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詩部分)黃庭堅與江西詩派
黃庭堅,字魯直,自號山谷老人,籍貫分寧(今江西修水)人;是北宋著名的"蘇門四學士"之一,詩與蘇軾齊名,時稱"蘇黃"。他的詩對宋代文壇產生過較大的影響。
黃庭堅的詩就體制而論,可謂眾體兼備,除了常見的以外,還有六言、騷體、拗體等。從內容來看,也比較豐富,有深刻反映人民疾苦和悲慘生活的,也有抨擊統治集團的荒淫無恥,還有指斥朝廷黑暗、壓抑人才的。另外,部分寫景、詠物、題畫詩,其中也都蘊涵著詩人對國事深深的憂慮,以及個人身世飄零的感嘆。
為了同宋初那種追求聲律、對仗和辭藻的西昆體相區別,他作詩一面取法杜甫,又一面兼采韓愈、孟郊、白居易等人技巧,并在此基礎上刻意創新,自立門戶,強調要"以腐朽為神奇",做到"點鐵成金"、"奪胎換骨",從而形成了瘦硬老辣、新奇峭拔的藝術風格,標新立異,別具一格,同王安石、蘇軾一起為宋詩在詩歌史上掙得了地位。
后來,出自黃庭堅之門或圍繞在他身邊的詩人,形成了一個風格大致相近,生新瘦硬的詩派。嚴羽在《滄浪詩話》中提到"宋詩至東坡、山谷始自出己意以為詩,唐人之風變矣。山谷用工尤為深刻,其后法席盛行,海內稱為江西詩派。"
文壇上正式出現江西派這一名稱,是在北宋末南宋初,呂本中作《江西詩社宗派圖》,自黃庭堅以下,列陳師道等二十五人"以為法嗣"。從元祐年間直至宋末元初,江西詩派延續了整整兩百年。
江西詩派中也并不都是江西人,他們師友相傳,共同切磋,把黃庭堅的諸如"古之能為文章者,真能陶冶萬物,雖取古人之陳言,入于翰墨,如靈丹一粒,點鐵成金也。"、"詩意無窮而人之才有限,以有限之才追無窮之意,雖淵明、少陵不得工也。然不易其意而造其語,謂之換骨法;窺入其意而形容之,謂之奪胎法"等理論奉為圭臬。但他們其中的一些人缺乏黃庭堅的學識和才氣,又不能完整的把握和理解黃庭堅的詩論,因此導致偏重形式的傾向,過于注重書本知識,有些甚至有模擬剽竊之嫌。
其實黃庭堅也有"詩文不可鑿空而作,待境而生,便自工耳。"的觀點,只是由于他的詩歌理論多非獨立成篇的專著,容易被斷章取義、機械單一的吸取。黃庭堅似乎也發現后學們對他的論點有所曲解,所以后曾指出:"寧律不諧而不使句弱,用字不工而不使語俗,此庾開府所長也。然有意為詩也,至于淵明則所謂不煩繩削而自合者。"(《書意可詩后》)又說:"...但熟觀杜子美到夔州后古律詩便得。句法簡易而大巧出焉,平淡而山高水深,似欲不可企及。文章成就更無斧鑿痕,乃為佳作耳。"(《與王觀復》)
一直到了南宋,江西派仍保持著很大的優勢,大詩人如楊萬里、范成大、尤褒等都與江西詩派有著淵源關系。后"江湖派"風行一時,江西派遂逐漸淡出。到了元代后,方回、劉辰翁等又接續江西詩風,成為江西派的馀響。至于后世崇奉江西派詩風的,倒也代不乏人。
風吹不去心中的古典--詩歌的歷程(四十二)(宋代詩部分)愛國詩人陸游
陸游,字務觀,號放翁,宋代杰出的詩人,也是詩史上最多產的詩人,今集存詩九千三百余首。陸游生活在北宋后期至南宋前期,當時戰爭不斷,百姓苦難深重,江山支離破碎,陸游的詩歌充分觸及到了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回蕩著愛國憂民的激情,包含著豐富的思想內容。
他的詩毫無保留地體現了自己的肝膽肺腑。年輕時因觸犯秦檜被黜之后,仍保持萬里從戎、以身報國的豪情,并一如既往;壯年之后坐臥所思仍是抗戰立功、洗雪國恥;這些在他不同時期的作品中都表現的很明顯。即使是到了八十二歲的高齡,詩人的愛國熱情依然沒有一絲衰竭,直至臨終時,還寫下來耀照千古的絕唱--《示兒》,表露出念念不忘祖國統一的一片丹心。
