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韓光輝 何文林
有“人工湖”美譽(yù)的水庫因系人為景觀或人為地理客體,人們往往賦予一個(gè)與鄰近地理事物相聯(lián)系的專名,以便對(duì)作為同類地理事物的水庫做區(qū)別注記。
新中國為發(fā)展水利事業(yè),修筑總庫容達(dá)10億立方米以上的特大型水庫50座,分布于河北、河南、湖北、廣東、安徽、吉林、遼寧、湖南等19個(gè)省市區(qū)。我國50座特大型水庫專名的命定,一般以毗鄰水庫的聚落名、水庫所在山水地形名為專名,再連綴水庫通名而成的規(guī)律性,具有很好的地名注記效果。
一、以毗鄰聚落(包括所在縣市、毗鄰鄉(xiāng)鎮(zhèn)村莊及淹占村莊)名為專名。在50座特大型水庫中,這種類型的水庫共31座,占62%
1.水豐水庫。位于遼寧省鴨綠江下游,總庫容16億立方米,1944年竣工,因大壩下鄰水豐鎮(zhèn)得名。
2.豐滿水庫。位于吉林省吉林市豐滿、第二松花江干流上游,總庫容108億立方米,1937年始建,1959年建成。因毗鄰豐滿鎮(zhèn)得名,又因位于松花江上,故名松花湖。
3.密云水庫。在北京市密云縣、潮白河上,總庫容42億立方米,1958年動(dòng)工,1960建成。以毗鄰密云縣城得名,是北京飲用水的重要來源。
4.云峰水庫。位于鴨綠江上、吉林省集安縣青石和朝鮮云峰兩地之間,故名云峰水庫。總庫容39億立方米,于1958年動(dòng)工,1967年建成,中朝兩國共同建設(shè),屬國際河流水利工程。
5.柘溪水庫。在湖南省安化縣境、資江中游,總庫容35億立方米,1963年竣工。因鄰近鄉(xiāng)駐地柘溪得名。
6.桓仁水庫。在遼寧省桓仁縣東部、鴨綠江支流渾江中游,總庫容35億立方米,1972年竣工。因毗鄰桓仁鎮(zhèn)得名。
7.松濤水庫。在海南儋縣境、南渡江上游,庫容33億立方米,1970年竣工。以水庫下游之松濤鎮(zhèn)得名,是海南島最大水庫,以灌溉為主,又具有水利發(fā)電、城市供水和防洪的職能。
8.西津水庫。在廣西橫縣、邕寧兩縣之間,郁江上游,總庫容30億立方米,1960年竣工。因東鄰西津村得名。
9.響洪甸水庫。在安徽省金寨縣與霍山縣之間、淮河支流河上,總庫容58億立方米,1958年建成。因響洪甸村得名。
10.紅山水庫。在內(nèi)蒙古翁牛特旗、西遼河上游老哈河上,最大庫容25億立方米,1960年建成。因毗鄰紅山鎮(zhèn)而得名。
11.陳村水庫。在安徽省涇縣西南、長江支流青弋江上游,總庫容25億立方米,1978年建成。因毗鄰陳村鄉(xiāng)駐地得名。
12.花涼亭水庫。在安徽省太湖縣西北、皖河支流太湖河上,總庫容24億立方米,1978年建成。因花涼亭村得名
13.梅山水庫。在安徽金寨縣西南、淮河支流史河中游,總庫容23億立方米,1956年建成。因毗鄰梅山鎮(zhèn)得名。
14.官廳水庫。在河北省懷來縣永定河上游,因位于官廳村得名,是海河流域第一座大型水庫,總庫容22億立方米,1954年竣工。具有防洪、提供下游工業(yè)和生活用水并兼顧灌溉和發(fā)電的作用。隨著時(shí)間的推移,水資源日漸減少,其供水能力大大下降。
15.大伙房水庫。在遼寧省撫順市東南,遼河支流渾河上,總庫容20億立方米,1958年建成。因毗鄰大伙房村得名。
16.楓樹壩水庫。在廣東省龍川縣北部、東江上游,總庫容19億立方米,1973年建成。因楓樹壩村得名。
17.南灣水庫。在河南省信陽市西北、淮河支流獅河上游,總庫容16億立方米,1955年竣工。因南灣鄉(xiāng)得名。
18.崗南水庫。在河北省平山縣、靈壽縣境、滹沱河上游,總庫容19億立方米,1968年建成。以北面毗鄰崗南鎮(zhèn)得名。
