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國務院正式批復廣東省政府,同意設立深圳市龍華區和坪山區,以龍華、大浪、民治、觀湖、福城、觀瀾等6個街道的行政區域為龍華區行政區域;以坪山、坑梓2個街道的行政區域為坪山區的行政區域。
深圳,別稱鵬城,廣東省轄市,地處廣東省南部,珠江三角洲東岸,與香港一水之隔,東臨大亞灣和大鵬灣,西瀕珠江口和伶仃洋,南隔深圳河與香港相連,北部與東莞、惠州接壤。
深圳是中國改革開放建立的第一個經濟特區,是中國改革開放的窗口,已發展為有一定影響力的國際化城市,創造了舉世矚目的“深圳速度”,同時享有“設計之都”、“鋼琴之城”、“創客之城”等美譽。全市總面積為1952.84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077.89萬(2014年)。
1979年3月,廣東省委為加強對寶安的領導,促進寶安的對外開放和發展,將寶安縣改為深圳市,轄深圳、南頭、松崗、龍華、葵沖、龍崗六個區,總人口約35.8萬人。10月,設立羅湖管理區。11月,深圳市由原省、地雙重領導的體制改為地區一級的省轄市,直屬廣東省領導,管轄龍崗、葵沖、龍華、羅湖、南頭、松崗6個區。
1980年7月,分羅湖管理區,成立沙頭角管理區。8月,為了給全國的改革開放探索一條新路,提供一個突破口和實驗場,建立深圳經濟特區,包括深圳、沙頭角二鎮和附城、鹽田、南頭、蛇口公社,總面積327.5平方公里。
1981年10月,恢復寶安縣建置,轄深圳經濟特區外的原寶安縣地區,以加強對深圳市經濟特區以外區域的領導和管理,促進該區域的經濟社會發展和改革開放。全縣劃分為大鵬、葵涌、坪山、龍崗、坪地、橫崗、平湖、布吉、觀瀾、龍華、石巖、西鄉、沙井、福永、松崗、公明16個人民公社和光明華僑畜牧場。
1982年1月,設立羅湖行政區,原沙頭角區并入羅湖區。9月,沙頭角鎮從羅湖區分出。
1983年9月,分羅湖區,分別成立羅湖、上步、南頭、沙頭角4個管理區,屬縣級建置,作為深圳市政府的派出機構。至此,特區內共設4個縣級行政區。
1984年8月,從南頭管理區分出部分地域,成立蛇口管理區,面積11.4平方公里,駐地設在蛇口,下設1個辦事處.
1986年10月,區、鄉建置改為鎮、村建置,南澳從大鵬分出,坑梓從坪山分出。
1987年2月,全縣共整編為18個區級鎮、165個行政村;光明華僑畜牧場仍托寶安縣管轄。1989年,全縣分18個鎮、178個行政村。
1989年10月,上步管理區改名為福田管理區。
1990年1月,特區內撤銷羅湖、福田、南頭、蛇口、沙頭角管理區,成立羅湖、福田、南山三個市轄區。3月,沙頭角區并入羅湖區。
1991年,全縣分18個鎮、191個行政村;光明華僑畜牧場仍在寶安縣區劃內。18個鎮是:新安、福永、沙井、松崗、公明、石巖、龍華、觀瀾、平湖、布吉、橫崗、龍崗、坪地、坪山、坑梓、葵涌、大鵬、南澳。
1993年1月,撤銷寶安縣建置,設寶安、龍崗2個市轄區。寶安縣轄西鄉、福永、沙井、松崗、公明、石巖、龍華、觀瀾8鎮;龍崗區轄平湖、布吉、橫崗、龍崗、坪地、坪山、坑梓、葵涌、大鵬、南澳10鎮。
1997年10月,為促進深圳經濟特區東部的開發和經濟發展,及加強區域的行政管理,分羅湖區,設鹽田區。鹽田區總面積71.828平方公里,地理上相對獨立,自成一體,1996年總人口18.7萬人,工農業總產值71.07億元,國內生產總值17.4億元,預算內財政收入2.45億元,市政基礎設施完整配套。
2004年,為實現特區內外一體化發展,推進寶安龍崗兩區城市化工作,撤銷寶安和龍崗兩區所管轄17個鎮改為街道辦事處。2010年,深圳已實現特區內外一體化,經濟特區范圍已擴大到全市。
至2010年12月,全市共設6個市轄行政區和光明、坪山2個管理區,57個街道辦事處,791個居民委員會。
至2014年2月,全市共設6個市轄行政區和光明、坪山、龍華、大鵬4個功能區,57個街道辦事處,796個居民委員會。
至2015年6月,全市共設福田、羅湖、南山、鹽田、寶安、龍崗6個市轄行政區和光明、坪山、龍華、大鵬4個功能區,59個街道辦事處,796個居民委員會。
截至2016年10月,深圳全市共設福田、羅湖、南山、鹽田、寶安、龍崗、龍華、坪山8個市轄行政區和光明、大鵬2個功能區,63個街道辦事處,796個居民委員會。
截至2016年10月,深圳全市共設福田、羅湖、南山、鹽田、寶安、龍崗、龍華、坪山8個市轄行政區和光明、大鵬2個功能區,63個街道辦事處,796個居民委員會。(來源:深圳市民政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