陸游滿懷對理想的執著和追求,而現實社會卻使他的理想難以實現。于是詩人便通過發揮充沛的想象,或運用獨特奇妙的夸張,淋漓盡致的表達了現實中無法實現的雄心壯志。陸游的詩中,還有不少篇章韻致翩翩,風采流溢,恰似畫軸,有如樂曲,描繪了祖國山河的美好,抒發了對生活的熱愛。
他的詩不僅在思想上,而且在藝術上也很有成就,陸游早年曾從江西派詩人曾幾學詩,后來,陸游否定了這個階段的成果,改學屈原、陶淵明、李白、杜甫、岑參等人,他們的人格和詩格使陸游嘆服不已、推崇備至,他以其創作實踐,剔除了江西派留下的積弊。
南宋后期詩人劉克莊評價陸游"近歲詩人,雜博者堆隊仗,空疏者窘材料,出奇者費搜索,縛律者少變化。惟放翁記問足以貫通,力量足以驅使,才思足以發越,氣魄足以陵暴。南渡而后,故當為一大宗。"
陸游的詩歌創作,植根于現實生活,基本特征表現為現實主義,同時許多詩中又洋溢著浪漫主義精神。陸游語言造詣很高,風格簡練自然,一方面由于內容的扎實,感情的充沛,詩人本無須專意于字句的雕琢,另一方面為了把主旨表達的清晰通暢,使作品富有感染力,詩人也很重視在語言的錘煉上精益求精,追求新意,讀起來親切感人。
陸游的詩個體兼備,古詩豪健,律詩精工,絕句小詩,情趣盎然;他七絕被人譽為"詩之正聲";而七律則被推崇為"詩家之能事畢,而七律之能事亦畢。"他的詩不僅在當時,也給后世的詩壇以深刻的影響。梁啟超在《讀陸放翁詩》中寫道"詩界千年靡靡風,兵魂銷盡國魂空。詩中什九從軍樂,亙古男兒一放翁。"更是把陸游的詩用來鼓舞民族的斗志。
風吹不去心中的古典--詩歌的歷程(四十三)(宋代詩部分)楊萬里和他的"誠齋體"
楊萬里,字延秀,號誠齋,南宋時候人。由于楊萬里的詩風格鮮明,與當時風靡詩壇的江西詩派有著明顯不同,因此嚴羽在《滄浪詩話。詩體》中單列有"楊誠齋體",可見誠齋體確有特色。
楊萬里寫詩,本叢江西詩派入手,中年以后轉學晚唐人空靈輕快的絕句;后有所頓悟,立志要超越前人,終于形成了自己鮮明獨特的詩風。
至于誠齋體藝術上的成就,有人把它歸結為善用活法。活法,本是江西詩派的呂本中最早提出來的創作主張,它主要要求詩人在不破壞規矩法度的前提下,盡可能追求變化,從而給讀者以圓轉輕松的感覺。
不過誠齋體所遵循的"活法"的內涵更加豐富,其最大的特點是:要求詩人用自己的感官去觀察世界,當"萬象畢來"時,用活潑的語言把親身的感受生動而巧妙地表現出來,即所謂的"生擒活捉"。楊萬里曾說"老夫不去尋詩句,詩句自來尋老夫。"如果說呂本中的活法還僅局限于從創作手法上提出要求的話,那么楊萬里的活法就已突破了這個局限,體現了內容上的要求。
活法,代表著誠齋體基本精神,在這一精神的指導下,誠齋體形成了鮮明獨特的藝術風格,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誠齋體詩歌中詼諧幽默洋溢于詩篇的字里行間,使誠齋體詩歌具有一種樂觀的情趣;在詩中,楊萬里逢人說笑、插科打諢式的風趣隨處可見,而且作者也喜歡選擇輕松活潑的題材來寫;這種詼諧幽默的風格,陶淵明的《責子》和杜甫的《漫興》中就已出現過,但色彩比較淡,王梵志和僧人寒山的詩中常有這種情味,但是多流于說理,蘇軾和黃庭堅對此道很擅長,只是在表現上不如楊萬里那么濃厚。