19.潘家口水庫。是中國跨流域開發(fā)和利用灤河水資源的主要工程,與大黑汀、于橋等水庫形成潘家口水利樞紐,位于河北省遷西縣東北部、寬城滿族自治縣,灤河干流上,總庫容29.3億立方米,1983年建成。因搬遷村鎮(zhèn)潘家口而得名。
20.王塊水庫。在河北省曲陽與阜平間、大清河支流沙河干流上游,總庫容14億立方米,1960年建成。因庫區(qū)王塊村得名。
21.黃碧莊水庫。在河北省石家莊市平山、靈壽、獲鹿縣間,滹沱河上游,最大庫容13億立方米,1968年竣工。因大壩位于獲鹿縣黃碧莊得名。
22.鶴地水庫。在廣東省廉江縣北部、九州江上游,總庫容12億立方米,1959年竣工。因毗鄰鶴地村得名。
23.陸渾水庫。在河南省嵩縣東北、黃河支流伊河中游,總庫容12億立方米,1965年竣工。以毗鄰陸渾村得名。
24.高州水庫。在廣東省鑒江支流曹江河上,總庫容11億立方米,1959年建成。因在高州縣境得名。
25.岳城水庫。在河北省磁縣西南、漳河上游,總庫容11億立方米,1970年竣工。因毗鄰岳城得名。
26.西大洋水庫。在河北省唐縣西、大清河支流唐河上游,總庫容11億立方米,1960年建成。因被淹占之西大洋村得名。
27.鴨河口水庫。在河南省南召縣南,漢江支流白河上游,總庫容12億立方米,1959年建成。因水庫大壩筑于鴨河口村附近,故名。
28.獅子灘水庫。在四川省長壽縣東北、毗鄰墊江、豐都縣,長江支流龍溪河下游,總庫容10億立方米,始建于1936年,1957年完工。因水庫大壩筑于獅子灘村附近,故名。又因其位于龍溪河上,故又名龍溪河水庫。
29.黃龍灘水庫。在湖北省十堰市西、漢水支流堵河下游,最大庫容10億立方米,1974年建成。因水庫大壩筑于黃龍鎮(zhèn)駐地黃龍灘村上游,故名。
30.東江水庫。位于湘水一級(jí)支流耒水上游、湖南省資興市東江鎮(zhèn),故名。總庫容91億立方米,1958年開工,1979年竣工。具有發(fā)電、防洪、航運(yùn)、養(yǎng)殖和工業(yè)用水的綜合效益。
31.小浪底水庫。位于晉豫兩省間,地跨洛陽、三門峽、濟(jì)源三市,總庫容126.5億立方米,調(diào)水調(diào)沙庫容10.5億立方米,死庫容75.5億立方米,有效庫容51.0億立方米。小浪底工程的開發(fā)目標(biāo)是以防洪、防凌、減淤為主,兼顧供水、灌溉和發(fā)電等。因小浪底村而得名。
二、以所在水名為專名。在50座特大型水庫中,這種類型的水庫共11座,占22%
1.新安江水庫。在浙江省西部淳安、建德二縣群山環(huán)抱中,總庫容178億立方米,1960年建成。因攔蓄新安江上游水流得名。
2.丹江口水庫。在湖北省丹江口市西北,總庫容209億立方米,1973年建成,是南水北調(diào)中線水源地和主要引水工程的起點(diǎn),是南水北調(diào)中線水源供給基地。因地處丹江注入漢江的入口處得名。
3.新豐江水庫。在廣東省河源市西北,總庫容146億立方米,1963年建成。因攔蓄新豐江上游水流得名。
4.漳河水庫。在湖北省荊門與當(dāng)陽兩市間,總庫容20億立方米,1966年建成。因水庫系攔截漳河而建,故名。
5.富水水庫。在湖北省陽新與通山之間,總庫容18億立方米,1960年建成。因水庫系攔蓄長江中游支流富水而建,故名。
6.南水水庫。在廣東省乳源縣西,總庫容12億立方米,1971年建成。因攔蓄北江支流南水而建,故名。
7.澄碧河水庫。在廣西百色市東,總庫容11億立方米,1966年完工。因攔蓄右江支流澄碧河水流而成,故名。
8.宿鴨湖水庫。在河南省汝南縣西北、汝河中游,總庫容10億立方米,1958年建成。因水庫利用宿鴨湖洼地修筑而成,故名。
