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篇章
貴和就是在人際交往中崇尚和氣、和睦、團結友善的文化精神。“和”的本意是和諧、協調。《周易》上說“二人同心,其利斷金”,又說“同聲相應,同氣相求”;《論語》中也有“禮之用,和為貴”的話。可見古人非常重視“和”的作用。“和”對于一個人的性格來說就是要心胸開闊,剛柔適中;對于一個群體來說就是要和平共處、彼此融洽。古人貴和,并不是毫無原則的。孔子說:“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意思是說,君子能與人和諧相處而能提出不同的意見,小人容易茍同卻不能與人和諧相處。貴和,一向是我們民族精神的重要內容。
104.二人同心,其利斷金。
出處:《周易·系辭上》
大意:二人同心協力,其銳利程度可以截斷金屬。
出處:《尚書·堯典》
大意:(堯)能夠發揚才智道德,用此來親善同族的人;同族既已和睦了,再辨明(部落聯盟)百官的優劣;百官的優劣辨明了,又努力團結各諸侯國。
106.親仁善鄰,國之寶也。
出處:《左傳·隱公六年》
大意:親近仁義而善待鄰邦,是一個國家的國寶。
107.禮之用,和為貴。
出處:《論語·學而》
大意:禮的作用,以和為最高境界。
108.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出處:《論語·子路》
大意:君子與人和諧相處,卻有自己的主見;小人容易茍同別人,卻不能與人和平共處。
出處:《禮記·學記》
大意:對工作兢兢業業并且要與別人和諧相處。
110.君子和而不流。(流:盲從)
出處:《禮記·中庸》
大意:君子對待別人寬和但不盲從。
111.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
出處:《孟子·梁惠王下》
大意:執政者如果以順應民眾的快樂為快樂,民眾就會為執政者的快樂而快樂;如果把民眾的憂苦當做自己的憂苦,民眾也會為執政者的憂苦而憂苦。
112.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出處:《孟子·公孫丑下》
大意:良好的天氣時令,不如良好的地理形勢有利;良好的地理形勢,又不如深得人心,團結一致有利。
出處:《荀子·非十二子》
大意:古代所說的做官的士人,是樸實厚道的人,是善于與人相處的人。
114.千人同心,則得千人力;萬人異心,則無一人之用。
出處:《淮南子·兵略訓》
大意:如果同心協力,一千個人就會發揮一千個的力量;如果人心各異,一萬個就連一個人的力量也發揮不出來。
出處:《三國志·夏侯玄傳》
大意:美食佳肴,在于能夠調和各種不同的滋味;良好的上下級關系,在于彼此之間能夠相互學習,取長補短。
116.單者易折,眾則難摧。
出處:崔鴻《三十國春秋·西秦錄》
大意:單個人的力量脆弱,容易受挫折;集體的力量強大,不容易被打垮。
117.和以處眾,寬以接下,恕以待人,君子人也。
出處:林逋《省心錄》
大意:對待民眾和氣,對待下屬厚道,對待別人寬容,這樣的人才是君子。
118.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出處:《論語·學而》
大意:有朋友從遠方到來,不是很值得高興嗎?
119.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
出處:《論語·顏淵》
大意:君子要成全別人的好事,不促成別人的壞事。
出處:《論語·季氏》
大意:正直的朋友、誠實的朋友、知識淵博的朋友,交這三種朋友對自己有益;阿諛奉承的朋友、當面恭維背后誹謗的朋友,花言巧語的朋友,交這三種朋友對自己有害。
121.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出處:《莊子·山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