楊萬里愛用自然活潑的口語寫詩,因而形成了誠齋體平易淺切、明白曉暢的詩風。這一風格貫穿在誠齋體的詩中,是楊萬里對江西詩派"字字有來處"等信條的突破。楊萬里的詩論,受蘇軾等人的影響較大,往往帶有禪味。
禪家教人以"學我者死"為規誡,反對亦步亦趨的模仿,這種理論上的傾向也決定了楊萬里不屑通過雕章琢句去摹學古人,所以他的詩即使非常口語化,也自有一種活潑雋永的詩意蕩漾在其中。另外,為追求詩歌語言的口語化,他還有意在詩作中大量采用民間俗語,但有時發展到矯枉過正的地步,以至出現了近乎游戲的詩句,故此后人批評它"俚熟過甚",這不能不說是誠齋體中的一個敗筆。
誠齋體詩善于表現人物情態的特征,和轉瞬即逝的場景,這是詩人對自然界和社會細致觀察的成果。楊萬里曾說過他作詩的功夫全在一個"捉"字上,這是他創作的甘苦談,卻也是誠齋體成功的關鍵所在。對于社會和生活,楊萬里具有詩人特殊的敏感和洞察力,往往獨具慧眼,在平凡中發現蘊藏著不平凡的情趣。此外,現象奇特,比喻夸張,含不盡之意于言外等特征,在誠齋體詩風中也表現的很鮮明,它們相互交織,形成了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
在宋代詩壇上,誠齋體的影響很大,陸游認為,誠齋體詩是柳禹錫《竹枝詞》和溫庭筠《南鄉子》之后難得的好詩:"四百年來無復繼,如今始有此翁詩"。時人姜特立也在詩中把楊萬里奉為詩壇的盟主:"今日詩壇誰是主?誠齋詩律正施行"。楊萬里的誠齋體之所以能在當時產生巨大的影響,不在于詩中所反映的現實的深度和廣度,而是在于它別具一格的詩風給南宋詩壇送來了一陣清風。
風吹不去心中的古典--詩歌的歷程(四十四)(宋代詩部分)南宋四大詩人之范成大
范成大,字致能,號石湖居士,與陸游、楊萬里、尤褒并稱南宋"中興四大詩人"。在范成大的詩作中,田園詩最被后人所稱道;其實田園詩只是他詩歌成就中的一個方面。范成大的詩風格多樣,既有婉轉纏綿,頗得晚唐遺韻的,也有瘦硬拗勁,備具江西詩風的。范成大詩中最成功的作品是使金時所作的紀行絕句及《四時田園雜興》,主要特色是融晚唐之婉與江西之峭于一體。
總體上說來,范成大的詩可分為早、中、晚三個時期。他早年的詩學習中晚唐諸家,大部分屬于聲調流美、情致纏綿的一路。不過與此同時,范成大的詩也不時顯露一下自己的面貌,即稍退濃艷,而更見清談,也更為蒼勁。不過大致而言,他早年的詩作造詣雖然不淺,但在思想內容上還嫌單薄,筆力也稍弱。
到了中年以后,隨著閱歷漸廣,其中出使金邦使他眼界大闊,不僅飽覽了北方山川的雄偉,并且也親身體驗到了中原遺民的亡國之痛。這時中晚唐詩風已不適合他此刻的情感和經歷,于是他轉而改學蘇軾,以及黃庭堅的江西派詩法。蘇軾天分高,其詩縱橫開闔、變化神明,黃庭堅則以句律勝,有軌跡可尋;范成大為人蘊藉平和,非以才氣勝,作詩更接近于黃庭堅;況且江西派在當時詩壇影響大,南宋名家大多受到過熏陶。因此范成大欲改途,便順理成章的自江西詩法入手。
不過這個時期范成大的詩作,雖然取法江西,但由于他沉浸于中晚唐詩風中時日已久,并且性情又偏于溫和一類,缺少兀傲之氣,所以在勁峭之中,仍不失雍容之度、溫潤之態。與典型的江西派詩相比較,氣象不若其崢嶸,辭氣卻更見溫潤,聲調也更為高騫。故紀昀所說的"婉峭"二字,最能形容范成大詩的本色,其中最能體現其本色的是他的七絕,又以使金時的作品為最。既有晚唐的情韻,又有蘇、黃的氣格,陽剛陰柔之美冶于一爐。
范成大晚年,退居閑職,頗多參禪悟道之作。此外在這一時期,他在家鄉與農民親近,體驗到了田家的甘苦哀樂,寫出了《四時田園雜興》六十首。陶淵明的田園詩,目的是表達"復得返自然"的思想,是借助田家風物寫主觀感受。而范成大的田園詩,則是繼承了詩經中《豳風。七月》的傳統,寫的就是田園生活。
