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州市長坡中學 梁郁強
《孔雀東南飛》是一首杰出的長篇敘事詩,被清人王世貞稱為“長詩之圣”。它是我國文學史上現實主義詩歌發展的重要標志,與北朝的《木蘭辭》合稱為“樂府雙璧”,對后世的詩文創作具有深遠的影響。它在文學史上的地位是如此的崇高,但它真正打動人心的除此之外,我想還應該有焦仲卿和劉蘭芝的愛情婚姻故事本身吧!
每一次誦讀《孔雀東南飛》,都不自覺地想起魯迅先生的一句話:“悲劇,就是把美好的東西毀滅給人看!”就故事本身而言,是誰毀滅了誰?誰是制造這起悲劇的兇手呢?有的教學參考書說:“詩篇對這對年輕夫妻的不幸遭遇給予了深切的同情,對劉蘭芝的反抗精神給予了熱情的贊揚,有力地揭露了封建禮教和封建家長制摧殘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惡”,認為造成悲劇的是“封建禮教和封建家長制”,這不無道理,但卻讓人覺得比較抽象、空泛。那又是誰在履行著“封建禮教和封建家長制”?是人啊!細細想來,直接制造這起悲劇的就是他們最親的人。試想,如果沒有焦母的“遣”和劉兄的“逼”,最后,劉蘭芝用得著“舉身赴清池”,焦仲卿用得著“自掛東南枝”嗎?正是作為至親的他們以愛之名,碾壓愛情啊!
其實,在《孔雀東南飛》的小序當中,對劉蘭芝、焦仲卿的死因便有一個明確的交代,“漢末建安中,廬江府小吏焦仲卿妻劉氏,為仲卿母所遣,自誓不嫁。其家逼之,乃投水而死。仲卿聞之,亦自縊于庭樹。”至于焦母為什么要“遣”蘭芝,劉兄為什么要“逼”蘭芝,這都應該與“愛”有關吧。
(一)
從詩的敘述來看,焦母是一個寡婦,她有著仲卿和“小姑”兩個孩子。按理說,她含辛茹苦地把仲卿撫養成人,并為他娶了一個聰明貌美能干的媳婦,一家子應該很好地生活在一起才對的。蘭芝初初嫁到劉家時他們的生活狀況如何、婆媳關系如何,詩歌里面沒有描述。但是“共事二三年”后,焦母卻以蘭芝“此婦無禮節,舉動自專由”為由欲遣之而后快,她之所以這樣做竟然是因為“東家有賢女,自名秦羅敷,可憐體無比”為什么她非要讓秦羅敷取代劉蘭芝的位置呢?焦母說得很清楚“吾意久懷忿”,至于為什么對蘭芝這么憤恨,我覺得可以從下面兩個方面去分析:
其一、焦家“香火”的傳遞還沒有著落。古語說:“不孝有三,無后為大。”結婚這么長時間,劉蘭芝也沒有給焦家添個一男半女,這著實令焦母著急。盡管蘭芝天生聰慧,“十三能織素,十四學裁衣,十五彈箜篌,十六誦詩書,十七為君婦,三日斷五匹”。但是,她卻 “指若削蔥根”、“口如含朱丹”,很明顯身體條件就比不上“可憐體無比”、“窈窕艷城郭”的秦羅敷。如果能夠讓秦羅敷做她焦家的媳婦,抱上孫子便是指日可待的事情了。再說,《禮記》也有這樣的說法:“婦有七去——不順父母去,無子去,淫去,妒去,有惡疾去,多言去,竊盜去。”甚至還有“子甚宜其妻,父母不悅,出”的規定。這無疑為焦母找到了一個充分的理由,盡管她只是說蘭芝“此婦無禮節,舉動自專由”,但明眼人一看便知道她另有所指了。
