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印指漢至魏、晉時期的印章。文字的點畫比秦篆簡略、明快、熱烈,結構近于現代楷書,形體變秦篆的長形與漢隸的扁形,多呈方形。
漢制,皇帝、皇后、諸侯王的印稱“璽”,列侯、鄉亭侯、將軍部屬、郡邑令長稱“印”,列將軍稱“章”。以印質和印鈕、印綬區別地位高低。皇帝玉璽、虎鈕,皇后金璽、虎鈕,皇太子、列侯及丞相、太尉以下官吏分別為黃金印、龜鈕,銀印、龜鈕,銅印、鼻鈕。印綬也有紫綬、青綬、墨綬、黃綬等分別。漢印有鑄印、鑿印兩種,一般文官的印多用鑄印,軍中為應急需,用鑿印。漢代是印章的興盛時期,漢印為后世金石家所取法。初學治印的人,特別要先學整齊樸茂的漢鑄印。
漢印主要有官印和私印兩種,官印在用材、紐制、文字排列及印綬的用色上由于等級關系,皆有一套嚴格的規定,印章由官府督造,而私印由私人作坊制作,比較官印來得隨意、寬松許多,無論官印、私印,用材都以銅質為主。
漢代由于隸書的出現和通行,文字書寫已大為簡便省事,入印文字在隸書的影響下,字形工整,橫畫省去波磔,圓轉為方,盤曲化直,形成了真正意義上的漢摹印篆(繆篆)體式,而且簡省又不悖“六書”,其印章章法穩健勻稱,線條渾厚高古,氣勢奪人。
在印面文字布局上為一個完滿的方形(或長方,或扁方,或正方),如四個字由四個小方形組成為一個大方形,即印章的整體形,這是漢印的基本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