9.白蓮河水庫。在湖北省浠水、羅田與英山縣之間,總庫容12億立方米,1960年建成。因水庫建于長江支流浠水中游白蓮河上,故名。
10.洪澤湖水庫。位于江蘇省洪澤縣城西、淮河中下游,是大型平原水庫,有天然湖泊、大堤、河閘組成,不破圩總庫容135億立方米,破圩滯洪總庫容176億立方米。文獻(xiàn)記載,明嘉靖時(shí)稱高家堰,萬歷六年(1578年)創(chuàng)修洪澤湖水庫,高家堰為主壩。解放初,洪澤湖大堤經(jīng)改造和加固,成為重要水利設(shè)施。因位于洪澤湖地區(qū),故名。
11.烏江渡水庫。位于貴州省遵義市息烽縣、長江支流烏江中游,總庫容23億立方米,1983年建成。有發(fā)電和航運(yùn)效益。因位于烏江中游渡口,故名。
三、以所在地形名為專名。在50座特大型水庫中,這種類型的水庫共8 個(gè),占16%
1.三門峽水庫。在河南省今三門峽市東北部。三門峽本系黃河中游河道上的一處峽谷。黃河于此被三座石島分為四股,北為唐“開元運(yùn)河”,久已湮廢,余三股即流經(jīng)三個(gè)石島形成俗謂“三門”:北為“人門”,水緩;中為“神門”,水急;南為“鬼門”,水險(xiǎn)。1960年建成,總庫容59億立方米;1964年,總庫容減少為22億立方米;1968年,總庫容恢復(fù)為25億立方米;1972年,總庫容恢復(fù)到32億立方米。因水庫攔河大壩即筑于此,故名。
2.劉家峽水庫。在甘肅省永靖縣南,黃河干流上游。劉家峽本峽谷名,為黃河上游著名峽谷之一,長達(dá)11公里,落差18米,峽中水流湍急,水力資源豐富。總庫容57億立方米,1974年建成。以發(fā)電為主,兼顧防洪、防凌、灌溉和養(yǎng)殖。這一大型水利樞紐工程的攔河大壩即興建于峽口處,因以為名。
3.龍羊峽水庫。在青海省貴德、共和兩縣之間,是黃河流域最上游的特大型水庫,總庫容達(dá)247億立方米,有效庫容193億立方米,1986年建成。通過龍羊峽、劉家峽兩水庫的調(diào)節(jié),具有防洪、灌溉、防凌、工業(yè)用水和發(fā)電的綜合效益。因位于龍羊峽,故名。
4.峽山水庫。在山東省昌邑縣與高密縣之間、濰河中游。總庫容10億立方米,1960年建成。峽山本山名,因兩山夾峙得名。因水庫修建于山南麓,故名。
5.鳳灘水庫。在湖南湘西沅陵、永順、古丈、保靖四縣間,沅江支流酉水下游,總庫容17億立方米,1979年建成。因河床中鳳灘灘地得名,又引申有“棲鳳湖”美名。
6.二龍山水庫。在吉林省梨樹縣東南、東遼河上游,總庫容17億立方米,1966年建成。因鄰近二龍山得名。
7.白山水庫。于吉林省樺甸和靖宇兩縣界河第二松花江上游,總庫容65億立方米,1976年竣工。因位于長白山區(qū)白山鎮(zhèn)附近,故名。
8.三峽水庫(葛洲壩)。是三峽水電站建立后蓄水形成的人工湖泊,總面積1084平方公里,范圍涉及湖北省和重慶市的21個(gè)縣市,總庫容393億立方米。因位于三峽即瞿塘峽、巫峽及西陵峽,故名。
上述水庫專名的來源并非絕對(duì)。例如劉家峽水庫亦可理解為,因水庫毗鄰劉家峽鎮(zhèn)(永靖縣治)得名。猶如獅子灘水庫因位于龍溪河上,故又名龍溪河水庫。
綜上所述,我國特大型水庫分別以水庫毗鄰或淹占搬遷的聚落名及水庫所在水名及地形名為專名,具有很強(qiáng)的規(guī)律性。水庫命名與當(dāng)?shù)氐乩砜腕w名稱緊密結(jié)合,收到了良好的地域指示效果,有利于地名管理和庫區(qū)的開發(fā)與建設(shè)。
(國家自然科學(xué)基金面上項(xiàng)目(41071074))
文章發(fā)表于《中國地名》2012年第04期
PS:資料是在中國知網(wǎng)下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