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入一種新的生命形式——《孩子是個哲學家》
白宇極
【導讀:“我相信,愛的終極本質就是我們都在尋找的圣杯。完整感、溫暖和幸福,以及完全滿足后的平靜。我們也許在各種偽裝下尋找它,也許在不知不覺中尋找它,但我們都在尋找同樣的最終實現。為人父母,給了我們這個機會。”】
我板起臉大聲說,這樣是不行的,你知道原因,我們是不是講了很多次了?
以往只要如此,效果馬上會很明顯,她偷偷看著你,或者哭兩聲,然后事情就過去了。但現在,她僅僅想了幾秒鐘,就又開始嬉笑。她明顯知道我不能把她怎么樣。我只好心里嘀嘀咕咕地說,看來這個殺手锏又失效了,下一次該怎么辦呢?
我總覺得費魯奇這本書就像是我寫的。但后來,我想也許每個父母都是如此。因為孩子的出生,我們都面對了相似的旅程。它要求我們必須重新去看待原來自以為做得很好的一切。
我們以為自己是成人了,告訴他們按我們說的做。他們很快就學會了,開始展示我們教授給他們的技巧,“歡呼雀躍、笑、熟睡、可愛”,但當你滿意地喊著自己的成果時,他們開始“喊叫、發脾氣、咒罵、發狂”,你不喜歡嗎?不,你就是這樣,憑什么不許我來。她讓你必須承認:這就是你的樣子。所有這一切都與我們共生。
我們的自由意志受到了阻擊。再也無法按照自己心意生活。我們打折扣的愛變得虛偽可憎。我們偽裝的各種各樣的面具,在他們面前,全然無用。她會直白地告訴你,別妄想了,我知道你就是那樣。我們不停地同他們戰爭,不停地疲于奔命,不停地體會到生活的破裂與重整。他們是一個全然不同的生命。我們無法把控。這一點,讓我們所有的驕傲變得毫無用處。
站在他們的角度,我發現整個世界都在顛倒。他們會對一切充滿好奇,可以把一個枯燥的事情反反復復做無數遍,可以把一本書翻來覆去讓你讀上七八次還不滿足。你厲聲說,夠了。但這根本不管用。他們的創造力體現在一切物質上,甚至一個微小的玩具,都可以成為一個世界。
他們敏感、脆弱,“比我們更深、更敏銳地感受到情緒的變化,因為他們沒有防護機制。”而我們就像看著一個蛋殼在滿是荊棘的世界里滾,處處提心吊膽,仿佛哪里都是血淚教訓。我看著她這樣,或者那樣,心里焦躁不安,不停地喊,注意安全!不行,那樣不對!
但他們比我們想象的強大,甚至發現了更多的寶物。至少他們是真實的。我想。這其中就像有奇跡發生。就像造物主讓我們重新生長一遍,把所有美好重新帶回給你。
想到這兒,我像以前一樣悲觀地說,上帝,你慢慢又收回去了。現在我終于聽到了孩子的聲音,你又不喜歡的嘛。也許我們走得太快。我想,也許已經忘記了生活本來的樣子。我珍惜過什么?我們還相信自己的哪一句話呢?我們還喜歡自己做的哪一件事呢?也許全部?我不知道。有些面具戴久了,就摘不下來了。
不。也許這樣說更準確:我們重啟了自己。因為一個或幾個兒童,整個世界都在改變。這是一種新的生命形式。
費魯奇說,“我相信,愛的終極本質就是我們都在尋找的圣杯。完整感、溫暖和幸福,以及完全滿足后的平靜。我們也許在各種偽裝下尋找它,也許在不知不覺中尋找它,但我們都在尋找同樣的最終實現。為人父母,給了我們這個機會。”
愛是無休無止的,原來它是用生命如此連接。
