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墓在安徽當涂縣城南 7公里的青山腳下、太白鄉谷家村旁。李白初葬于當涂龍山東麓,公元817年,宣歙觀察使范傳正按照李白生死遺愿(李白生前曾言“悅謝家青山”)將墓遷至青山腳下。墓用青石砌成,封土成圓形,直徑為7.6米,高2.3米。墓前豎立一方“唐名賢李太白之墓”碑刻,碑銘相傳為杜甫手書。墓前有太白祠,始建于唐,現存建筑為清末所建。
李白墓曾經荒涼寂寞,從唐元和十二年至清光緒四年的1000余年,墓冢曾整修過12次。宋詩人曾鞏曾寫詩感慨道:“世間遺草三千首,林下荒墳二百年。信矣輝光爭日月,依然精爽動山川!……”1979年,安徽省文物局撥款對該墓做了歷史上的第13次修復。自古至今,有賴于人文的積淀,這里已經成了修竹蔥郁的陵園,占地50多畝。園中坐落著李白的墓冢,是用170余塊青石砌成。墓上綠草茸茸,中央并排長著兩顆婆娑的絲棉樹。墓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李白墓背靠蒼茫的青山,面臨嫵媚寧靜的青山河,遠眺滾滾東流的長江,風景壯麗幽美。
姑熟溪
[宋]米芾
下輿照澗數星星,一世還如隔世經。
不見山東李十二,青山青色只青青。
米芾,字元章,號海岳外史等,世居山西太原,后遷湖北襄陽,晚年定居江蘇鎮江。他是北宋著名書畫家,著有《書史》、《畫史》、《寶章待訪錄》等。
當涂縣境內橫貫有姑熟溪,故當涂亦名“姑熟”。前人詩句“萬山中斷飛銀浪,一曲溪流臥彩虹”,極寫姑熟溪之美。李白《姑熟溪》詩中寫道:“愛此溪水閑,乘流興無極。漾楫怕鷗驚,垂桿待魚食,波翻曉霞影,岸疊春山色……”李白深愛姑熟溪,游遍溪兩岸山山水水。
尤其是青山,詩人李白在此更是流連不已。
青山穹窿盤礴,綿延數十里,林壑幽深,風景秀美。它左帶丹陽湖,右隔青山河與龍山相望。青山河與姑熟溪同出丹陽湖,蜿蜒流入長江。龍山是重九登高的勝地,秋來野菊漫山,丹楓紅葉遍滿谷巖,“九日龍山飲,黃花笑逐臣。醉看風落帽,舞愛月留人”(李白《九日龍山飲》),就是重九登高的情景。青山則是李白崇拜的南齊詩人謝朓在宣城太守任上時常來遨游吟詠之所,山上原有謝太守所筑室廬的遺跡,故青山又名“謝公山”。李白生前曾多次來青山憑吊謝朓故宅,十分喜愛青山的自然景色,有“久臥青山云,遂為青山客。山深云更好,賞弄終日夕……”(《游青山》)的詠唱。李白死后果然與謝朓為鄰,正是“生前尋故地,夜臺訪古人”了。
自唐以降,來這里憑吊李白的詩人們,眼見謫仙安臥之處是如此佳美,聯想李白生前對青山的愛重,不禁發為詩句:“諸蘋溪草猶堪薦,大雅遺風不可聞”(出白居易《李白墓》),“碧水鱸魚興,青山鵬鳥悲”(出許渾《途經李白翰林墓》),“青山明月夜,千古一詩人”(出杜荀鶴《吊李白墓》),“一騎紫鯨去,空掩謝山塋”(出宋無《李翰林墓》),“白骨定隨風月冷,青山常共姓名存”(出高翥《經李謫仙墓》),“回首蒼茫外,青山感慨中”(出王陽明《太白祠》),“青山孤冢謫仙存,草霞殘碑字可捫”(出胡永順《太白墓》),“白紵青山魂魄在,一生低首謝宣城”(出王士禎《青山詠李白》)……當涂之青山是詩人李白的復活,可謂青山不老,詩人永存。
明乎此,我們便能深知米芾經當涂謁拜李白墓后所寫的《姑熟溪》,最后還是將自己的崇仰之情著落在“青山青色只青青”上,使全詩蘊含了生機盎然的春意。在詩人們的眼里,李白的形象永遠和青山一樣蔥郁生動,李白的詩篇永遠和姑熟溪一般亙古流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