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生九子是指龍生九個兒子,九個兒子都不成龍,各有不同。所謂“龍生九子”,并非龍恰好生九子。中國傳統文化中,以九來表示極多,有至高無上地位,九是個虛數,也是貴數,所以用來描述龍子。龍有九子這個說法由來已久,但是究竟是哪九種動物一直沒有說法,直到明朝才出現了各種說法。明代一些學人筆記,如陸容的《菽園雜記》、李東陽的《懷麓堂集》、楊慎的《升庵集》、李詡的《戒庵老人漫筆》、徐應秋的《玉芝堂談蕓》等,對諸位龍子的情況均有記載,但不統一。
典故:龍生九子不成龍,各有所好。明·徐應秋《玉芝堂談薈·龍生九子》
釋義:古代傳說,龍生有九子,九子不成龍,各有所好。比喻同胞兄弟品質、愛好各不相同。
用法:作主語、賓語、定語;用于兄弟等比較
龍子傳說還得從葉公說起
龍子和龍一樣,也是不斷發展、沿革逐漸形成的。雖然有關龍子的說法不一,但有一點,龍子的昆仲數目是取得共識的,即龍有九個兒子,龍承九子,子子不同。這是自古以來眾所周知的,但它們怎么會留在人間各司一職,就有一段不為人知的故事了,這還要從劉伯溫說起。
相傳,劉伯溫本是玉帝身前一位天神,元末明初,天下大亂,戰火不斷,饑荒遍地。玉帝令劉伯溫轉世輔佐明君,以定天下,造福蒼生,并賜斬仙劍,號令四海龍王,但龍王年老體弱,事務繁多,因此派出了自己的九個兒子。龍九子個個法力無邊,神通廣大。他們跟隨劉伯溫征戰多年,為朱元璋打下了大明江山,又助朱棣奪得了皇位。當它們功得圓滿準備返回天廷復命之時,明成祖朱棣這個野心極大的帝王卻想永遠把它們留在自己身邊,安邦定國,雄霸天下。于是他便借修筑紫禁城為名,拿了劉伯溫的斬仙劍號令九子。但九子仍是神獸,頓時呼風喚雨,大發雷霆。朱棣見斬仙劍震不住九子,便決定用計,他對九子中的赑屃說:“你力大無窮,能馱萬斤之物,如果你能馱走這塊先祖的神功圣德碑,我就放你們走。”赑屃一看原來是一塊小小的石碑,便毫不猶豫地馱在了身上,但用盡法力卻寸步難行。原來,神功圣德碑乃記載“真龍天子”生前一世所做功德(善事)之用(功德是無量的),又有兩代帝王的玉璽印章,能鎮四方神鬼。八子眼看六弟被壓在碑下,不忍離去,便決定一起留在人間,但發誓永不現真身。朱棣雖然留住了九子,但得到的卻僅僅是九個塑像般的神獸。劉伯溫得知此事后,也棄朱棣而去,脫離肉身返回天廷。朱棣后悔莫及,為了警示后人不要重蹈覆轍,便讓九子各司一職,流傳千古。
囚牛,形狀為有鱗角的黃色小龍,喜音樂,蹲立于琴頭。這位有音樂細胞的龍子,不光立在漢族的胡琴上(二胡上的龍頭),彝族的龍頭月琴、白族的三弦琴以及藏族的一些樂器上也有其揚頭張口的形象。它常常蹲在琴頭上欣賞彈撥弦拉的音樂,傳說這個龍子的耳音特好,能通萬物語言、辨別聲音,且特別會欣賞彈撥弦的音樂,因此才被放在了樂器的頭部。這個裝飾現在一直沿用下來,一些貴重的胡琴頭部至今仍刻有龍頭的形象,稱其為“龍頭胡琴”。
