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中國碑文化》(七)

131、《爨寶子碑》:刻于東晉安帝(405年),清1778年在云南曲靖南揚旗田出土。此地為玀玀族祖先爨氏的根據地。碑額“晉故振威將軍建寧太守爨府君之墓”,碑文388字。碑末刻有“大亨四年”字樣。經考“大亨”是公元402年桓玄篡位時改稱的年號。書體在隸楷之間,爨碑出土后,名震天下,受到歷代推崇,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32、《好太王碑》:刻于東晉義熙年(高句麗長壽王二年,414年)。碑在吉林省集安市城東4公里的許太王鄉大碑街。集安屬漢代遼東郡,漢帝國的高句麗王朝在此建都,第十九代王談德武功赫赫而英年早逝,后人不勝惋惜,繼承王位的長壽王追謚其為“國岡上廣開土境平安好太王”并立巨碑紀念。碑為不規整的方形柱狀巖石鑿成,通高六米四,座周長太6米三,是世界上現存的最大的石碑之一。東南西北四周刻隸書1775字,記述了世緒及好太王行狀、功績、守墓煙戶忠心耿耿等事。

 

133、南朝碑文化。從公元420年東晉滅亡到589年隋統一的170年間,是我國南北對峙的時期。也是我國多民族文化融合的時期,是漢字字體由隸向楷演變過渡,書法藝術發展的新高峰。南朝從420年劉裕受東晉禪讓擁有江南之地,到589年陳亡,經歷了宋、齊、梁、陳四代,期間的碑文化雖然比三國兩晉時有了發展,但與北朝相比而言,還是寂了許多。南朝沿襲東晉禁碑遺風,碑刻不多。據考證,大約有20多種,著名的有《爨龍顏碑》《瘞鶴銘》等。

134、《爨龍顏碑》:全稱《宋故龍驤將軍護鎮蠻校尉寧州刺史邛都縣侯爨龍顏碑》,刻于南朝宋孝武帝大明二年(458年)云南陸涼州蔡家堡爨君墓前。此碑在元代明代均有記載,后無下落。清1826年云貴總督阮元在陸良縣貞元堡發現,并筑亭保護。現在陸良縣貞元堡小學內。碑高三米四,碑陽有楷書1080字。與《爨寶子碑》并稱“二爨”,為南碑之冠。受到歷代名家追捧。

135、《劉懷民墓志》:刻于宋464年。出土于山東益都。志文有16行,滿行14字。是正式成型的最早的墓志。與“二爨”碑極為相似。

136、南京還出土了許多南朝時的墓志

1、東晉最后一個皇帝晉恭帝玄宮的石碣(刻于421年)。1960年在南京寶貴山出土,證明了來恭帝沖平陵的所在。

21972年在南京太平門出土的,刻于南宋475年以員外散騎侍郎明曇喜的墓志。

。。。。。。

137、《瘞鶴銘》:刻于南朝梁武帝天監十三年(514年)江蘇鎮江焦山西麓崖石山上。中唐以后有記錄。宋時被雷擊碎為五塊,毀落于長江。南宋1174年取出一塊碎石,有20字。清1713年蘇州太守陳鵬舉又撈出其他四塊石,移置鎮江焦山。將5石粘合為一,共88字,砌入定慧寺壁中,清同治1868年,又撈出一石,有4字,現存于焦山寶墨軒碑廊的碑亭里。《瘞鶴銘》六朝石碑之王書法、藝術具極高地位,素有“北有《石門銘》,南有《瘞鶴銘》”天下二銘之說。

 

138、繁星滿天的北朝碑文化:(公元386公元581年)是我國歷史上與南朝同時代的北方王朝的總稱,其中包括了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北周等數個王朝。由于北朝沒有禁碑限制,加上北方多名山大岳,取石方便,因此豎碑刻石、摩崖題刻處處皆是,碑文化呈現前所未有的繁榮興盛局面。據統計,北朝不到二百年的歷史里,存世的各類朝碑刻逾千上萬,形成獨特的“北碑”,由于元魏具有代表性,所以又稱“魏碑”。主要代表是:以《鄭文公下碑》為代表的云峰摩崖、以《始平公造像記》為代表的洛陽龍門造像題記和以山東《泰山經石峪》和鄒縣《四山摩崖》為代表的“北魏三大寶庫”。