走在路上,腰酸背痛。她在我背上歡騰,而我每背一段就氣喘吁吁。這路太難走了。突然之間,就像電流一樣,天地映照在我的意識里。我感到生命氣息不停地流逝。我在變老,我想。而在另一側,一股旺盛的生命氣息卻在蓬勃生長,充滿無盡的喜悅和歡愉。
從孩子的眼中看到真實的我們
sugar
孩子是個哲學家?最初看到書名就被這本書所吸引。因為大學的時候我看《絕對小孩》,里面就有這么一句話:“每一個孩子都是哲學家,因為他們都有一對匪夷所思的父母。每一對父母都是教育家,因為他們都有著一套教育方法。”
最初以為這是一本描寫孩子奇思妙想的書,隨著閱讀慢慢發現,這是一位父親的反思,這是一位心理治療師的父親在于孩子相處過程中感悟到的生活。那是一種被他所遺忘的美好。
當懷抱新生兒,剛剛榮升父母的夫妻會是一種怎樣的感受?從起名字,到新生兒的各種物品,無一不在昭示著,身為父母想要把自己所認為的最好的東西捧給孩子。
“孩子,我們不能輸在起跑線上。”
“孩子,爸媽這是為你好,希望你以后有更多的選擇。”
對于孩子,父母都盡了自己百分之兩百的努力。所以父母拼命努力,努力賺錢攥錢,各種早教班、興趣班,能讓孩子優秀的,父母都為孩子報了個遍。至于孩子喜歡什么?父母會認為,興趣是慢慢培養的,反正這些都是對孩子未來好的。
孩子們似乎也習慣了這種方式,數學多少分,語文多少分,鋼琴幾級,這一個個數字就是孩子的價值,是父母眼中自己孩子比其他孩子優秀的證據,是孩子通往成功的敲門磚。
孩子疲憊,想要放棄的時候,父母愛的關懷也會出現,因為身為父母,是那么希望孩子有一個美好的未來。
誰都不能否定父母的愛,父母的付出。可是他們將孩子帶到這個世界上到底是為了什么呢?為了延續他們的夢想?還是可以用孩子來證明自己一生沒有白活?
或許因為在生孩子的時候,有了太多的期待,所以當孩子出生后,卻發現孩子完全跟自己想象完全不一樣,就更想控制孩子,讓孩子按照自己想象的那個樣子成長。然而我們是在養孩子,不是在玩玩偶,孩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他會有自己的意志,隨著成長他會喊“不!”這是多么可怕的事實上,我們的孩子怎會如此叛逆?不聽話、叛逆,這一系列負面詞語出現在家庭。可是父母卻沒意識到是自己打亂了孩子的步驟。
皮耶羅·費魯奇也經歷過這個階段,看著自家的小搗蛋,心力交瘁,想要竭力糾正孩子的行為,可是效果卻是相反的。作為心理治療師的皮耶羅在與孩子相處過程中慢慢學會放下自己,開始觀察理解孩子的行為。這才發現,成人所謂的沒有意義,卻隱藏著孩子的努力。孩子比成人更專注于當下,也會因為自己一次比上一次的進步而歡欣鼓舞。
《孩子是個哲學家》是一位父親在與孩子的相處中所得到的生活啟示。以孩子為鏡,我們才發現原來我們如此焦慮;因為孩子的天真無邪,我們才知道如今的我們是那么的狡猾、那么的勢力;在孩子的不斷重復之中,才發現原來我們如此著急。可是身為成人,卻沒有意識到,我們渴望孩子的優秀,恰恰是將孩子的天真磨滅,讓孩子適應社會,也不過是將孩子變得功利。
是時候開始反思我們自己的行為了。放棄讓孩子成為我們理想中的樣子,讓他們成為他們自己吧。享受和孩子相處的過程,耐心傾聽他們的內心,那會是我們遺忘的美好。
《孩子是個哲學家》帶我們走進孩子的世界,尋找遺忘的自己,讓我們能更好的面對自己,享受當下的生活。
《孩子是個哲學家》讀后隨筆
藍色天空