嘲風,樣子有點像狗,平生好險又好望,象征著吉祥、美觀和威嚴。還具有威懾妖魔、消除災禍的含義。故殿角走獸(屋頂翹角上的小獸)是其形象,能飛檐走壁,殿臺角上的走獸是它的遺像。這些走獸排列著單行隊,挺立在垂脊的前端,走獸的領頭是一位騎禽的“仙人”,后面依次為:龍、鳳、獅子、天馬、海馬、狻猊、狎魚、獬豸、斗牛、和行什。它們的安放有嚴格的等級制度,只有北京故宮的太和殿才能十樣俱全,次要的殿堂則要相應減少。傳說負責警衛工作。古代的建筑上安置嘲風,使整個宮殿的造型既規格嚴整又富于變化,達到莊重與生動的和諧、宏偉與精巧的統一。
蒲牢,形似盤曲的龍,好鳴好吼,洪鐘上的龍形獸鈕是它的遺像?!栋喙藤x發鯨魚鏗華鐘注》:“海中有大魚曰鯨,海邊有獸曰蒲牢。輒大鳴,凡鐘欲令聞大者,故作蒲牢于上,所以撞之者為鯨魚。”當鯨魚一發起攻擊,它就嚇得大聲吼叫。人們根據其“性好鳴”的特點,古代樂器編鐘頂上就用它來裝飾,一般寺廟大鐘上的鐘鈕也用它來作獸鈕,意在說它的聲音洪亮能傳千里。讓鯨魚一下又一下撞擊蒲牢,使之“響入云霄”且“專聲獨遠”。后來人們又演義它的功能為“負責報時”。
狻猊,形如獅,平生喜靜不喜動,因此裝飾佛座和香爐的腳部,隨之吞煙吐霧。相傳這種佛座上裝飾的狻猊是隨著佛教在漢代由印度人傳入中國的,至南北朝時期,我國的佛教藝術上已普遍使用,這種造型經過我國民間藝人的創造,使其具有中國的傳統氣派,后來成了龍子的老五,它布置的地方多是在結跏趺坐或交腳而坐的佛菩薩像前。明清之際的石獅或銅獅頸下項圈中間的龍形裝飾物也是狻猊的形象,它使守衛大門的中國傳統門獅更為睜崍威武?!渡滞饧吩唬骸昂脽熁?,故立于香爐。”又稱金猊、靈猊。李清照《鳳凰臺上憶吹簫·冷氣猊》有“香冷金猊,被翻紅浪,起來慵自梳頭”句,這里“金猊”即獅子的代稱,由于一夜沒有續填香料,銅制的獅形熏爐中早已香消燼冷。也有人說狻猊喜歡蹲坐,佛座上的獅子是其遺像。佛祖釋迦牟尼稱其為“無畏的獅子”,意為敢食虎豹且氣宇軒昂,所以又常蹲坐于廟中佛的坐席上,或成為文殊菩薩的座騎?!赌绿熳觽鳌罚骸扳♀?,野馬,走五百里。”
唐代高僧慧琳說:“狻猊即獅子也,出西域。”
水滸中,鄧飛綽號火眼狻猊。
《西游記》中,狻猊是妖怪九靈元圣的孫子之一。
赑屃,又名龜趺、填下、霸下,貌似龜而好負重,有齒,力大可馱負三山五岳。其背亦負以重物,在多為石碑、石柱之底臺及墻頭裝飾,屬靈禽祥獸。其原形可能為斑鱉。
傳說上古時代常馱著三山五岳,在江河湖海里興風作浪。大禹治水時,曾幫大禹橫渡黃河,推山挖溝,疏遍河道,立下汗馬功勞。大禹擔心赑屃又到處撒野,便搬來頂天立地的巨大石碑,上面刻上赑屃治水的功跡,叫赑屃馱著,沉重的石碑壓得它不能隨便行走。赑屃和龜十分相似,但細看卻有差異,赑屃有一排牙齒,而龜類卻沒有,赑屃和龜類在背甲上甲片的數目和形狀也有差異。赑屃又稱石龜,是長壽和吉祥的象征。它總是吃力地向前昂著頭,四只腳拼命地撐著,掙扎著向前走,但總是移不開步。它已成為祥瑞、和諧、長壽、吉祥、高貴的象征。世俗君主及權貴們常以隱惡揚善之法,將自己的功德之績刻在石碑上,企圖讓赑屃拖給后人,從而實現永垂不朽;同時赑屃也是中華民族忍辱負重傳統美德的一種體現,據說觸摸它總能給人帶來福氣。