139、《北魏太武帝東巡之碑》:刻于北魏太延三年(437年)。《水經注》最早著錄。民國初年發現于河北易縣貓兒洼。公元423年太武帝繼位,北方黃河流域統一。內容記述太武帝東巡恒山,北巡而歸,經易州射箭,盡管群臣中有武藝比他強、力氣比他大、射箭比他遠的大有人在,但無人敢超過他。碑額刻篆“皇帝東巡之碑”,碑陽正書14行,每行26字。是隸書向楷書過渡的重要實物資料。

140、《中岳視高靈廟碑》:刻于北魏文成帝(456年)。碑現在河南登封嵩山中岳廟。碑額有穿,額書篆字“中岳嵩高靈廟之碑”,碑陽正書1000多字。為道士冠謙之立。當時南朝奉佛教,北朝崇道教。冠謙之是道教大師。《中岳嵩高靈廟碑》和《大代華岳廟碑》(已經佚失)即此時所立,兩碑出一人之手。

141、《暉福寺碑》:刻于北魏太和十二年(488年)陜西澄城縣李潤鎮北寺村的暉福寺。現西安碑林。碑額篆“大代宕昌公暉福寺碑”,有穿。碑文正書,共24行,每行24-26字不等。記載了出身于馮翊李潤羌酋大姓的宦官、羌人王慶時監造暉福寺造三級佛圖的經濟和寺院豪華壯觀的場景。

142、《吊比干文》:刻于北魏文帝太和十八年(494年)河南汲縣(衛輝縣)比干廟。原石已經佚,傳世無原石拓本。宋哲宗1090年重刻。碑額篆“皇帝吊殷比干文”,碑陽28行每行46字。字體似隸似楷似魏,屬于過渡性文字特別。在清代受到狂熱推崇。比干是忠臣的代表。

143、《賈使君碑》:刻于北魏神龜二年(519年)。碑原立于兗州府學。宋時被一民間伙房當作肉案。1096年被溫益訪得重立。現在保存在曲阜孔廟。賈思伯,字士休,山東壽光人。曾任兗州刺史,政績頗佳,此碑是當地吏民為其立的功德碑。碑額“魏兗州賈使君之碑”8正書大字。陽刻24行,每行44字正書字。

144、《張猛龍碑》:刻于北魏522年。現在山東曲阜孔廟。該碑是北魏代表作。全稱《魯郡太守張府君清頌碑》,高二米八,寬一米二,碑額楷書,碑陽正書1200余字。內容是頌揚魯郡太守張猛龍興辦學校的德行。此碑書法受到歷代名家稱頌,是書法愛好者臨摩的重要碑帖。

145、《馬鳴寺碑》:刻于北魏523年山東樂安縣大王橋。現在山東石刻博物館。碑高一米五,寬八十厘米。碑額楷書“魏故根法師之墓碑”8字,陰文楷書“馬鳴寺”3字。是北魏碑中杰出者。

146、《高貞碑》:刻于北魏523年。清1806年出土于山東德州衛河第三屯,移置德州學宮。碑額篆書“魏故營州刺史懿侯高君文碑”,陽刻楷書24行,每行46字。《高貞碑》與《張猛龍碑》同屬北碑中之佼佼者。

147、《蘭陵王碑》:河北邯鄲縣城南距臨漳10公里的劉莊,從1971年發現的134座北朝墓葬中,有一批包括《蘭陵王碑》的北朝碑。其中東魏《高盛碑》、《高翻碑》和北齊《高肅碑》合稱“磁州三高”。其中《高肅碑》又稱《蘭陵王碑》,蘭陵王名叫高肅,是高歡的孫子、高澄的第三子,是智勇雙全的北齊末期著名大將。估計刻于北劉575年,碑篆“齊故假黃鋮太師太尉蘭陵忠武王碑”。現在劉字莊村的碑亭內。1988年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48、《義慈惠石柱》:刻于北齊年間。在河北保定定興縣西北10公里的石柱村。柱身上刻有“標異鄉義慈惠石柱頌”9字和3000字的頌文。記述了北魏末年的“杜葛之亂”和義葬、義食和興建石柱的經過。525-528四年時,有杜洛周、葛榮農民起義在河北一帶與北魏軍戰斗。起義失敗后,群眾收拾義軍殘骸合葬建立紀念碑,初為木刻,后官府改為石刻。內容雖為官府歌功頌德,但也客觀反映了起義軍的實際情況。

