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農歷五月,又是一個傳統佳節。
端午節起源于中國,最初為古代百越地區(長江中下游及以南一帶)崇拜龍圖騰的部族舉行圖騰祭祀的節日,百越之地春秋之前有在農歷五月初五以龍舟競渡形式舉行部落圖騰祭祀的習俗。后因戰國時期的楚國(今湖北)詩人屈原在該日抱石跳汨羅江自盡,統治者為樹立忠君愛國標簽將端午作為紀念屈原的節日;部分地區也有紀念伍子胥、曹娥等說法。 端午節與春節、清明節、中秋節并稱為中國漢族的四大傳統節日。
從傳世的古代名畫中,以“端午”為主題的也為數不少,品賞這些傳世名畫,獨特濃郁的傳統文化氣息躍然紙上。
元·吳廷暉繪《龍舟奪標》
端午節最重要的活動是龍舟競渡,《荊楚歲時記》云:“五月五日競渡,俗為屈原投汨羅日,人傷其死,故命舟楫拯之。”每年端午節,楚地紛紛舉行龍舟競渡活動,以紀念屈原,后來逐漸演變成為民間的一項重要的端午節俗活動。這幅畫了三艘龍舟在河中競渡,主龍船裝飾華麗,舟中設有一亭,亭子內有許多女侍環侍著一名貴人,前後兩舟則搖旗吶喊,鑼鼓喧天,溪流兩旁,林霏朦朧,侍衛儀仗游行於其間,場面十分熱鬧。
北宋·張擇端《金明爭標圖》
由宋到清,比較著名的畫還有張擇端的《金明爭標圖》、宋人的《龍舟圖》、元人王振鵬的《龍舟競渡圖》等。其中一些精品,還被制作成緙絲制品,如清代就有一幅《龍舟競渡緙絲軸》。在清代的瓷器中,我們也可以看到龍舟競渡的場面。
崔護 程宗元 《龍舟奪標圖 》
明·鄭重《龍舟競渡圖》
《龍舟競渡圖》描繪端午時節南方湖區景象。此圖繼承了唐代“大小李將軍”華美的青綠山水畫風,畫面整體氣韻瑞麗生動,敷彩勾勒工麗細致,具有明代工筆繪畫構圖布局靈動、畫面充滿動感、人物細節精致、所描繪的風俗情景生動寫實的風格。
齊白石《端午美味圖》 1953年作
齊白石喜歡畫粽子、鹽蛋。1953年他作的一幅《粽子》中,以濃淡赭色,用大筆涂出一個個的三角形,分明是熟粽,再以濃墨畫系粽的繩草,粽子或聚或散,充滿了變化。為了增添畫面色彩感,在左上角畫兩瓣切開的鹽蛋,朱磦色的蛋黃使滿幅生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