本書主題:和孩子們一起生活充實了我們,改變了我們。就像去深入學習一門研究課程,它讓我們去經歷所有重要的人生體驗,賦予我們更深地理解力和更敏銳的注意力:美,愛,純真,游戲,痛苦以及各死亡,一切都呈現為全新的景象。
看完這本書,感覺非常受益,讓我重新審視和定位自己的角色,也重新定位自己對待孩子的態度和方法。可以說,讓我學會怎樣做孩子的媽媽。
一直以來,我以強權的態度對待孩子的哭鬧,“不要哭了,哭就丟你到外面去!”“讓你不要再弄了,還弄,是想挨打嗎?”這些都是天天從自己口里說出的話。學習后才知道,一直在以愛的名義傷害孩子。
《孩子是個哲學家》里,以生活中常出現的場景和事例,教會我們要向孩子學習。從孩子對事情的專注上,學習要活在當下,全身心地付出;從孩子執著中,學會不帶任何心機地與人相處;從孩子的不斷重復中,學習他們的耐心,等待,慢下來。從同孩子的一起游戲中,感受到他們的純真。在同孩子的互動中,感受到孩子的無拘無束地,完全信任的愛。
從孩子的負面情緒和不良習性中,反省父母自己的潛在的不良情緒,孩子是父母的鏡子;這一點,我深有感觸,大兒子一辰的文具,被小兒子一信從他書包里翻出來了,拿了一辰最心愛的橡皮擦,一辰很緊張,很是擔心弟弟會把它弄壞,所以急切地想要一信還給他。可是一信就是不還,其實他只是想玩一下。一辰說了二三次:“還給我。”后,就直接走到陽臺上取了一個衣架,對著弟弟說:“你還不還,不還就用衣架打了。”弟弟哇的一聲就哭了起來。我看到這樣的場景,很熟悉,因為我們平時也是以這樣的方式來對待他們的不聽話,不順從。完全是從我們這里學會了,現在只是換成了哥哥對弟弟而已。這就是“鏡子”效應。
當四歲半的一辰眼含淚水看著我說:“媽媽,我不要你變老!”我感覺到了他那份孝心和愛。每天兩個兒子對我說“媽媽,我愛你。”睡覺前總對我說的“媽媽,晚安,明天早早叫我起床噢!”我的心里滿是幸福。都說養孩子是多么的辛苦,是的,在撫養他們成長過程中,我們付出了很多,但是,孩子一樣也給了我們回報。通過這本書的學習,更讓我體會到了這一點,孩子生而神靈,他來到我們的生命中,是給了我們再次學習的理由,再次成長的機會。
書里的重要理念:想要培養出優秀的孩子,首先要提升自己。感恩我的孩子,讓我有了學習提升的機會。也從他們不斷成長的歷程中,學會了耐心,寬容,更感受到了他那全然信任的愛,以及怕我老去的那份赤子之心。孩子的天真,同乎天,近乎地,守護他的初心,最我最大的責任。
這本書的每一章節的內容和事例,您都可以找到自己同孩子相處的類似的事情和經歷,但是看待問題的方式和態度,卻是完全不一樣的,會給為人父母的我們,全新的啟發。這就是這本書的優秀之處。優透的育兒知識,身為父母的我們,沒有理由錯過,遇到了就不要拒絕。
【內容簡介】
《孩子是個哲學家》是一本寫給天下父母親的書。
身為兩個孩子的父親,皮耶羅·費魯奇對育兒生活焦頭爛額的體驗與我們普通的父母別無二致。然而不同的是,作為一個哲學家和心理學家,他敏銳的雙眼發現了繁瑣育兒日常背后我們身為父母而發生的深刻心靈轉變。
孩子長大了,父母變老了。這僅僅只是一種流于表面的物理事實。而在孩子與父母彼此交織的生命和生活中,更深刻的變化發生在我們的心靈之中。那么,身為父母,除了日復一日的操勞和一長串的賬單,孩子們會給我們帶來怎樣的饋贈?