149、《李仲璇碑》:全名《李仲璇修孔子廟碑》。刻于東魏孝靜帝興和三年(541年)。現存在山東曲阜孔廟。碑額篆“魯孔廟之碑”26字。碑陽25行,每行51字。碑陰3列,首列在額后。此碑書法奇特,雜大小篆,分隸于楷書這中。

150、《敬使君碑》:全名《敬使君顯俊碑》。刻于東魏540年,是頌揚北齊仆射永安侯敬使君顯俊營造禪靜寺的功德而立。碑在河南長葛。清乾隆1738年于長葛轆轤灣出土,后歸知縣許蓮峰,移到陘山書院,碑陽楷書26行,每行51字,共1300多字。僅缺十來個字。這是著名北碑之一,不僅書法婉雅優美,他的碑題有兩個標題“敬使君碑”和“禪靜寺剎前銘”獨具特色。是中國碑文化歷史上惟一的一塊刻兩個標題的碑。

151、《呂望碑》:刻于東魏孝靜帝武定八年(550年)。在河南汲縣太公廟。碑陽楷書23行,每行42字。碑陰有5列。碑側有“元符二年石采”題名。

152、《西岳華山廟碑》:刻于北周武帝天和二年(567年),原在陜西華陰縣華岳廟,現在西安碑林。高四米,寬一米五。碑額篆書“西岳華山神廟之碑”28字。碑陽隸書25行,每行55字。

153、《唐邕寫經碑》:刻于北齊后主武平三年(572年)河北武安市南15公里鼓山響堂寺的前壁。

 

154、墓志是碑刻里的一大類。西安碑林中收藏的墓志共869種,其中北魏的有152種,占17%。北魏墓志有四特點:一是數量多。二是埋于墓壙內免受風雨剝蝕和人為破壞,所以保存較好。三是大多數書寫精美,鐫刻精工。四是制作精細,打磨平整。

155、《元楨墓志》:刻于北魏太和二下年(496年)。1926年出土于河南洛陽芒山東唐寺門。原為于佑任收藏,現在西安碑林。是目前發現最早的北魏墓志。呈正方形,共17行,每行18字。元楨是相州刺史南安王。此碑是北魏墓志中的精品。

156、《元簡墓志》:全稱《太保齊郡王元簡墓志》。刻于北魏太和二十三年(499年)。1926年出土于河南洛陽西北高溝,原為于佑任收藏,現在西安碑林。元簡是北魏文成帝第四子。此志文楷書用筆峻健,方勁端嚴,挺拔雄強,是北魏墓志書法里的精品。

157、《穆亮墓志》:全稱是《太尉領司州牧驃騎大將軍頓丘郡開國公穆亮墓志》。刻于北魏502年。1925年與亮妻尉太妃墓志同時出土于洛陽城東北西山嶺西南。原于佑任收藏,現在西安碑林。墓主穆亮,官至侍御中散,負責監造魏之宮殿,后封長樂王,拜尚書令、司空等職。

158、《元飏妻王氏墓志》:刻于北魏513年。1910年與《元飏墓志》一起出土于河南洛陽張羊村西北。民國年間被毗陵董氏售與日本人太倉喜八郎。這是北魏墓志的精品。

159、《崔敬邕墓志》:全稱《魏故持節龍驤將軍督營州諸軍事營州刺史征虜將軍太中大夫臨青男崔公之墓志銘》刻于北魏熙平二年(517年),志文正書25*29字。此志書法與《張猛龍碑》相似,用筆精妙,可與《石門銘》相比,在《張猛龍碑》和《賈使君》之上。清出土后受到熱捧,爭相拓本,以至僅幾十年,石碑已經裂盡。清康熙三十年,安平知縣陳宗石為保護該志,將石砌入鄉賢祠壁,但未幾即佚。目前有5種拓本存世。

