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國,是公元前11世紀,周武王滅商之后封邦建國時,封功臣姜太公于齊地建立的齊國。經過西周、春秋時期,至公元前386年田(陳)氏取代姜氏,稱作“田氏代齊”。公元前221年秦滅齊,統一天下。齊國經歷了姜、田兩姓執政,歷時八百余年,創造了輝煌的歷史、燦爛的文化,研究齊文化必須研究姜姓和陳姓文化。
一個姓氏的產生、繁衍、變化,是一個氏族產生、衍變的歷史記錄。研究氏族文化、地域文化,也必須研究民族姓氏的衍變。研究齊文化就要研究姜氏和田氏。一個地域的姓氏都很復雜,有原有的姓氏,也有后遷移的姓氏。后遷移者,又有早遷入者,也有晚遷入者,有大規模的集體移民,也有少量的自由移徒。從歷史記載,在全國范圍來說,歷代、歷朝都有。直到近年,還有三峽移民。
《史記·五帝本紀》云:“黃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孫,名軒轅?!薄端麟[》又按《國語》云:“少典娶有蟜氏女,生黃帝、炎帝?!毖椎?,即神農氏?!墩x·帝王世紀》云:“神農氏,姜姓也?!痹谥袊爬系膫髡f中,最早最顯赫的是姜姓炎帝與姬姓黃帝族。炎帝居住在渭水支流姜水流域(今陜西岐山西南),子孫依水而居,因水命氏,遂姓姜。后來傳至伯夷時,正當夏禹時代,因幫助治水有功,被任命為主管四岳的長官,號為太岳,封于呂(今河南南陽西)。從此以后,炎帝的后代又稱呂姓或呂姜并稱。據姜姓譜牒統計,炎帝之后姜姓的分支共有247個之多,也就是247個姓氏是姜姓。
黃帝當年主要活動在姬水流域。因以水名為姓氏,姓姬。后來黃帝的后裔孫后稷成為周部落的首領,也以姬作為本族部落的姓氏。
姜、姬兩姓有密切的血緣關系,他們不但世為婚姻之族,而且還不斷發生斗爭。其中最著名的蚩尤與黃帝之戰,或曰炎黃之戰。結果炎帝族敗,黃帝族勝。炎帝族在春秋時代有齊、許、申、呂四大支族,齊在山東,而許、申、呂均在河南。在史前時代,姜姓部落轉遷地甚多。僅以呂氏而論,幾乎遍布神州各地。《史記·齊太公世家》載:“太公望呂尚者,東海上人。其先祖嘗為四岳,佐禹平水土甚有功,虞夏之際封于呂,或封于申,姓姜氏。夏商之時申、呂或枝遮子孫,或為庶人,尚其后苗裔也。本姜姓,從其封姓,故曰呂尚?!苯窈幽夏详栍袇危瑸橹苣峦跛?,宣王時改為“甫”。與河南相比較,居于山東的姜姓氏族不但類族繁多,而且更為古老,除齊之姜姓外,許、申、呂、姜姓在山東皆有蹤可尋,其中尤以齊國最著,最為古老,而且很少遷徙,故可視為姜姓之所在,春秋時代,姜姓遍布于山東東部地區,如居于臨淄的齊姜,居于壽光的紀姜,居于萊蕪、昌樂等地的萊姜,居于安邱的卅(淳于)姜,居于蒼山的向姜等。上溯到夏商時代,則有居于曲阜的神農之姜,居于章丘的邰氏之姜,居于濟陽的逄氏之姜,還有居于費縣的許氏之姜,居于莒縣的杞氏之姜等。
在漫長的歲月中,姜姓氏族,世代繁衍,因戰火動蕩、強弱驅逐、創業需要、生活所迫等遷徙流動,不僅分布于中華大地,而且世界各地都有,形成了世界性的大族系。《百家姓》中的507個姓氏中,姜姓就有46個。其中同姓族的有:姜、呂、申、許、齊、紀、柴、賴、充、酈、逄、連、向、國、文、左、駱、申屠等;以祖名、謚號、封地、采邑為姓的有:丁、丘、高、崔、盧、章、谷、聶、尚、焦、蓋、查(楂)、慶、柯、饒、景、浦、厲、謝等。其他原因得姓的有:強、斜、賀等。這些姓氏在齊國故城周圍、臨淄地區仍然存在,據2003年臨淄區人口普查統計有:崔、姜、呂、丁、盧、左、邱、紀、齊、焦、聶、賀、向、柴、尚、厲、章、逄、晏、封、饒、許、高、謝、谷、駱、薄、文、連、桓、酈、檀、淳于等。
陳氏是怎樣到齊國來的呢?