在吳承恩的《西游記》中,東海龍王曾用計讓赑屃承載唐玄奘師徒過河??梢姡P屃似乎也不是我們常見的那種普通烏龜,而是特別大而有點古怪的“神龜”或“靈龜”?!蹲笏假x》曰:“巨龜赑屃”;《禮記·禮運篇》也說:“鱗鳳龜龍,謂之四靈?!惫湃税堰@四者當作神靈,是說動物中根本不存在這些東西,而是人們想象和創作流傳下來的。今天,我們看到赑屃的神像,往往遺存在顯赫石碑之下,吃力地向前昂著頭,四只腳拼命地撐著,掙扎著向前爬,卻總是移不開步,
建筑運用
在拆除北京舊城墻時,在東便門和西便門的城墻下各發現半個赑屃,因此有赑屃馱著北京城之說。
臺灣現存有清乾隆皇帝為了表彰??蛋财蕉炙氖录?,特賜十塊以金門“麻糬石”雕刻而成的龜趺御碑。每塊碑高3.1米,寬1.4米,漢文滿文并列。不料運抵臺南府時,其中一座龜趺落入海中,直到一百多年后,才又被人發現,供奉在保安宮內。其余九座則在赤崁樓中保存。
江蘇漣水嵇安墓碑就是此神靈馱著的。
狴犴,又叫憲章,傳說其好訴訟,卻又有威力,故獄門或官衙正堂兩側立其形象,后為牢獄的代稱。后人用為“牢獄”的代稱據說狴犴掌管刑獄,又多飾于死囚牢的門楣上,所以,民間又有“虎頭牢”的說法?!稘摯_類書》:“狴犴好訟,形獄門上?!??!兑琢帧贰笆鼞延龋缬尼?。”伊力《謀略大師劉伯溫智謀全書》“視狴犴而不惴者,未嘗中于法者也?!币馑际钦f見牢獄而不心慌的人,是因為他未曾有過犯法的經歷。傳說狴犴不僅急公好義,仗義執言,而且能明辨是非,秉公而斷,再加上它的形象威風凜凜,囚此除裝飾在獄門上外,還匐伏在官衙的大堂兩側。每當衙門長官坐堂,行政長官銜牌和肅靜回避牌的上端,便有它的形象,它虎視眈眈,環視察看,維護公堂的肅穆正氣。
負屃,身似龍,雅好斯文,盤繞在石碑頭頂。平生好文,石碑兩旁的文龍是其遺像。我國碑碣的歷史久遠,內容豐富,它們有的造型古樸,碑體細滑、明亮,光可鑒人;有的刻制精致,字字有姿,筆筆生動;也有的是名家詩文石刻,膾炙人口,千古稱絕。而負屃十分愛好這種閃耀著藝術光彩的碑文,它甘愿化做圖案文龍去襯托這些傳世的文學珍品,把碑座裝飾得更為典雅秀美。它們互相盤繞著,看去似在慢慢蠕動,和底座的霸下相配在一起,更覺壯觀。它是歷史悠久、內容豐厚的中國傳統文化的見證者。
螭吻,又叫鴟尾、鴟吻,相傳是大約在南北朝時,由印度‘摩竭魚’隨佛教傳入的。它是佛經中,雨神座下之物,能夠滅火。故此,螭吻由此變化出來,所以它多安在屋脊兩頭。傳到日本后則稱為“鯱”,最為人所知的是位于日本愛知縣名古屋城上的金鯱。鴟在中國古代傳說中是一種怪鳥,一頭三身。另有傳說指鴟是大海里的魚,龍頭魚身,口潤嗓粗而好吞。狀像四角蛇剪去了尾巴,常為宮殿屋角上的裝飾物?!赌蛽]犀》記載:“漢以宮殿多災,術者言天上有魚尾星,宜為其像以禮之,始有此飾也。”相傳漢武帝建柏梁殿時,有人上疏說大海中有一種魚,虬尾似鴟鳥,能噴浪降雨,可避火災,驅除魑魅。因此脊獸鴟吻起初并不是龍形的,有鳥形的,更多的是魚龍形的。太平御覽》有如下記述:“唐會要目,漢相梁殿災后,越巫言,‘海中有魚虬,尾似鴟,激浪即降雨’遂作其像于尾,以厭火祥?!蔽闹兴f的“巫”是方士之流,“魚虬”則是螭吻的前身。到清朝以后龍形的鴟吻增多,表面龍紋四爪騰空,龍首怒目做張口吞脊狀,背上插著一柄寶劍,立于建筑物的尾脊上,被稱作“好望者”。據說此物能吞萬物,就叫它負責看護房屋建筑橫脊;它喜歡登高俯瞰,因此在民間被視為祈求降雨和避火消防的飾物?!棒~虬”是鴟吻的前身,故屬火性,有鎮邪避火功能。