其二、焦母的報復心理在作怪,而這一切似乎皆緣于強烈的反差。世間沒有貿然的愛,也不會有無端的恨。她先是辛辛苦苦把兒子養大,供他讀書,教他明理,更是促使他步入仕途,希望他能夠有朝一日光耀門庭,自己日后也好有個依靠。可以說,在對兒子的培養上她傾注了全副精力,兒子便是她的中心,便是她的整個世界,甚至可以說,她把對丈夫的愛也轉移到了兒子的身上。可是,仲卿和蘭芝結婚后,并沒有按照她希望的方向發展,仲卿盡管“守節情不移”但充其量也只是“廬江府小吏”而已,焦母或者會認為是仲卿對蘭芝的癡迷而影響了兒子的升遷。更重要的是,因為蘭芝漂亮、賢惠、能干,仲卿過于迷戀,把心思全放在了蘭芝的身上而忽略了焦母,所以,仲卿給焦母的感覺就是“取了媳婦忘了娘”,由于寂寞心傷無法排解,她不會直接指責自己的兒子,但總要將郁積于內心的不滿發泄出來,自然便遷怒于蘭芝了,認為其“橫刀奪愛”,而使自己精神無法寄托。
這兩者結合,焦母自有千百種理由“遣”蘭芝了。
可以說,焦母是深愛著兒子和焦家的。只不過她以愛之名殘忍地扼殺了兒子的幸福,她的愛是以犧牲媳婦蘭芝的幸福為代價的。想想,蘭芝和仲卿為了遷就焦母他們得作出多大的犧牲啊,仲卿為了工作“守節情不移”,蘭芝為了支持仲卿工作而“賤妾留空房,想見常日稀”!可是又有誰懂得體諒他們的艱難處境呢?當焦母“遣”意已決,一切便無可挽回了。
(二)
當蘭芝回到娘家,日子自然也不好過。不單單她本人“進退無顏儀”,她的母親也因蘭芝“不迎而自歸”而悲摧不已。鑒于她的尷尬身份,很多事情便由不得她做主了。
其實,被休回家,沒有顏面的不單單是蘭芝,就連她的家人也會覺得抬不起頭。所以,只要有機會,條件允許的話,他們還是希望蘭芝趕快再嫁的,即使蘭芝對仲卿還是藕斷絲連。所以,我們也就不難明白為什么蘭芝“還家十余日,縣令遣媒來”了,在家人的眼中,蘭芝無疑是一個燙手山芋。即使她的母親也沒有多大的辦法去阻止兒子要蘭芝趕快再婚的念頭。
按理說,蘭芝紡織技術高超,能夠“三日斷五匹”,完全可以養活自己,家人應該不會嫌棄才對,可畢竟她也會老,老了便會成為劉家的負擔,蘭芝母親還在世的時候可能還好點,一旦故去呢?再說,被遣的蘭芝也不外乎是一個二十左右歲的女子,當有人來提親的社會,她的媽媽為女兒幸福考慮計,當然也希望蘭芝“汝可去應之”、“不得便相許”、“莫令事不舉”。
當縣令遣媒來劉家為兒子提親、當太守遣媒來劉家為兒子提親,那個“性行暴如雷”的“親父兄”便站出來對蘭芝攤牌了,“作計何不量!先嫁得府吏,后嫁得郎君,否泰如天地,足以榮汝身。不嫁兒郎體,其往欲何云?”這分明就是拼死的把妹妹蘭芝往外推!或者他真的看到了“青雀白鵠舫,四角龍子幡,婀娜隨風轉。金車玉作輪,躑躅青驄馬,流蘇金鏤鞍。赍錢三百萬,皆用青絲穿。雜彩三百匹,交廣市鮭珍。從人四五百,郁郁登郡門。”如果真的和太守做了親戚,這得有多少好東西在等著自己啊。所以,他也就不管妹妹蘭芝和仲卿的“結誓不別離”之約了。
同樣,劉母和劉兄也是以愛之名聯手將蘭芝送上了不歸路,盡管從某種程度上說他們也希望蘭芝的下半生能夠得到幸福。但我覺得他們似乎更多的是為了自己的面子和利益考慮。我們可以退一萬步來說,即使蘭芝被遣,回到娘家,只要親人能夠待她如沒有出嫁時,故事會不會是另外一個結局呢?
綜上所述,在《孔雀東南飛》里,焦仲卿和劉蘭芝的悲劇其實就是焦母、劉母和劉兄以愛的名義為旗號,通過層層的威逼利誘、軟硬兼施導致的。他們以愛之名,碾壓了仲卿和蘭芝的愛情。悲哉,悲哉!!