虞舜之后胡公滿,被周武王分封于陳(今河南淮陽)建立諸侯國,以屏衛王室。此后,胡公滿因封陳而稱陳胡公,所建方國亦稱陳國,子孫后來也以國名為姓氏,姓陳。數傳至陳桓公時,陳國發生內亂,陳桓公因亂被殺,其弟陳佗被推舉為國君,史稱陳厲公。后來,桓公之子陳完(字敬仲),自陳國出奔齊國。這時,齊國正是齊桓公小白在位,打算用他為上卿,他堅辭不受,最后,只擔任了工正(負責管理工匠)一職。盡管如此,齊桓公仍把一塊形似“田”字的土地賜給他作為食邑。由于當地人讀“陳”字如“田”字,陳、田不分,他也入鄉隨俗,改姓田。后來,他也因此被稱為田完。
田完的子孫在齊國發展成為一個強大的勢力,至7世紀孫田常時,已是一個能夠左右朝政大權的人物。特別是在田常、田和當政后,不再甘心做齊康公的臣仆,便把他逐放到海上,自立為君,建立了田姓齊國,史稱“田氏代齊”。此后,田姓齊國發展成為戰國的強國,先后經過了田和、田剡、田桓公、齊威王、齊宣王、齊閔王、齊襄王、齊王建八位君主,直到公元前221年被秦所滅。陳氏執政間,齊國貴族中又有更多的改姓田。也有的田姓改為他姓。如:齊景公將有功大將田書,賜姓孫。齊宣王封少子田通(字季達)于陸鄉,田通的子孫后來也姓陸。這些陳姓后裔之姓,在臨淄地區依然存在,而且人口較多。在55萬人口中,孫氏25858人為第五位,陳氏8522人這15位,田姓4319人為29位。
從周朝至今,近三千年了。朝代更換、民族爭斗、自然災害、瘟疫流行等而造成的民族流亡、百姓遷徙不斷。所以,有的氏族在起源地已找不到原民族、原姓氏了。但在其他地區卻繁衍昌盛。就臨淄地區的情況看,亦如此。如:八個終村無終姓,葛家莊無葛姓,郎家莊無郎姓,田家莊無田姓;但多數以姓氏為莊名的原姓依然存在,而且占村中姓氏的主體。如王家莊、國家莊、左莊、陳家莊、許家莊、呂家孝陵、孫家莊、李家莊、朱臺等。在臨淄地區還有一種現象,就是姜姓、陳姓后裔居住地,有很多與他們祖輩的封地、墓陵地有關。如齊國故城的齊姓,稱齊家莊的就五六個。崔姓在齊故城北部較多如西古城、王官莊、崔家王官莊。高傒墓在敬仲鎮,其墓近處的白兔丘、朱家等高氏多。齊陵鎮齊孝公墓近處的呂家孝陵呂姓不少?;食擎偸前财焦食撬诘兀财揭厥驱R襄王的相田單的封邑,內有田單墓。其故城中的皇城營、燈籠、史王村多為陳姓,陳姓即田姓。
以上齊國的姜、陳兩姓后裔子孫盡管分流于全國各地,當地仍有后裔在祖居地。不知何種原因多數姓氏家譜無傳,都從明朝寫起。特別是臨淄姓氏祖譜,多數的先祖都是明朝從山西洪洞縣或棗強縣遷移的。很少往上追溯。孔、孟例外,因是圣人的后代,譜牒無遺失,至今已近80世左右。從明朝起的都在20幾代。按照歷史事實,其他各姓也是與孔、孟二姓一起往下延續的。只不過是記錄中斷了。明朝有過大移民是真的,山東臨淄當地民族全無,都是從山西移來是不可能的,一定有當地人民的存在,各村的人較少,有的移民選擇他們的同姓村落戶的可能性是有的。在他們的后人寫家譜時,先祖已亡,而先祖往前的老祖不能追續了。
臨淄地區還有一個值得質疑的問題,明朝時,山東人都被朱洪武殺沒了。在當時使用大刀長矛的時代,把一個地區的人全殺光是不可能的。對一些無辜的種地百姓全殺了是沒有道理的。誰執政也得吃飯。還有個實例可以證明:臨淄區齊陵鎮有個劉家營村,就是明朝初年有一支蒙古部隊斡羅那歹人,被明軍戰勝所俘,因首領表現堅強而被赦免,留居后稱“留下營”,后與劉姓同居叫劉家營。像元朝軍是明軍的敵對軍,都在臨淄與劉姓共存下來,而其他與明軍無仇無恨的姓氏村就全被殺,是不合情理的。(張化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