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與人情成趣,守正同創新相諧——評析2016年高考語文一卷兼談復習備考
作者:陳士同
2014年頒布的《國務院關于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實施意見》提出:“高考學科設計考試內容,要增強基礎性、綜合性、應用性,著重考查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試卷素材選擇和試題設計,應引導學生認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自覺繼承優秀文化,提高對依法治國的認識,重視對創新能力的培養。”綜觀2016年高考語文全國一卷,不論從語料選擇,還是從試題的命制都很好地貫徹了這一要求,形成了“一點四面”在育人方面的合力,對實現高考語文教育功能的發揮起到很大的促進作用。
一套好的試卷,從某種程度上說就是一篇文辭兼美、意蘊豐富的佳作。不僅益于欣賞,更耐人咀嚼。而2016年全國一卷就具有了這種特質。從語料選擇看,社科類文本以漢字文化的源起——甲骨文的發現,及其對人類文明、文化歷史研究的意義和價值為中心,從不同角度展開分析。借助材料,除了可以了解最早文字——甲骨文的相關知識,對中華傳統文化發展的經脈將會有全面的直觀認識。從一定意義上說,該文是一篇專業性很強的普及傳統文化的一個藍本。作為古典文化載體的古詩文,經過幾千年歷史的沉淀和文化發展的淘洗,古樸中外溢出厚重的氣息:文言文,沿襲去年的傳統,取材于二十四史中的《宋史》。洗練的語言,詳略有度的材料處理,立體鮮明人物形象的塑造,堪稱傳記文學的精品;而詩歌,一流作家的二流作品,以古體詩的形式把情景有機結合,借江水壯闊的氣勢與盛唐的國力相映襯,自然而意蘊豐富地表達出盛世才子不為世用的惆悵。寓比興之意于景物之中,真正體現謫仙人“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的詩歌風格。
感受了必做題部分閱讀材料飽含的濃郁文化氣息之后,接下來走進選做題部分。小說,作為文學四大家族之一,因其與現實關聯的較為密切,成為受眾面最廣的文學樣式。盡管不是對現實生活與社會的直射,但借助文學筆法對現實的影射讓其更具魅力。《鋤》關注點不是高大上的人物,不是嚴肅、規正的政治、經濟等熱門話題,而是落筆于生活在社會底層的小人物身上,探討的是普通人的尋常生活,但隱于文字背后的則是對在經濟快速發展的當下,底層人民賴以生存的資源——土地日漸被經濟吞噬后淪為流民而產生的悲涼心理。小說沒有起伏跌宕的情節,僅是通過六安爺不多的話語、復雜的思想變化和外在環境的勾勒,引發對普遍存在的社會問題的探討與反思。傳統與現代的對立,在多元文化發展的當下如何消解,需要認真思考。而人物傳記,在體現文體紀念性、正面性的前提下,今年的選材還體現了與時代發展的同步性。《尋找屬于自己的句子》以粗線條勾勒了離世不久的陳忠實在自己的文學世界中獨步,以自己獨特視角和對文學的理解,在三秦大地構筑“陳氏文學王國”的脈絡。雖然文章以寫實的筆法概括性地敘述,但溫潤的文字把傳主在文學園地精耕細作的形象栩栩如生地刻畫出來。
除了閱讀理解材料具有濃郁的文化氣息,語用題也同樣把文化因子融入其間。成語,作為漫長文化發展濃縮的影子,其穩定的結構,整體性的內涵使其溢出獨特的文化氣息。圖文轉換“中華文化體驗”更是直奔“傳承中國傳統文化”的主題;而作文一改往年新材料作文的命題形式,把抽象的文字理解變成直觀性的漫畫,而且與現實緊密聯系。在圖畫中關注社會生活,在形象中感受文化的韻味。