本書正文共14章,從不同側面陳述了父母能從孩子身上所學到的“生活的藝術”:
從孩子對世界的專注之中,學會活在當下,學會全身心地付出;
從孩子執著于自己的方式之中,學會不帶期望地與他人相處,不侵占他人的空間;
從孩子的天真無邪和創造性之中,學會擺脫過去和經驗的牢籠;
從與孩子的接觸中,發現之前未曾意識到的自己的另一面;
從孩子的負面情緒中,觀察到其中所折射的父母的潛在情緒;
從童言無忌之中,學會面對生活和自己的真實,拒絕謊言;
從孩子對待父母的態度中,發現自己對待伴侶的態度,從而檢省愛情之河的干涸;
從孩子的正義感和對于死亡的最初思考中,體驗到對于生命的感激之情;
從孩子不厭其煩的重復游戲和探索中,學會緩慢、耐心和等待;
從孩子的好奇心和天馬行空般的問題中,學會創造性的思維;
從孩子的隨遇而安之中,學會自發地生活;
從孩子的純真之中,發現人際關系的美妙和日常生活的獨特之處;
在面對孩子的要求時,明白堅持和意志的重要性;
從陪伴、保護孩子的過程中,體味愛的無私和回饋。
“孩子上天賜給我們的禮物。”人們常常如是感嘆,然而像作者如此深刻的剖析和覺察卻并不多見。《孩子是個哲學家》正是這一觀念的絕佳闡釋。
【作者簡介】
皮耶羅·費魯奇,意大利著名精神治療師、哲學家。1946年生于意大利都靈,1970年畢業于都靈大學,曾師從精神綜合療法創始人羅伯托·阿薩吉奧里(Roberto Assagioli,1888-1974)并擔任其助手。費魯奇從事心理治療師職業三十余年,成就卓著,被譽為“當代歐洲精神心理學的引導者之一”。
費魯奇著述頗豐,除本書外還有:《我們可以成為什么:精神綜合療法的視野與技術》、《不可避免的恩賜》、《仁慈的力量》、《美與心靈》、《內在意志》,等等。他的理論從獨特的角度把握了幼兒教育乃至所有教育的本質:教育的質量與結果,取決于教育者的素質。
【推薦語】
生兒育女乃人之常情。但在現代社會中,養育孩子正變成一項越來越艱難的事業,心情焦慮的父母們觸目皆是。育兒的繁瑣操勞與生存壓力的雙面夾擊,令當代父母們在精神和物質上都不堪重負。當“為人父母”被“孩奴”這樣的字眼取代,名稱變更的背后投射出的是親子關系的異化。
為人父母,真的是淪為奴隸嗎?孩子的存在,對于成人世界來說,究竟意味著什么?
《孩子是個哲學家》,意大利著名哲學家、心理學家皮耶羅·費魯奇分享自己育兒心得的經典之作,他以優美睿智的文筆,講述了自己焦頭爛額又時時靈光乍現的育兒生活。作為一名從業三十多年的資深心理學家,他深刻剖析了自己在養育兩個孩子過程中內心的轉變歷程。孩子就像一位嚴格的老師,引領他不斷加深對自我和生活的認知,以一種近乎強迫的方式,使他回歸到生命最質樸本真的層面。
誠如作者所言,“為人父母,你并非被罰為奴隸,而是被賦予照顧一個孩子的特權,以及再次成長的可能。”對成人來說,孩子的存在猶如一面鏡子,使我們能夠時時處處得以反觀自身的言行,打破自我的僵化局限。作為這個世界的新來者,孩子們對世界的感知方式和觀察視角,常常令成人耳目一新,將我們重新帶回到“人生初見”的新鮮模式。孩子是天生的哲學家,因為孩子的智慧來自生命的直覺,他們的思考清澈透明,他們的言語直指事物的本質,而這正是成年人越來越僵化功利化的生活模式所最為匱乏的。
所以——
如果你正身處水深火熱的育兒hard模式,本書將帶給最深的理解和共鳴。
如果你對于自己能否勝任父母一職心存疑慮,本書將給你最鼓舞人心的精神支持。
如果你是丁克一族,那也不妨讀一讀此書,也許為自己打開人生的另一種可能。
當然,如果你是一個追求自我成長、善于從生活這所學校學習的人,那么這本書你非讀不可!
正如作者所說,“養兒育女的工作不只是一份辛勞的付出,更是一場精神的探險。本書獻給所有愿意再次走進那個被遺忘的純真世界的人們。”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