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韓]金昞秀 文 徐麗紅 譯
來源:特別傳媒
分房夫妻
長期分開睡覺,漸漸地變成無性夫妻,這樣的情況很普遍。
“我已經想不起最后一次過夫妻生活是什么時候。幾年前做過之后,現在,我們已經互不要求。時間長了,都覺得羞于開口,現在連一起睡覺都感覺不好意思。”
近來,這樣的夫妻越來越多。沒有性生活、性欲方面的不滿日漸累積。
當然,也有很多夫妻,不僅沒有積極的性生活,而且分房睡覺,感覺夫妻生活很不幸。
我時常見到這樣的夫妻,盡管不如那些耳鬢廝磨、熱衷于性愛的夫妻,卻也滿足于婚姻生活,始終保持夫妻之間的愛意。他們沒有自我欺騙,隱藏不幸。只要看看他們對視的眼神,你就能感受到他們的婚姻并非不幸。
過了40歲,在50歲或60歲的夫妻,分房而居的情況,并不少見,這就是所謂的“分房夫妻”。關于分房而居的緣由,五十幾歲的中年夫妻這樣說道:
“我老公打呼嚕嚴重,知道我睡不著覺,不知什么時候,他悄悄地抱著被子,去別的房間睡覺。起先,我以為過上三兩天,他就回來,最近,他喝完酒回家,呼嚕打得更響,干脆就在別的房間睡了。”
對于丈夫在別的房間睡覺,這位妻子既不討厭,也不傷心。她感受到丈夫對自己的關懷,反而很不安,也很感激。
另一對夫妻的情況是這樣的:
“最近,我老婆好像到了更年期,每天夜里,熱得受不了,蹬被子。寒冬臘月,也要使勁敞開窗戶,我被凍醒了。第二天上班,我還要工作整整一天……老婆得了更年期失眠癥,我也睡不好覺,這樣的時候,越來越多。前不久,我就到別的房間睡覺,有時,也在客廳沙發上睡。”
這位男士沒有抱怨妻子,反而希望妻子舒舒服服地睡覺。他為妻子擔心,懇請我告訴他能讓妻子睡上安穩覺的辦法。明明是更年期癥狀讓他睡不好覺,他并不抱怨妻子。
學者波萊爾提出親密關系的新概念,就是說,“一起分房”是“一起”的新形態。中年夫妻分房而居,卻能進行情感交流,不失親密感,還能繼續維持幸福的婚姻生活,也許這就是“一起分房的親密關系”吧。
夫妻關系的幸福,不受性的支配。既希望親近,又希望相互分離,就像刺猬,越是想抱緊對方,越是要承受痛苦。人會被不同于自己的事物吸引,同時,也會因為不舒服而拒絕。愛情有著矛盾的力量,既想融為一體,又要各自分離。心理上也是這樣。夫妻之間,既不能遠離,又不能挨得太近。只有保持適當的心理距離,才能更好地維持婚姻生活。
記憶不會磨滅
步入中年,決定婚姻生活是否滿足的因素是什么?與其說是肉體的關系,毋寧說是來自心靈的“關懷”。
幸福婚姻的必需條件,不是簡單的關懷,而是“對于單一性存在的關懷”。所謂單一性,意味著無法與任何事物交換的固有性。無論是丈夫,還是妻子,只有真正接受他們是完全不同于自己的個性存在,關懷才能開始。讓配偶保持自己的本色,這是真正的愛情,真正的夫妻之愛。自己想要什么,配偶必須想要什么,自己怎么想,配偶必須怎么想,自己有什么交流方式,配偶必須如此,這樣的想法非常愚蠢,萬萬要不得。如果不期待對方變成自己希望的樣子,他們的眼神、話語和姿勢之間,就會充滿關懷。
中年夫妻的生活形態有多種。分居的夫妻也是夫妻,盡管肉體的熱情已經消失,不會失去彼此關懷的美好視線。
對于長期共同生活的中年夫妻來說,真正的價值在于,他們共同擁有生活的回憶。作為夫妻共同生活,這是將生活的證據刻進對方記憶的行為。婚姻生活越是長久,生活的證據越是豐富而深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