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微探究教學的第一層次是關注“言”
——以《屈原列傳》的被動句式教學為例
馮為民
對具體教材而言,值得花時間“積累”和“理解”的應該只是少數的,畢竟不是所有的“言”都是活的因子,教學所關注的重點應該是活的語言因子,具有持久生命力的,且有助于豐富和發展現代語言的那些。就客觀實情而言,所謂字字落實是很難做到的,也無需如此,因為學生對于“言”并非完全空白,暫時留存一些“言”障礙有時并不妨礙文章大意的理解,有些“言”在閱讀過程中會由不理解到理解。在文言文“言”的教學中,須有所舍又有所取。
對文言文中“言”的教學采用微任務來進行探究會收到很明顯的成效。對哪些“言”進行微探究?其取舍標準應定位于能否體現課堂教學核心價值,如果價值意義大且具有一定挑戰性,就是可探究的“點”,否則沒有必要。微探究教學不僅追求做正確的事,選擇正確的“言”開展探究活動,更追求正確地做事,開展對“言”的正確探究活動,正確地探究比探究正確的更重要。文言文微探究教學中的哪些“言”是正確的探究點?就是既有鮮活的生命力,又有助于對“文”與“道”的理解,能夠提高閱讀文言文能力并對未來閱讀古文獻有幫助的“言”。那么,又如何正確地去探究呢?就是要把握“這一篇”文言文所特有的文本“個性”,并能借助語境進行廣泛探究,自由碰撞,在探究中理解,在理解中積累。
《屈原列傳》節選自《史記·屈原賈生列傳》,是一篇風格獨特的人物傳記。教學這篇文言文時,如果貪戀文中的“言”,就有可能使教學陷入十分被動的境地,因為文中的確有許多需要積累和理解的“言”,教學中需要精選進行適度的微探究。這里僅舉一個簡單的例子,文中“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是非常著名的句子,其中的“沐”“浴”都是“洗”義,但卻不同,如果再引用《漁父》中的《孺子歌》“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我足”來遷移探究一下“濯”的釋義,就會對“洗”義有更清晰的認知,積累和理解就容易得多。但如果面面俱到就會失去重心,也會無端浪費課堂時間,探究過程也會顯得單一而乏味。
其實對《屈原列傳》而言,從教學“言”的視角看,被動句式才是最為重要的,一是因為該文中被動句式的句型是多樣的,能舉一反三,對積累和理解極有幫助,二是掌握了本文中的被動句能夠更好地進入對“文”的微探究教學,更容易走進文本的深處。微探究的過程就是不斷走向理性的過程,這無疑有益于“言”的積累和理解,容易讓學生收獲成功的喜悅。教學時的微任務定位于課文用了哪些被動句和有何特點上,學生會很快進入文本,并進行分析、綜合、判斷、推理等認識活動,經過梳理與討論對課文的被動句式會有一個整理的了解。
表示被動意義的句子叫被動句。如果再學術一點,就是主語是謂語動詞所表示行為的受事者的句子叫被動句。本文中的被動句主要有:1.內惑于鄭袖,外欺于張儀;不凝滯于物。2.為天下笑;為秦所滅。3.信而見疑;是以見放;自令見放為;以賦見稱。4.忠而被謗。5.方正之不容;死而不容;屈原既絀;屈原既疏;雖放流;兵挫地削。五種類型十分清楚,多數有標志性被動詞,少數則是語意表被動的。通過對“言”的初步探究會對被動句式留下深刻的印象,如果遷移一下其他課文中的被動句,舉一反三,學習過程會輕松得多,有意義得多,效果也會好得多。
【馮為民,江蘇東臺人,江蘇省語文特級教師,教授級中高,江蘇省“333工程”培養對象,中國教育學會會員,政協南京市鼓樓區常委,現任江蘇教育學院附屬高級中學學術委員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