文化是文明的承載,但文明是死的文化,文化是活著的文明。而這種活的特性就體現在整套試卷中對人的生命意識的關照。認真閱讀試卷中選取的語言材料,在文字背后或明或暗地都能夠感受到人的站立,而且神態各異、個性鮮明。如果把他們按照一定層次排列,就是一幅鮮活生動的人物譜系圖。龜甲獸骨上的文字看似沉寂無生命的,實際則是古代勞動人民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戰天斗地經驗與智慧的凝結,每一個文字后面都隱含著與人相關的艱辛故事。正是古人不屈不撓地從農耕文明一路走來,才使悠久的中華文明、文化沒有發生斷裂。曾公亮位高權重,從仕途發展看,他可以稱得上“鐵肩擔道義”,但人無完人,雖然政績斐然,可仍褪不掉“為子孫謀”的狹隘自私。也正是這樣,才讓扁平的人物站立起來,使人物形象真實生動、血肉豐滿。而《金陵望江漢》前四句聚焦長江下游萬流橫潰,直下東海,水勢浩瀚的恢宏氣勢,鋪墊出雄壯氣象通過景物場面的描寫,以展示詩人的胸襟和氣度,而五、六兩句則是由壯闊之景轉向對江水泛濫造成巨大影響和損失的思考,寫近古國運不興,為歌頌當下盛世積蓄氣勢;后四句在歌頌盛世一派祥和安寧中流露出英雄無用武之地的悲哀,字里行間隱含著盛世才子的惆悵。
至于以俗世生活為題材,以塑造人物形象為中心的小說,《鋤》刻畫了世代把土地作為安身立命的生活來源,生活在社會底層的六安爺的形象。在工商文明的沖擊下,傳統的農業經濟發展模式慢慢讓位,而土地因其含有巨大經濟利益而失去了傳統的功能。于是,以土地為生的六安爺們在時代洪流的沖擊下變成了無處安身的“流浪者、漂泊者”。他們將如何面對與土地分離的窘迫,該如何融入時代是小說提出來的嚴峻問題。“我不是鋤地,我是過癮。”六安爺這句話包含的復雜情感更值得深思。關于陳忠實的傳記,文章形式上是梳理傳主的創作史,實際上是在用一種獨特的視覺透視作家對文學的理解及對這種理解的踐行。“創作到了一定階段,不一定是拼生活、拼藝術,而是拼人格。”簡短的文字把“描摹巨大民族悲劇圣手”博大的胸襟與人格魅力投射出來。至于作文,通過漫畫形象地提出如何對待人的成人、成才的問題。表面上探討的是教育問題,深層次則是討論如何對待人本體成長和發展的問題。
語文學科擔負著文化傳承的使命,對人的生命意識的關注和喚醒是語文最重要的特色之一。對這兩大任務的踐行,考試是有效的形式之一。而高考語文試卷一把這兩者很好地融入到語料之中,以變相的方式對學生這兩個方面的素質進行了考查和檢測。
與2015年全國一卷比較,今年的試題命制依然秉持“穩中求新”的原則,即守正學科本位,體例結構與往年保持一致,只是在知識點和能力點的考查方面進行局部調整和適度創新。
首先,試卷整體上與去年的風格保持一致,社科類雖改經濟類為文化類,但材料的結構還是以總分式呈現,邏輯性強。這樣便于學生閱讀理解材料。三道題目除了第三題在題干上用詞有變化,前兩題考查的能力等級和知識點與去年一模一樣。文言文仍然取材于二十四史中的《宋史》,以大臣為傳主。選文不長,沒有復雜的人物關系和敘事結構,也沒有生僻復雜的語言現象。考查的知識點仍然是文言句讀、文化常識和文本細節的理解。翻譯除了省略句和判斷句,也考查了固定句式“處之安乎”。當然,重要的實詞和虛詞還是考查的重點。小說閱讀,取材于本土作家,關注的是生活在社會底層普通小人物的生存境遇和精神世界。只不過與去年相比,情節有所淡化,考查的知識點更趨精細化。但是,考查點的細化并不意味著解題思路的改變,思考的角度依然要立足“情節、人物、環境、主題和技法”。而實用類文本,還是以人物傳記為對象,只是由自傳變成了他傳。至于語用題,盡管求新是每一年高考命題的一個價值追求,但今年的考查點,語病辨析,成語和語句補寫和圖文轉換依然是一桌豐盛大餐不可或缺的部分。
