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知行君
為何我國古代幼兒教育被稱為“蒙學”?兒童“開蒙”指的是什么?中國的“童蒙讀本”有哪些?今日,我們整理了一些關于兒童學習國學的基本知識,與各位朋友共享。
為何古代幼兒教育被稱為“蒙學”?
蒙學(資料圖 圖源網絡)
蒙學,是我國古代對幼兒啟蒙教育的一個統稱,與小學、大學相并列。《易經?蒙卦》說“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注云:“童蒙之來求我,欲決所惑也。”這里“童蒙”是指幼稚無知、求師教誨的兒童,這是最早的蒙學論述,也是蒙學概念提出的依據。目前,學術界所稱的蒙學有狹義和廣義之分。廣義上,泛指古代啟蒙教育,包括其教育體制、教學方法、教材等內容;狹義上,專指啟蒙教材,即“童蒙讀本”
什么是“開蒙”?
開蒙,舊時指兒童入書塾接受啟蒙教育,泛指開始教兒童識字學習。古代兒童開蒙的年齡一般在4歲左右,現在也有一種觀點認為,4歲恰好是兒童學習漢字的最佳年齡段。古代教育家將幼兒從識字開始到15歲入大學之前這一階段稱為蒙學階段。古代教育家認為兒童時期記憶力最強,應利用這一有利條件,應當讀的書要熟讀成誦。清朝人陸世儀《論小學》中說:“自十五以前,物欲未染.知識未開,則多記性,少悟性……故人凡有所當讀書,皆自十五以前使之熟讀。若年稍長,不惟不肯誦讀,且不能誦讀矣。”可見,兒童時期是學習國學的最佳年齡階段。
中國早期的“童蒙讀本”主要有哪些?
童蒙讀本(資料圖 圖源網絡)
夏商兩代,蒙學讀本無史料可考。史籍記載,我國古代出現最早的識字教材是西周的《史籀篇》,現已亡佚。由秦代李斯的《倉頡篇》可以推測:《史籀篇》大概是按意義間的關系編排而成,四字為句,二句為韻。秦統—后,秦始皇命丞相李斯作《倉頡篇》,命中車府令趙高作《爰歷篇》,命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學篇》,皆取《史籀》大篆,略加修改,形成小篆字書。這三種教材都以識字、寫字為主,是對《史籀篇》的發展。
西漢蒙學識字讀本,在秦代的基礎上又有新的發展。《漢書?藝文志》中說:“漢興,閭里書師合《倉頡》、《愛歷》、《博學》三篇,斷六十字以為一章,凡五十五章,并為《倉頡篇》。”《倉頡篇》以隸書書寫,共3300字,是漢初通行的識字課本,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廣泛使用的統一的識字課本。
“開蒙”要讀的“三百千千”具體指什么?
“三百千千”(資料圖 圖源網絡)
國學啟蒙讀物《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和《千家詩)簡稱“三百千千”,對應著名的“四書五經”,俗稱“啟蒙小四書”。這四本書是兩宋以后,我國私塾中普遍使用的啟蒙讀物,普及率很高。這類普及讀物,編寫比較嚴肅,有的還出于名家之手。如《三字經》是南宋大儒王應麟的杰作,而王應麟則是南宋理學家朱熹的入門弟子。千百年來,“三百千千"之所以能夠廣泛流傳,主要有三個原因:一是政府的強制性規定;二是編寫者權威性的號召力和感召力;三是內容的精練和雋永。
除“三百千千”,還要熟悉的蒙學經典
中國古代流傳下來的蒙學讀物很豐富。這些蒙學讀物中,有些已經失去了生命力,被塵封于歷史的故紙堆里;而有些仍然煥發著時代的光華,對現代人仍然富有啟迪和教益,如“三百千千”。除了前面“三百千千”的《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詩》外,對于至今仍然煥發著生命活力的《弟子規》、《幼學瓊林》、《增廣賢文》、《聲律啟蒙》等,應當有所涉獵和熟悉。
轉自|“大道知行”(微信ID:dadapzhix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