 

160、北朝時造像豐富。僅洛陽龍門現存石窟1300個,造像97000個,題記3800種。歷來有“龍門二十品”、“龍門百品”等目錄。

161、《沮渠安周造像記》:刻于北周承平三年(445年),清光緒年間出土于新疆,中斷。不久為德國人獲得,現保存在柏林國家博物館。1905年長白端方出使德國時,見到此碑,請求捶拓,德國人以石脆不許。端方拓一全張又半張而歸。這才使全國人見此真跡。傳說此碑在二戰時已經毀,所以,端方這拓本成為存世孤本,現收藏在國家歷史博物館。

162、《元暉墓志》:全稱《魏故使持節侍中都督中外諸軍事司空公領導雍州刺史文憲公墓志銘》,刻于北魏520年,正書31*31字。1926年出土于河南洛陽。曾被于佑任收藏,現在西安碑林。碑主元暉,是北魏王室成員。

163、《司馬昞墓志》:全稱《魏故持節左將軍平州刺史宜陽子司馬使君墓志銘》,刻于520年。清1755年在河南孟縣葛村與《司馬紹墓志》《司馬景和妻孟敬訓墓志》《司馬升墓志》一起出土,合稱“四司馬墓志”。此志初歸張大千,后為長白端方所得現已經亡佚。拓本很少。

164、《常季繁墓志》:全稱《魏故齊郡王妃常氏墓志銘》,刻于北魏正光四年(523年),正書26*261910年出土于河南洛陽高溝村,為董康所得,后賣約日本太谷氏,1924年毀于日本大地震,殘石仍在日本。此志書法秀麗媚嚴、清麗端莊,深受名家愛好。

165、《茍景墓志》:全稱《冀州刺史茍景墓志》,刻于北魏529年。1928年出土于河南洛陽東陡村,原由于佑任收藏,現在西安碑林。正面是27*26個正書,志蓋底陽刻“魏故儀同茍使君墓銘”9篆字。整個墓碑藝術水平很高。

166、《張黑女墓志》:全稱《魏故南陽太守張府君墓志》,刻于北魏531年。墓主張玄,字黑女,南陽白水人,志稱“葬于蒲板城”。在山東永濟。原石早佚,清何紹基所藏之原拓孤本,現在上海博物館。志文20*20,共367個字。是魏碑的代表作之一,倍受歷代名家關注。

167、《司馬升墓志》:全稱《大魏故南秦州刺史司馬使君之墓志銘》。刻于東魏535年,志呈正方形,正書26*21字,是1755年在河南孟縣葛村出土的“四司馬墓志”之一。據傳此碑現在日本收藏。這碑書法藝術水平很高,與《張猛龍碑》相當,深受名家喜歡。

168、《元延明妃馮氏墓志》:全稱《魏故使持節侍中太保特進都督雍華岐三州諸軍事大將軍雍州刺史安豐馮氏墓志銘》,也叫《安豐王妃馮氏墓志》。刻于東魏548年。出土于河北磁縣,歸河南南陽金石保管所。志文是隸書22*21字。是北魏隸書中的代表作。

169、《朱岱林墓志》:刻于北齊武平二年571年。朱岱林是山東壽光人明末出土于山東壽光縣。志文正書40行,每行34字。清雍正三年1725年被王化洽訪得,始有拓本傳世。現藏于故宮博物院。此志是北朝墓志中的精品,深受歷代重視。

170、《元顯俊墓志》:全稱《魏故處士元顯俊墓志》。刻于北魏延昌二年513年。1918年出土于河南洛陽北郊魏墓群中。碑主元顯俊,洛陽人,是北魏景穆皇帝之曾孫鎮北將軍翼州刺史城陽懷王的第三子。此墓志最初為傅沅叔購得,后歸北平歷史博物館。918事變后,轉移到南京博物館保存。是我們北魏碑刻的精品。

 