其次,作為第一年吸納許多新成員加入的國家層面的大聯考,今年的試卷與去年比較,還是在保持穩定的基礎上進行了創新。詩歌鑒賞,取材于名家作品,但由去年的比較類考查回歸到了單一詩歌的閱讀。雖然仍然立足于形式的技法和內容的思想情感,但單一文本對學生來說,閱讀起來要簡單得多。再說,詩歌提供的提示信息更有利于學生理解詩歌。
語用題是最能夠體現試卷與時俱進特點的地方。盡管穩定壓倒一切,但穩中創新也是試卷的的一種導向。與去年比較,今年的語用題變化還是比較大的。成語題以往采用的形式是單純考查詞語(成語)和近義詞成語的辨析,而今年則是提供六個選擇項,要求根據語境、語義、色彩和對象進行篩選。第15題的變化出乎意料。往年一般只是在表達連貫得體這些方面進行轉換,要么是根據語境、語勢和語脈選擇恰當的句子,要么是給出一組句子進行順序排列,而今年則變成在特定的語境中根據結構關系和邏輯關系準確選擇使用虛詞。第17題遵循的是變化中的回歸,由徽標、徽章、漫畫、統計圖表回歸到網狀結構。因為涉及思維的轉換,準確厘清結構關系,理解具象信息隱含的內容,再根據邏輯關系進行整合轉換是關鍵。
當然,就今年的試卷看,讓很多人始料不及的還是作文的變化。因受張開的《注重題型設計,強化教育功能》一文的誘導,“任務驅動型”這個新名詞頻繁出現在各種權威雜志的顯著位置。在舉國為任務驅動型作文寫作厲兵秣馬,在人們千呼萬喚中,夏明的一幅漫畫讓世人大跌眼鏡。不過,雖然作文寫作提供的信息形式上發生了顛覆,但漫畫反映的內容還是貼近生活、貼近實際,學生還是有話可說的。
分析試卷的目的,除了了解試卷的結構體例,認識試卷的語言材料特點,把脈試卷考查的知識點和能力點,感受高考真題的氣息,更重要的是為接下來的復習備考總結經驗,為有的放矢地進行復習提供有價值的參考。
語文學科的特質決定了語文的學習和備考與自然學科類備考有很大不同。作為語言類學科,形象質感多于抽象的理性思考。因此,不論是學習,還是備考,急于求成很難達到預期。這就要求在思維上需要進行調整。除了立足于小語文的學習,夯實基礎,按照考查的知識點和能力點進行學習積累,還應有大語文的視野和情懷,博納眾取。點面結合,只有從量上達到一定程度,才會有質的飛躍。
其次,語文學習和備考是相輔相成的。每一個學科都有自身的規律性。只有按照規律辦事,才能步入“藕花”深處。否則,只能永遠是門外漢。而要成為某一學科的行家里手,只能功在平時。但是,遵循規律不是墨守成規。發展變化是事物的特性。在穩定的前提下,用發展的眼光對待學習和備考,才能有備無患。不過,帶著僥幸心理迷信權威(考試研究機構,考試研究專家),有時候會被帶入誤區。要明白作為國家層面的考試,考試命題始終行走在“規避”和“超越”的路上。
語文是基礎性、綜合性和應用性高度統一的學科,學習語文可以掌握學習文化知識、認識世界、了解社會的工具和理論聯系實際的方法;語文考試應突出閱讀與表達的核心素養。通過具體情境的創設,考查學生借助語言和思維工具,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而研究和分析試卷,則是在學習和考試之間找準對接點,為接下來的復習備考提供有益的借鑒與參考。
(刊發于2016年《中學語文教學參考》第十一期)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