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周定國
伊斯坦布爾坐落在伊斯坦布爾海峽,即博斯普魯斯海峽南端與馬爾馬拉海交會處的兩岸地段,是世界上唯一一座地跨歐亞兩洲的國際大都市。它是土耳其最大的城市和港口,人口總數超過1200萬。歷史上曾是顯赫一時的羅馬帝國、拜占庭帝國和奧斯曼帝國的首都,時間總共長達1600多年,這在世界史上擁有無以倫比的時間跨度;并冠以擲地有聲的三個名稱即古稱拜占庭、舊稱君丁坦丁堡和現稱伊斯坦布爾而享譽全球。
據史書記載,公元前668年希臘人始建此城,命名為拜占庭(Byzantium),它是以希臘半神話式的首領人物拜占庭而得名。據古希臘歷史學家希羅多德的記述,墨加拉人的統帥拜占庭從預言家那里得到一個啟示:“本都海口四面環水的色雷斯角上盛產魚蝦和馴鹿,那些將在此圣城居住的人是無比幸福的?!庇谑前菡纪ヂ时娙说郊_里斯河和巴爾比薩河建城。但是在舉行新城奠基儀式時,忽然飛來一只兀鷹,叼走了獻祭的牲畜,停落在突人博斯普魯斯岬角的頂端。此景象被在附近放牧人看見了,并將其呈報于拜占庭。拜占庭聽后,放棄了原先建城計劃,認為新址才是日后吉祥之地,這就是拜占庭城市設置和名稱的由來。這個名稱自希臘城邦時代至羅馬帝國鼎盛時期,沿用了一千多年。
公元324年,羅馬皇帝君士坦丁一世權衡當時帝國面臨嚴重而復雜的形勢,決定將政治中心東移至拜占庭這一易守難攻的地點,同年舉行新城奠基典禮。經過6年的大興土木,公元330年5月11日舉行了比原來規模大得多的新都落成儀式,為紀念第一位信奉基督教的羅馬皇帝君士坦丁大帝,羅馬人將拜占庭更名為君士坦丁堡(Constantinople),別稱新羅馬。Constantinople是由君士坦丁大帝名字Constantine加希臘語表示城市的polis組合而演變而來的。
值得一提的是,拜占庭作為城市名稱雖已成往事,但由于395年羅馬帝國正式分裂為東西兩部,建都君士坦丁堡的東羅馬帝國被史學家又稱之為拜占庭帝國而載人史冊。拜占庭時來運轉,從一個城市名稱又躍升為國家名稱仍延伸至l5世紀之久。而后作為拜占庭帝國的京城君士坦丁堡繼續得到發展,中世紀時已成為繁榮富庶的商業城市和重要的宗教、文化教育中心,成為一座擁有巨大財富和景色秀麗的城市,也曾是西方世界首屈一指的名城。1453年奧斯曼土耳其人攻占君士坦丁堡。4年以后,征服者穆罕默德二世把駐地從阿德里安堡移此。
這座城市被戰勝者宣布為自己的首都并更名為伊斯坦布爾(Istanbul)。關于伊斯坦布爾名稱由來流傳著這一說法,當年土耳其人向到君士坦丁堡去的希臘人打聽他們去哪兒,希臘人回答說:“Isfin Po1in(進城去)”。土耳其人誤把它當作了城市的名稱,遂稱之為“伊斯坦布爾”。但語言學家更多地認為,由于語言的更替,伊斯坦布爾應是君士坦丁堡此名稱土耳其語化的傳訛。或許是作為東羅馬帝國首都君士坦丁堡名聲太響亮,盡管自l5世紀中葉已改名,但以后幾百年內人們仍習慣稱它為君士坦丁堡,直到1930年土耳其郵局正式使用此名稱,伊斯坦布爾才廣為人知。如今的伊斯坦布爾作為土耳其最大的工商業城市,它有紡織、機械、食品、玻璃、汽車制造、船舶修造等工業,工業總產值占全國一半左右。伊斯坦布爾是全國對外貿易中心,全國50%進口、15%出口都是通過伊斯坦布爾港口吞吐的。伊斯坦布爾還是歐亞交通樞紐,陸、海、空四通八達。它既是西亞“巴格達鐵路”的起迄站,又是“歐洲東方列車”的終點站。市西27千米的耶希爾柯伊國際機場是它的空中門戶。1973年建成的伊斯坦布爾海峽大橋猶如一條長虹,把該城歐亞兩部分連接在一起,是一座個長1560米號稱歐洲第一,全球第四的大吊橋。
這里云集了全國著名的伊斯坦布爾大學、土耳其大學、海峽大學等34所高等學府。該城市多姿多彩,既有地形起伏蜿蜒曲折的古老街巷,又有筆直寬闊的通衢大道。蒼穹下,450多座清真寺的閃閃尖塔和現代化摩天大廈交相輝映。古都留下了眾多的宮殿寺院,有原是土耳其蘇丹宮殿的托普卡珀博物館,有建筑精美的多爾馬巴赫切官,還有號稱“藍色清真寺”的蘇丹艾哈邁德清真寺,羅馬帝國古建筑圣索菲亞教堂等名勝古跡。
文章發表于《地理教學》2005年第2期
維普資訊 http://www.cqvip.com
PS:文章是在維普資訊下載的,打印后對照進行了修改。
另中國測繪新聞網也有作者文章
http://www.zgchb.com.cn/newspaper/show.php?itemid=3963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