詩句都是借物抒情,因為是對原詩的截取,理解起來比較困難,但如果留心一下試題的問題部分,就會發現出題人對詩句的意思已經進行了解釋,只要帶著問題中的總結語再去解讀詩句,就會清楚蘇軾認為林逋《梅花》詩和皮日休《白蓮》詩雖未直接寫“桃李”“白蓮”,但人們看到他的詩句決不會認為他們寫的是其它事物,而且,林、皮二人的詩句高雅,不像石曼卿《紅梅》詩那樣淺陋。借著題意,回到詩句,再次去評析詩歌時,就會發現這道題原來很簡單。
以上是我在高三詩歌鑒賞教學中的一點經驗,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參考書目:
《考試大綱說明》
王國維《人間詞話》
《唐詩鑒賞辭典》
《宋詞鑒賞辭典》
近年各地高考及模考試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