171、《始平公造像記》:全稱《比丘慧成為亡父洛川刺史始平公造像記》。是著名“龍門四品”之一。題記在龍門古陽洞北壁,刻于北魏孝文帝太和二十二年(498年)。楷書,有方界格。額楷書陽文“始平公像一區”26字。文與格欄均為陽刻,是石刻中所少見的。《始平公》是魏碑中的代表作,已經沒有隸書痕跡,兼具北方少數民族之粗獷之勢,形成魏碑中端嚴和宕逸相間的風格。

172、《孫秋生造像記》:全稱《新城縣功曹孫秋生劉起祖二百人等造像記》。刻于北魏宣武帝景明三年(502年),龍門古陽洞南壁佛龕中。“龍門四品”之一。額陽刻楷“邑子像”3字。題記分二部分:上截為題記,下截為題名,共約1000多字,是“龍門品”字最多的一塊,以方峻峭勁而著稱,也是北魏代表作。

173、《楊大眼造像記》:全稱《輔國將軍楊大眼為孝文皇帝造像記》。“龍門四品”之一。刻于北魏506年。楊大眼是北魏名將,屢建戰功,擔任過荊州刺史。506年他南征歸來,發愿給孝文帝造像。由于楊權勢顯赫,又是皇帝造像,故丹書和刻石之人均為高人,是“龍門品”中精品。與《張猛龍》相似。

174、《魏靈藏造像記》:全稱《魏靈藏薛治紹造像記》,“龍門四品”之一(與楊大眼、孫秋生、始平公合稱四品)。在古陽洞上層。額題楷書“魏靈藏薛法紹釋迦像”9字。書法古樸蒼勁,規整有致,體勢峻偉,捺腳特長。

175、《姚伯多造像記》:也叫《姚文遷造像記》,刻于北魏孝文帝太和二十年(496年),現在陜西耀縣藥王山上,碑陽上刻有三尊佛像,下有銘文624字。兩側分別為姚伯多造像記和梁冬姬造像記。從文字上看,此碑不同于其他魏一般佛弟子造像記,而是道教造像記,其刻字似隸非隸、似楷非楷,字形獨特。另外此題記別字連篇,點畫隨意增減,還有漏刻現象。推測此碑未經書碑,由石工直接刻成。是北魏石刻中一個奇品,被于右任將其與《廣武將軍碑》《慕容思碑》一起稱作“三絕”。

176、《曹望喜造像記》:刻于北魏正光六年(525年),原壘于山東臨淄縣桐林莊一居民墻間,清同治年間發現,為陳介祺所得。1921年陳之子將此碑售于法國巴黎博物館,現收藏在巴黎。記文共22行,每行9字。北魏造像一般刻工較粗,刀鑿痕跡比較明顯。而《曹望喜造像記》不僅書法峻秀細致,而且刀法婉轉細膩,是北魏造像中畫書刻俱佳、最為精熟的代表作之一。

177、《杜照賢造像記》:全稱《杜照賢杜慧進等十三人造像記》,刻于西魏大統十三年(547年),在河南禹縣。上半身為像,下為題記。記文8行。書法以隸書為主,兼具楷篆行草各種筆意,諸種書法糅在一起一碑,甚至一字上,變化生動。西魏的傳世碑刻極少,此碑是其中藝術價值最高的一種。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特色展品搶先看】原石已毀(殘),請君珍藏
北朝刻石書法藝術的方筆和方圓兼備
【北碑講習】林光進 · 元楨墓志
【書畫世界】新發現的北周第一碑——《摯紹碑》書法藝術簡析
臨習《鄭文公碑》(1-5)
南北朝書法鑒賞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灌云县| 喀什市| 资兴市| 平陆县| 八宿县| 井冈山市| 孝义市| 荔波县| 宜阳县| 阿拉尔市| 滁州市| 长宁县| 张家口市| 洪泽县| 镇江市| 汉寿县| 施秉县| 沙雅县| 新源县| 七台河市| 云阳县| 会宁县| 洪江市| 萨迦县| 西宁市| 高阳县| 定兴县| 金华市| 南通市| 建昌县| 阳泉市| 唐海县| 霍城县| 台江县| 胶州市| 嵊泗县| 永和县| 什邡市| 浦县| 监利县| 即墨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