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格說來,中國的身份證始于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當年寧夏省政府制定了“居民證制度”。在中國古代有“身份證”的人,確實是“有身份的人”。
唐代的魚符
中國最早的身份證始于何時?學術界比較流行的觀點是隋唐時期,當時朝廷給每位官員頒發一個“魚符”。實際上,能夠證明一個人身份的東西都可以看成是身份證,從這種含義上來說,中國古代身份證出現時間應該遠遠早于隋唐。中國古代身份證主要是以下幾種:等級身份證、職業身份證、臨時身份證等,其中以等級身份證最為流行。古代的身份證式樣很豐富:虎符、兔符、魚符、龜符、龍符、麟府、牙牌、腰牌等,都屬于等級身份證,此即《新唐書·車服志》上所謂,“以明貴賤,應召命”。這一類身份證中,數魚符最為典型和流行,使用的時間亦久。后來武則天當政時,一度廢魚符為龜符。雖然形式改變了,但作為身份證的功能并不改變。
魚符
魚符這種身份證正式使用時間在唐代,應該是唐高祖李淵在隋代制度上的一項發明創造。李淵進入長安后,廢除了隋朝那套舊的“身份證制度”,將隋朝使用的“竹使符”改成“銀兔符”,接著又改為“銅魚符”,有交魚符和巡魚符兩種。魚符分左右,使用方法是,左符放在內廷,作為身份證的“底根”;右符由持有人隨身帶著,作為身份的證明來使用。左右符的數量多少根據使用者的人數和實際需要來定,不一定對等,其第一功能起初并非是表明身份,而是“權利憑證”,可用于調動軍隊、任免官員。
金龜符金貴
唐代特別重視“身份證制度”的推廣,連高句麗、安南這些蕃國使者也統統都發給不同樣式的符,蕃國符以雌雄來分,雄符留在朝廷,雌符(有12塊之多)交給蕃國來使帶回去。再有來臣,則以雌雄符相合來證明其真實身份。
皇太子也有身份證,但不是符,而是一種玉質的身份證,即所謂“玉契”。如果皇帝外出親征,或是因其他事情離開京師,由皇太子監國,此時皇太子的身份證又不同了,所使用的是“龍符”;親王或是大臣留守,則發給“麟符”這種身份證。
龜符
符中最有名的是“虎符”,一般由軍將們使用。但唐朝實行身份證制度時并不用虎形符。原來,這是為了避諱李氏皇族祖宗李虎之“虎”。后來武則天篡國奪權,將李姓唐朝改為大周時,也沒有用虎符,而用龜符。雖然不久后龜符隨武則天的逝去而消失,卻留下了一個過去特流行的詞匯:金龜婿。金龜婿是過去民間優質女婿的意思。想想啊,女兒找到了一個身份證是“金龜”的男子做老公,最低也得是三品大員,那可是光耀門第的大喜事兒。所以,唐朝詩人李商隱留下了一首挺有名的詩《為有》:“為有云屏無限嬌,鳳城寒盡怕春宵。無端嫁得金龜婿,辜負香衾事早朝。”
明代的腰牌
牙牌和腰牌是明清時候使用的身份證。牙牌是一種小片兒,當然也是等級身份證的一種。明朝的牙牌有象牙、獸骨、金屬、木質等多種質地,視身份和地位、功能的不同而有別。在錄入身份信息時,比唐代的身份證要多一點,或標示冒用身份證、不用身份證的罪過等警示語。明清時代的身份證,在現代考古中不時被發現。如在2004年,在南京明代寶船廠遺址第六號船塢遺跡的考古發掘中,便發現了疑似鄭和的身份證。
南京明代寶船廠遺址出土的烏木腰牌
這是一種腰牌,功能相當于特別通行證,由宮廷制作,為烏木質地,前窄后寬,渾圓形輪廓。腰牌正中刻有一方篆體印紋,目前僅識出右半邊“長壽”二字,推測是吉祥用語。當時的寶船廠和現在的航母制造基地一樣,警衛森嚴,各司、各舫之間也不得隨意走動。沒有這類特別身份證根本進不去的。這腰牌應為鄭和像他這樣在內廷行走的重要人物持有,所以有學者推測這塊腰牌很可能是鄭和或其部下視察船廠時不慎遺失的。
清代綠頭牌
信息較為復雜的古代身份證,出現于清朝。清代身份證多稱“腰牌”,牌子上不僅要寫清楚“姓名”“年齡”“單位”“職業”“官銜”等,還會特別注明身份證的用途。更絕的是,要求比較高的腰牌上還會把持有者的面部特征錄入,以防止別人冒用。清代最有趣的是后宮妃子的身份證。與一般身份證不同,妃子的身份證不叫“腰牌”,而稱“綠頭牌”:牌的頂端涂有綠色,故名。沒這張身份證,臉蛋長得再漂亮,再風情萬種,也別想得到皇帝的召幸。原來,清代皇帝依祖制皇帝不能與妃子“娛樂”整夜,如果想要哪位妃嬪陪睡,則在晚飯后由敬事房太監將眾多妃子的“身份證”統一放進一個銀盤內,端到皇帝跟前。皇帝看中哪個妃子,就將其“牌”翻過來。太監夜里會將皇帝點中的那名妃子扛到皇帝的床上,完事后再扛出來。
相對于等級身份證,職業身份證和臨時身份證更簡單、隨便。職業身份證是根據從事職業的不同來制定的,如僧人的身份證叫“戒牒”“度牒”,憑此牒可到處化緣、籌善款;妓女也掛一種特殊腰牌,是她的合法證明。可以說,職業身份證更像現代的工作證、名片。“路引”“門券”,則屬于臨時身份證,具有很強的時效性,古代臨時身份證與現代臨時身份證區別很大,它更像現代的介紹信。
怎樣來防偽?
古代身份證制作簡單,很容易造假作偽,甚至出現連皇帝都敢騙的現象。為了防止這種事情發生,有的會在身份證上特別注明偽造和出借或冒用的嚴重后果,如明朝就規定:“借者與借與者同罪。”沒有相應的身份證而去了不該去的地方(如混進后宮)、做了不該做的事情(如謊稱當大官),則要“依律論罪”。
除了加強對身份證的管理、核對外,古代各種身份證一般有兩種防偽辦法。一是設置身份證的“防偽標記”。古代身份證的防偽標記,也沒有現在這么復雜,如魚符類身份證,僅是為它配一個袋子,即所謂“魚袋”。唐高宗李治當皇帝時是給魚符配一個相對應等級的袋子,這種袋子當然是用來裝符的,皇帝召見時,你有符還得有袋子。有意思的是到了宋代,官員的身份證竟然只用當年的“防偽標記”來識別,即只用“魚袋”,而把身份證的核心憑證“魚符”廢棄了。
二是制作不同質地的身份證。即不同級別的人,制作身份證所用的材料也不一樣。仍以唐朝來說,制作魚符的材料各不相同:親王及三品以上官員的身份證,用黃金來做;五品以上官員身份證所用材料是白銀;六品以下官員的身份證,質地則是銅料。魚袋也據此使用相應的金、銀裝飾:三品以上用金飾,四品用銀飾,五品用銅飾。到唐中宗的景云年間則改為:凡著紫衣者用金飾,凡著紅衣者用銀飾。因為這些身份證是地位的象征,所以有的使用終身,即便退休了仍能享受身份證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