他以中唐新樂府的精神、"竹枝詞"的手法來寫田家生活,為我國的田園詩開拓了新境界。他的田園詩不僅再現了田家的景物和風俗,而且寫出了農民的喜憂;不僅表達的曲折如意,而且對農民充滿了同情和了解,也達到了很高的境界。另外,他以一首絕句來寫一個側面,以一組詩來表現整體畫面,極盡敘事之長,匠心頗費。后來宋末詩人汪元量發展了這種方法,寫下了著名的《湖州歌》九十八首等作品。
風吹不去心中的古典--詩歌的歷程(四十五)(宋代詩部分)永嘉四靈和江湖派
永嘉四靈是指南宋的四個詩人,即:徐照,字靈暉;徐璣,字文淵,號靈淵;翁卷,字靈舒;趙師秀,字紫芝,號靈秀。他們四人都標榜晚唐體,專學賈島、姚合的詩風,形成了一個流派。因為字號中都有一個"靈"字,故曰四靈;又因為他們都是永嘉人,故又稱"永嘉四靈"。
宋初時就曾出現過晚唐派,后來因歐陽修、梅堯臣提倡學習杜甫、韓愈,開始形成宋詩獨有的面貌;這種演變至蘇軾、黃庭堅而完成,后又形成了江西詩派。江西派后因往往有耽于說理、僵硬枯瘠的毛病,漸漸為人所厭,于是乎時人的目光又投向晚唐詩;這正是一種否定之否定的過程。
四靈的詩風可用"清瘦野逸"來概括。他們的詩多寫自然小景,來表現日常生活中的情趣,遂形成一種清幽的意境,走的仍然是宋初晚唐派的老路;又如多寫律詩,忌用典故,注重寫景等。原先江西派詩重意輕景,多不借助景物而直抒胸臆,有時長篇大論,硬語力盤。時人在看厭了這種枯槁生澀的作品后,讀到"四靈"的詩,便頓覺輕靈巧秀、清新雋逸。四靈中以趙師秀成就最高,例《有約》(黃梅時節家家雨)意境幽美,造語警秀。
但是"四靈"的詩也有很大局限,為了與江西詩派反其道而行之,他們專務精巧,極盡雕鏤。江西詩派固然有缺點,但"四靈"詩卻走向了另一個極端:專主小巧精細,在聲調字句上較工拙,卻美其名曰'風、騷之至精",因此產生了境界狹窄、刻劃瑣碎的弊病。這種詩看久了也一樣令人生厭。《四庫提要》中曾指出:"四靈之詩,雖鏤鉥腎,刻意雕琢,而取徑太狹,終不免破碎尖酸之病。"批評的確是切中要害。
至于江湖派,指的也是南宋的一批詩人,他們大都是隱士布衣,或是中下層的官吏,他們用詩歌模寫山林、交游唱和,或者依附公卿、游食江湖,形成了一種風氣,故稱為"江湖派"。
當時臨安有一書商名陳起,與這批詩人相友善,他搜集他們的作品付印出版,先后出了《江湖集》等作品集。"江湖派"是一個寬泛的名稱,此中詩人流品不齊,且風格也不盡相同,不過就總的傾向看,走的還是"四靈"晚唐體的路子,故此有的學者索性將二者歸并為一,統稱"江湖派"。
他們多小章短篇,描山畫水,歌詠閑適、隱逸之情,風格纖巧簡淡。他們長期浮沉于江湖間,領略南方的山水之美,其中不乏清新妍麗的詩篇。不過"四靈"體還不足以牢籠江湖派詩人,一些有才能的詩人在不同程度上突破其藩籬。其中劉克莊先從學習"四靈"入手,后來認識到江西、晚唐都有缺陷,于是在詩中充實學問,律詩多用典故,組織工巧的對偶,形成了一些自己的風格。另一個江湖派名家戴復古也是力圖調停兩派,而為自己所用。
當然,生當國難深重之時,江湖派中人也會懷有故國之思。有的人在詩中痛斥投降派,有的表達了對國土分裂的哀痛,但他們更多的是抒發一種黍離麥秀之悲,而少抗敵復國的氣概。至于對待剝削黎民的暴政,一些詩人表現出對苦難人民的深切同情,這些詩都閃耀著現實主義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