漢鴟尾 大脊吞脊獸(頭向右)
椒圖,形狀像螺蚌,性好閉,最反感別人進入它的巢穴,鋪首銜環為其形象。《升庵外集》稱:“鋪首銜環是其形象”。螺蚌遇到外敵侵犯總是將殼口緊合,人們將他用在門上,除取“緊閉”之意、以求平安外,還因其面目猙獰以負責看守門戶、鎮守邪妖,另外還有一個原因是椒圖“性好僻靜”、忠于職守,故常被飾為大門上的鐵環獸或擋門的石鼓,讓其照顧一家一戶的安寧,被民間稱作“性情溫順”的龍子。
螭,或螭首蛇狀神物,嘴大,肚子能容納很多水,是一種沒有角的龍。在建筑中多用于排水口的裝飾,稱為螭首散水?!稄V雅》“無角曰螭龍”。春秋至秦漢之際,青銅器、玉雕、銅鏡或建筑物上的雕刻之飾,宮殿之石階、石柱也雕有螭首圖。劉向《新序》:“葉公子好龍,鉤以寫龍,鑿以寫龍,屋室雕文以寫龍?!比~公所雕之龍,可能正為螭首,今多見于民間的條幾、茶幾上。據說螭首能吞江吐雨,負責排去雨水,我們在江、河、泊、池旁見到的排水獸也是其遺像。
饕餮,中國傳說中的一種兇惡貪食的野獸,古代青銅器上面常用它的頭部形狀做裝飾,叫做饕餮紋。一說是斷頭的蚩尤?,F在則用來形容極度好食的人。
五子饕餮,惡獸名,形似狼,好飲食,古鐘鼎彝器上多雕刻其頭像作為裝飾?!掇o源》上有“呂氏春秋周鼎饕餮,有首無異也?!摈吟炎鳛橐环N圖案化的獸面紋飾出現在商周青銅器上,稱作饕餮紋。又《諸神由來》:“饕餮,好食,立鼎蓋?!眰髡f饕餮特別貪食,喜歡品嘗各式各樣的美食,因此常站在鼎蓋上沾沾油水,人們稱它為“美食主義者”;因為是貪食的惡獸,人們便將貪于飲食甚至貪婪財物的人稱為“饕餮之徒”。
《呂氏春秋·先識》:“周鼎著饕餮,有首無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以言報更也。”
《左傳·文公十八年》:“縉云氏有不才之子,貪于飲食,冒于貨賄。侵欲崇侈,不可盈厭;聚斂積實,不知紀極。不分孤寡,不恤窮匱。天下之民以比三兇,謂之饕餮?!保ㄗⅲ骸柏澵敒轺?,貪食為餮?!保?/font>
《史記·五帝本紀》:“縉云氏有不才子,貪于飲食,冒于貨賄,天下謂之饕餮。天下惡之比之三兇?!薄叭齼础闭呒础?/font>渾沌、窮奇、梼杌”,《史記·五帝本紀》記載“昔帝鴻氏有不才子,掩義隱賊,好行兇慝,天下謂之渾沌。少皞氏有不才子,毀信惡忠,崇飾惡言,天下謂之窮奇。顓頊氏有不才子,不可教訓,不知話言,天下謂之梼杌?!?/font>
饕餮的引申含義可參考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673.htm
趴蝮,實際寫法為{蟲八}{蟲夏},位于橋邊的最喜歡水,常飾于石橋欄桿頂端。在后門橋的四個角上趴蝮,造型非常優美,傳說它的形象似龍非龍,似蝦非蝦,平生最喜歡水,伴水而居。它愛喜波弄水,常年累月在河水中玩耍,又名帆蚣,擅水性,喜歡吃水妖,據說是龍王最喜之子。
PS:前段時間微博上看到,感覺很有趣便在網上找資料進行了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