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樹人
詞是從詩發(fā)展來的,所以又叫“詩余”,另有“樂府”“琴趣”“樂章”等別稱。由于詞的特點是長短句,所以有人就把詞叫做“長短句”。現(xiàn)把詞的別稱分別簡介如下:
曲子詞
“曲子詞”是詞的最初名稱,也是詞體最確切的全稱。宋代王灼《碧雞漫志》載:“隋以來,今之所謂曲子者漸興,至唐稍盛。今則繁聲淫奏,殆不可數(shù)。”這里所謂“曲子”就是隋唐時期流行的西域音樂,即“燕(宴)樂”。根據(jù)這些曲子填寫的歌辭就稱“曲子詞”。詞是配樂演唱的一種文學(xué)體裁,曲子即指音樂,詞即指歌詞,清代劉熙載曾說:“詞即曲之詞,曲即詞之曲。”詞與曲是密不可分的。在詞體初創(chuàng)時期,也即唐、五代到宋初時期,詞均被稱為曲子詞(或曲子、曲詞),后來,詞與音樂逐漸分離,曲子詞才簡稱為“詞”。
詩余宋代已有此稱。后人對此所作解釋頗有分歧。一般認(rèn)為這是把詞作為詩的余緒。一說,詞在詩歌中有其獨特的地位,稱詞為“詩余”,說明詩歌在形式上的演變。這兩種看法,均非定論,不過“詩余”這個稱呼倒是流傳了下來。宋人詞集中題名為“詩余”的有張耒的《柯山詩余》、韓元吉的《南澗詩余》等。清代沈辰垣選錄唐至明詞九千余首,輯集成書,名為《歷代詩余》。
樂府
“樂府”一詞始于秦,原是古代音樂官署,秦及西漢惠帝時均設(shè)有“樂府令”,職能在于收集民歌,加以潤色,配上音樂,供朝廷典禮、宴會時歌唱。于是“樂府”逐漸成為一種詩體的名稱,不論是民間采集的歌謠還是文人創(chuàng)作的歌詩,只要能夠入樂,均稱為“樂府”,也有以稱魏晉至唐代可以入樂的詩歌和后來文人仿效樂府古題的作品。宋元以后的詞,散曲和劇曲,因配合音樂,有時也稱樂府。宋人詞集中題名為“樂府”的有歐陽修的《歐陽文忠公近體樂府》、蘇軾的《東坡樂府》等。詞評中題名為“樂府”的有清代宋翔鳳的《樂府余論》。
琴趣
詞在起初,都是配合音樂歌唱的,詞人自謂其詞協(xié)律動聽,故有此稱。宋人以詞系曲而歌,關(guān)乎音律,可謂“琴趣”,而詞樂又不及琴趣古雅,故稱“外篇”,所以詞便有了“琴趣外篇”的雅號,黃庭堅(自號山谷道人)即自名其詞集為《山谷琴趣外篇》,歐陽修的詞集為《醉翁琴趣外篇》。清人則刪去“外篇”,徑以“琴趣”名詞。
樂章
現(xiàn)在的樂章,是指大型套曲,如交響曲、奏鳴曲、大合唱等的各有機組成部分。結(jié)構(gòu)上有相對的獨立性,可以單獨演奏。但在古代,因為詞和音樂的關(guān)系密切,故古人也把詞稱為“樂章”。如宋代詞人柳永就有詞集《樂章集》。
長短句
指韻文中句法長短不齊的作品,一般用為詞的別稱。詞所以采用長短句,是由于音樂上的要求,句子的長短又須依照曲調(diào)的拍節(jié)。現(xiàn)傳宋人詞集中,題名“長短句”的有秦觀的《淮海居士長短句》、辛棄疾的《稼軒長短句》、劉克莊的《后村長短句》等。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wù),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